跳到主要内容

11 篇博文 含有标签「DeFi」

查看所有标签

EigenLayer + 流动再质押如何在 2025 年重新定价 DeFi 收益

· 阅读需 10 分钟
Dora Noda
Software Engineer

数月来,“再质押”是加密领域最热的叙事,背后是积分、空投以及复利收益的承诺。但叙事并不能支付账单。到了 2025 年,这个故事被更为具体的东西取代:一个拥有真实现金流、真实风险以及全新链上收益定价方式的运行经济系统。

随着关键基础设施(如削减机制)已上线,产生费用的服务也进入正轨,再质押生态终于成熟。2024 年的炒作周期让位于 2025 年的承保周期。这正是我们从追逐积分转向风险定价的时刻。

以下是 TL;DR 概览:

  • 再质押从叙事转向现金流。 随着 2025 年 4 月 17 日主网削减机制上线,以及 Rewards v2 治理框架的落地,EigenLayer 的收益机制现在包含可执行的下行风险、更清晰的运营者激励以及日益以费用驱动的奖励。
  • 数据可用性变得更便宜、更快。 作为重要的主动验证服务(AVS)之一,EigenDA 在 2024 年将价格下调约 10 倍,并正朝着大规模吞吐量迈进。这对真正向 AVS 付费的 rollup 以及保障它们的运营者意义重大。
  • 流动再质押代币(LRT)让堆栈更易获取,但也带来新风险。 Ether.fi(weETH)、Renzo(ezETH)和 Kelp DAO(rsETH)等协议提供流动性和便利,却也引入了智能合约失效、运营者选择风险以及市场锚定不稳定等新向量。我们已经看到真实的去锚事件,这强烈提醒我们这些层叠风险的存在。

1) 2025 年收益堆栈:从基础质押到 AVS 费用

其核心概念很简单。以太坊质押为网络安全提供基础收益。再质押——由 EigenLayer 首创——允许你将同一笔已质押的资本(ETH 或流动质押代币)扩展到其他第三方服务,即主动验证服务(AVS)。这些服务可以是数据可用性层、预言机、跨链桥或专用协处理器等。作为对这份“借用”安全的回报,AVS 向节点运营者支付费用,最终流向为其运营提供保障的再质押者。EigenLayer 将其称为“信任市场”。

2025 年,这一市场显著成熟:

  • 削减机制已投入生产。 AVS 现在可以定义并执行针对不当行为节点运营者的惩罚条件。这将抽象的安全承诺转化为具体的经济保障。削减机制使得“积分”被可执行的风险/回报计算所取代。
  • Rewards v2 正式规定奖励与费用在系统中的流动方式。该治理批准的变更带来了急需的清晰度,使得需要安全的 AVS、提供安全的运营者以及为其融资的再质押者之间的激励保持一致。
  • 再分配机制 已开始推出。该机制决定削减资金的处理方式,明确了系统内损失与回收的社会化方式。

为何重要: 一旦 AVS 开始产生真实收入且对不当行为的惩罚具备可信度,再质押收益便成为合法的经济产品,而非仅仅是营销故事。4 月削减机制的激活是拐点,完成了最初对一个已在数十个活跃 AVS 中保障数十亿美元资产的系统的愿景。


2) DA 作为收入引擎:EigenDA 的价格/性能曲线

如果 rollup 是加密经济安全的主要客户,那么 数据可用性(DA) 就是近期收入的所在。EigenDA 作为 EigenLayer 的旗舰 AVS,是完美的案例研究。

  • 定价: 2024 年 8 月,EigenDA 宣布将价格下调约 10 倍并推出免费层。此举使得更多应用和 rollup 能够经济地发布数据,直接提升向运营者和再质押者的费用流入。
  • 吞吐量: 项目正沿着明确的轨迹迈向大规模。当前主网支持约 10 MB/s,公开路线图目标是随着运营者数量扩张突破 100 MB/s。这表明容量与经济性正朝着可持续费用生成的方向发展。

要点: 更低价的 DA 服务与可信的削减机制相结合,为 AVS 从费用而非通胀代币发行中生成可持续收入提供了清晰的跑道。


3) AVS 的演进:从 “主动验证” 到 “自主可验证”

你可能注意到术语的细微但重要的转变。AVS 正日益被描述为 “自主可验证服务(Autonomous Verifiable Services)” 而非仅仅 “主动验证服务”。这种语言变化强调系统能够通过密码学证明其正确行为并自动执行后果,而不是仅仅被动监控。这一表述与实时削减和程序化运营者选择的现实完美契合,指向更稳健、信任最小化的基础设施未来。


4) 如何参与

对于普通 DeFi 用户或机构而言,参与再质押生态的常见方式有三种,每种都有不同的权衡。

  • 原生再质押

    • 工作原理: 直接在 EigenLayer 上再质押原生 ETH(或其他获批资产),并委托给你选择的运营者。
    • 优势: 对运营者选择和所保障的 AVS 拥有最大控制权。
    • 劣势: 需要自行承担运营成本并自行对运营者进行尽职调查,所有选择风险全部由自己承担。
  • LST → EigenLayer(无需新代币的流动再质押)

    • 工作原理: 将已有的流动质押代币(LST),如 stETH、rETH 或 cbETH,存入 EigenLayer 策略。
    • 优势: 可复用已有 LST,保持敞口相对简单,基于熟悉的资产进行构建。
    • 劣势: 叠加了协议风险。底层 LST、EigenLayer 或所保障的 AVS 任一出现故障都可能导致损失。
  • LRT(流动再质押代币)

    • 工作原理: 协议发行如 weETH(包装 eETH)、ezETHrsETH 等代币,将整个再质押过程——委托、运营者管理、AVS 选择——打包成单一的流动代币,可在 DeFi 中自由使用。
    • 优势: 便利性和流动性是主要收益。
    • 劣势: 便利性伴随额外风险,包括 LRT 本身的智能合约风险以及代币在二级市场的 锚定风险。2024 年 4 月 ezETH 去锚并引发连锁清算的事件,真实地提醒我们 LRT 是对多个互联系统的杠杆敞口。

5) 风险,已重新定价

再质押的承诺是通过真实工作获取更高收益,其风险同样真实。

  • 削减与政策风险: 削减已上线,AVS 可以自定义且有时相当复杂的惩罚条件。关键是要了解你所暴露的 运营者集合 的质量以及争议或上诉的处理方式。
  • LRT 的锚定与流动性风险: 二级市场可能剧烈波动。正如我们已见,LRT 与其底层资产之间的剧烈脱钩会发生。使用 LRT 在其他 DeFi 协议时,需要为流动性紧缩预留缓冲,并采用保守的抵押系数。
  • 智能合约与策略风险: 你实际上在叠加多个智能合约(LST/LRT + EigenLayer + AVS)。审计质量和治理对协议升级的控制至关重要。
  • 吞吐量/经济风险: AVS 费用并非保证,完全取决于使用情况。虽然 DA 降价是积极催化剂,但来自 rollup 与其他应用的持续需求才是再质押收益的根本引擎。

6) 评估再质押收益的简易框架

在上述动态下,你可以将再质押的预期回报视为一个简单堆栈:

Expected Return = Base Staking Yield + AVS Fees - Expected Slashing Loss - Frictions

拆解如下:

  • 基础质押收益: 为保障以太坊网络而获得的标准回报。
  • AVS 费用: 由 AVS 支付的额外收益,按你的运营者与 AVS 配置加权。
  • 预期削减损失: 关键新变量。可估算为:可削减事件概率 × 惩罚规模 × 你的敞口
  • 摩擦成本: 包括协议费用、运营者费用以及使用 LRT 时的流动性折扣或锚定折让。

你永远无法获得该公式的完美输入,但即使保守地 估算削减项,也能让你的投资组合保持诚实。Rewards v2 与再分配的引入,使得这一计算比一年前抽象得多。


7) 2025 年配置者的行动手册

  • 保守型

    • 偏好原生再质押或直接 LST 再质押策略。
    • 仅委托给多元化、高可用且拥有透明、文档化 AVS 安全策略的运营者。
    • 聚焦于费用模型清晰、易理解的 AVS,如提供数据可用性或核心基础设施服务的项目。
  • 平衡型

    • 结合直接 LST 再质押与具备深度流动性、运营者信息透明的 LRT。
    • 限制对单一 LRT 协议的敞口,并主动监控锚定价差与链上流动性状况。
  • 激进型

    • 大量使用 LRT 组合,以最大化流动性并锁定潜在高增长的 AVS 或新运营者集合获取更高上行空间。
    • 明确为可能的削减或去锚事件预留预算。除非对重大去锚的影响建模充分,否则避免在 LRT 上使用杠杆。

8) 接下来值得关注的事项

  • AVS 收入启动点: 哪些服务真正产生可观的费用收入?关注与 DA 相关以及核心基础设施类的 AVS,它们可能领跑全行业。
  • 运营者分层: 在未来 2‑3 个季度,削减机制与 Rewards v2 框架将逐步将最佳运营者与其他区分开来。性能与可靠性将成为关键差异化因素。
  • “自主可验证”趋势: 关注那些更依赖密码学证明与自动化执行的 AVS 设计。这类服务预计将在长期内最为稳健且具备费用价值。

9) 关于数字(以及为何会变化)的说明

你会在不同来源和时间点看到不同的吞吐量与 TVL 数据。例如,EigenDA 官方网站可能同时列出当前约 10 MB/s 的主网支持以及未来目标 100+ MB/s。系统随着运营者集合扩大和软件迭代而不断演进,数据随时会更新。使用任何数据前,请务必核对时间戳和上下文,避免将模型锚定在过时信息上。


结论

2024 年是炒作周期。2025 年是承保周期。 随着削减机制上线且 AVS 费用模型愈发具备吸引力,再质押收益终于可以 定价——也因此真正可投资。对于愿意对运营者、AVS 与 LRT 流动性进行深入研究的高级 DeFi 用户和机构金库而言,再质押已从有前景的叙事演变为链上经济的核心组成部分。


本文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形式的投资建议。

Hyperliquid 2025 年展望:构建链上金融未来的高性能 DEX

· 阅读需 50 分钟
Dora Noda
Software Engineer

去中心化交易所 (DEX) 已发展成为加密货币交易的核心支柱,目前约占总市场交易量的 20%。在这一领域,Hyperliquid 已成为链上衍生品领域无可争议的领导者。Hyperliquid 于 2022 年推出,其宏伟目标是在链上实现与中心化交易所 (CEX) 相媲美的性能。如今,Hyperliquid 每日处理数十亿美元的交易量,并控制着约 70-75% 的 DEX 永续期货市场。它通过将 CEX 级的速度_和深度流动性与 DeFi 的透明度和自我托管_相结合来实现这一目标。其成果是一个垂直整合的 Layer-1 区块链和交易所,许多人现在称之为“容纳所有金融的区块链”。本报告深入探讨了 Hyperliquid 的技术架构、代币经济学、2025 年增长指标、与其他 DEX 领导者的比较、生态系统发展及其对链上金融未来的愿景。

技术架构:一个垂直整合的高性能链

Hyperliquid 不仅仅是一个 DEX 应用——它是一个为交易性能而构建的完整 Layer-1 区块链。其架构由三个紧密耦合的组件构成,在一个统一的状态下运行:

  • HyperBFT (共识): 一种定制的拜占庭容错共识机制,为速度和吞吐量进行了优化。受 HotStuff 等现代协议的启发,HyperBFT 提供亚秒级最终性和高一致性,以确保所有节点就交易顺序达成一致。这种权益证明 (Proof-of-Stake) 共识旨在处理交易平台的巨大负载,在实践中支持每秒约 10 万至 20 万次操作。到 2025 年初,Hyperliquid 拥有约 27 个独立验证者来保护网络安全,这个数字正在稳步增长以实现共识的去中心化。
  • HyperCore (执行引擎): 一个专门用于金融应用的链上引擎。HyperCore 没有使用通用的智能合约来处理关键的交易所逻辑,而是为永续期货和现货市场实现了内置的中央限价订单簿 (CLOB),以及用于借贷、拍卖、预言机等的其他模块。每一次下单、取消、交易撮合和清算都在链上以单区块最终性处理,从而产生与传统交易所相当的执行速度。通过摒弃 AMM 并在协议内部处理订单撮合,Hyperliquid 实现了深度流动性和低延迟——它已证明交易最终性小于 1 秒,吞吐量可与中心化场所相媲美。据报道,经过最近的优化,这个定制的执行层 (用 Rust 编写) 每秒可处理高达 20 万个订单,消除了以前使链上订单簿不可行的瓶颈。
  • HyperEVM (智能合约): 一个于 2025 年 2 月推出的通用以太坊兼容执行层。HyperEVM 允许开发者在 Hyperliquid 上部署 Solidity 智能合约和 dApp,并具有完整的 EVM 兼容性,类似于在以太坊上构建。至关重要的是,HyperEVM 不是一个独立的分片或 rollup——它与 HyperCore 共享相同的统一状态。这意味着 HyperEVM 上的 dApp 可以与交易所的订单簿和流动性进行原生互操作。例如,HyperEVM 上的借贷协议可以从 HyperCore 的订单簿中读取实时价格,甚至可以通过系统调用直接将清算订单发布到订单簿中。这种智能合约与高速交易层之间的可组合性是一种独特的设计:dApp 无需桥梁或链下预言机即可利用 Hyperliquid 的交易基础设施。

图:Hyperliquid 的垂直整合架构,展示了共识 (HyperBFT)、交易引擎 (HyperCore)、智能合约 (HyperEVM) 和资产桥接 (HyperUnit) 之间的统一状态。

与链上基础设施集成: 通过构建自己的链,Hyperliquid 将通常孤立的功能紧密集成到一个平台中。例如,HyperUnit 是 Hyperliquid 的去中心化桥接和资产代币化模块,能够直接存入 BTC、ETH 和 SOL 等外部资产,而无需托管包装。用户可以锁定原生 BTC 或 ETH,并在 Hyperliquid 上获得等值的代币 (例如 uBTCuETH) 作为交易抵押品,而无需依赖中心化托管方。这种设计提供了“真正的抵押品流动性”和一个更具监管意识的框架,用于将现实世界资产引入链上。得益于 HyperUnit (以及稍后讨论的 Circle 的 USDC 集成),Hyperliquid 上的交易者可以无缝地将流动性从其他网络转移到 Hyperliquid 的快速交易环境中。

性能和延迟: 堆栈的所有部分都为最小延迟和最大吞吐量进行了优化。HyperBFT 在一秒内完成区块最终确认,HyperCore 实时处理交易,因此用户体验到近乎即时的订单执行。交易操作基本上没有 Gas 费——HyperCore 交易是免费的,这使得高频下单和取消订单成为可能,而用户无需承担成本。(HyperEVM 上的普通 EVM 合约调用确实会产生少量 Gas 费,但交易所的操作在原生引擎上是免 Gas 运行的。) 这种零 Gas、低延迟的设计使得高级交易功能在链上成为可能。事实上,Hyperliquid 支持与顶级 CEX 相同的高级订单类型和风险控制,例如限价单和止损单、全仓保证金以及在主要市场上高达 50 倍的杠杆总而言之,Hyperliquid 的定制 L1 链消除了速度与去中心化之间的传统权衡。 每项操作都在链上且透明,但用户体验——在执行速度和界面方面——与专业的中心化交易所相当。

演进与可扩展性: Hyperliquid 的架构源于第一性原理工程。该项目于 2022 年悄然启动,作为一个在定制的基于 Tendermint 的链上的封闭 Alpha 测试永续合约 DEX,用约 20 种资产和 50 倍杠杆证明了 CLOB 概念。到 2023 年,它过渡到一个完全主权的 L1,采用新的 HyperBFT 共识,实现了每秒超过 10 万个订单,并引入了零 Gas 交易社区流动性池。2025 年初 HyperEVM 的加入为开发者打开了闸门,标志着 Hyperliquid 从一个单一用途的交易所演变为一个完整的 DeFi 平台。值得注意的是,所有这些增强功能都保持了系统的稳定性——Hyperliquid 报告历史上 99.99% 的正常运行时间 [[25]]。这一往绩和垂直整合为 Hyperliquid 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护城河:它控制着整个堆栈 (共识、执行、应用),从而可以持续优化。随着需求的增长,团队继续完善节点软件以实现更高的吞吐量,确保为下一波用户和更复杂的链上市场提供可扩展性。

$HYPE 的代币经济学:治理、质押和价值累积

Hyperliquid 的经济设计围绕其原生代币 HYPE展开,该代币于2024年末推出,旨在去中心化平台的所有权和治理。该代币的发布和分发显著地以社区为中心202411月,Hyperliquid进行了一次空投代币生成事件(TGE),将10亿固定供应量中的31HYPE** 展开,该代币于 2024 年末推出,旨在去中心化平台的所有权和治理。该代币的发布和分发显著地**以社区为中心**:2024 年 11 月,Hyperliquid 进行了一次空投代币生成事件 (TGE),将 **10 亿固定供应量中的 31% 分配给早期用户**,以奖励他们的参与。更大的一部分 (约 38.8%) 被预留用于**未来的社区激励**,如流动性挖矿或生态系统发展。重要的是,**HYPE 对 VC 或私募投资者零分配,这反映了优先考虑社区所有权的理念。这种透明的分配旨在避免许多项目中出现的内部人持股过重的问题,而是赋权给 Hyperliquid 上的实际交易者和建设者。

$HYPE 代币在 Hyperliquid 生态系统中扮演多种角色

  • 治理: $HYPE 是一种治理代币,使持有者能够对 Hyperliquid 改进提案 (HIP) 进行投票,并塑造协议的演变。HIP-1、HIP-2 和 HIP-3 等关键升级已经通过,这些提案为现货代币和永续市场建立了无需许可的上币标准。例如,HIP-3 开放了社区成员无需许可地部署新永续市场的能力,就像 Uniswap 对现货交易做的那样,从而在 Hyperliquid 上解锁了长尾资产 (包括传统市场的永续合约)。治理将越来越多地决定上币、参数调整和社区激励基金的使用。
  • 质押与网络安全: Hyperliquid 是一个权益证明链,因此**将 HYPE质押给验证者可以保护HyperBFT网络。质押者将代币委托给验证者,并赚取一部分区块奖励和费用。推出后不久,Hyperliquid启用了质押功能,年化收益率约为22.5HYPE 质押给验证者可以保护 HyperBFT 网络**。质押者将代币委托给验证者,并赚取一部分区块奖励和费用。推出后不久,Hyperliquid 启用了质押功能,**年化收益率约为 2-2.5%**,以激励参与共识。随着更多用户进行质押,链的安全性和去中心化程度得到提高。质押的 HYPE (或其衍生形式,如即将推出的 beHYPE 流动性质押) 也可用于治理投票,使安全参与者与决策保持一致。
  • 交易所效用 (费用折扣): 持有或质押 HYPE可在Hyperliquid交易所获得交易费折扣。类似于币安的BNBdYdXDYDX代币提供费用减免,活跃的交易者被激励持有HYPE 可在 Hyperliquid 交易所获得**交易费折扣**。类似于币安的 BNB 或 dYdX 的 DYDX 代币提供费用减免,活跃的交易者被激励持有 HYPE 以最小化他们的成本。这为该代币在交易所的用户群中创造了自然需求,特别是高交易量的交易者。
  • 通过回购实现价值累积: Hyperliquid 代币经济学最引人注目的方面是其积极的费用到价值机制。Hyperliquid 将其绝大部分交易费收入用于在公开市场上回购并销毁 HYPE,直接将价值返还给代币持有者。事实上,所有协议交易费的97HYPE,直接将价值返还给代币持有者。事实上,**所有协议交易费的 97% 都被分配用于回购 HYPE** (其余部分用于保险基金和流动性提供者)。这是业内最高的费用回报率之一。到 2025 年中期,Hyperliquid 每月从交易费中产生超过 6500 万美元的协议收入——而几乎所有这些收入都用于 HYPE的回购,创造了持续的购买压力。这种通缩代币模型,加上10亿的固定供应量,意味着HYPE 的回购,创造了持续的购买压力。这种通缩代币模型,加上 10 亿的固定供应量,意味着 HYPE 的代币经济学旨在为忠实的利益相关者实现长期价值累积。这也表明 Hyperliquid 的团队放弃了短期利润 (没有将费用收入作为利润或分配给内部人员;即使是核心团队也可能仅作为代币持有者受益),而是将收入输送到社区金库和代币价值中。
  • 流动性提供者奖励: 一小部分费用 (约 3-8%) 用于奖励 Hyperliquid 独特的HyperLiquidity 池 (HLP) 中的流动性提供者。HLP 是一个链上 USDC 流动性池,为订单簿提供做市和自动结算,类似于一个“LP 金库”。向 HLP 提供 USDC 的用户可以获得一部分交易费作为回报。到 2025 年初,HLP 为储户提供约 11% 的年化收益率,这些收益来自累积的交易费。这种机制让社区成员通过贡献资本来支持流动性,从而分享交易所的成功 (在精神上类似于 GMX 的 GLP 池,但用于订单簿系统)。值得注意的是,Hyperliquid 的保险援助基金 (以 HYPE计价)也使用一部分收入来弥补任何HLP损失或异常事件——例如,2025年第一季度的Jelly”漏洞导致HLP出现1200万美元的亏空,但这笔钱已全额补偿给池用户。费用回购模型非常稳健,尽管遭受了这次打击,HYPE 计价) 也使用一部分收入来弥补任何 HLP 损失或异常事件——例如,2025 年第一季度的**“Jelly”漏洞**导致 HLP 出现 1200 万美元的亏空,但这笔钱已全额补偿给池用户。费用回购模型非常稳健,尽管遭受了这次打击,HYPE 的回购仍在继续,HLP 仍然盈利,这表明协议与其社区流动性提供者之间存在强烈的一致性。

总而言之,Hyperliquid 的代币经济学强调社区所有权、安全性和长期可持续性。没有 VC 分配和高回购率的决定表明了对有机增长的信心。早期结果是积极的——自 TGE 以来,在真实采用和收入的支持下,$HYPE 的价格上涨了 4 倍 (截至 2025 年中期)。更重要的是,用户在空投后仍然保持活跃;交易活动在代币推出后实际上加速了,而不是遭受典型的激励后下降。这表明代币模型成功地将用户激励与平台增长结合起来,为 Hyperliquid 的生态系统创造了一个良性循环。

2025 年的交易量、采用率和流动性

Hyperliquid 数据一览: 在 2025 年,Hyperliquid 不仅因其技术而脱颖而出,更因其链上活动的巨大规模而引人注目。它已迅速成为最大的去中心化衍生品交易所,遥遥领先,为 DeFi 设定了新的基准。说明 Hyperliquid 吸引力的关键指标包括:

  • 市场主导地位: 2025 年,Hyperliquid 处理了大约 70-77% 的 DEX 永续期货交易量——比第二名竞争对手的份额大 8 倍。换句话说,Hyperliquid 自身就占据了全球四分之三以上的去中心化永续合约交易,使其成为该领域的明确领导者。(作为参考,截至 2025 年第一季度,这相当于去中心化永续合约交易量的约 56-73%,而 2024 年初仅为约 4.5%——在一年内实现了惊人的增长。)
  • 交易量: 2025 年中期,Hyperliquid 的累计交易量突破了 1.5 万亿美元,凸显了有多少流动性流经其市场。到 2024 年底,该交易所的日交易量已达到约 100-140 亿美元,并随着 2025 年新用户的涌入而持续攀升。事实上,在市场活动高峰期 (例如 2025 年 5 月的 memecoin 狂潮),Hyperliquid 的周交易量曾高达一周 7800 亿美元——平均每天远超 1000 亿美元——可与许多中型中心化交易所相媲美甚至超过它们。即使在平稳时期,Hyperliquid 在 2025 年上半年的平均周交易量也约为 4700 亿美元。这一规模对于 DeFi 平台来说是前所未有的;到 2025 年中期,Hyperliquid 执行了全球所有加密货币交易量的约 6% (包括 CEX),缩小了 DeFi 和 CeFi 之间的差距。
  • 持仓量与流动性: Hyperliquid 市场的深度也体现在其持仓量 (OI) 上——即活跃头寸的总价值。OI 从 2024 年底的约 33 亿美元增长到 2025 年中期的约 150 亿美元。从这个角度看,这个 OI 大约是主要 CEX (如 Bybit、OKX 或 Bitget) 水平的 60-120%,表明专业交易者在 Hyperliquid 上部署大额头寸的舒适度与在成熟的中心化场所一样。据报道,Hyperliquid 上主要交易对 (如 BTC 或 ETH) 的订单簿深度可与顶级 CEX 相媲美,买卖价差很小。在某些代币发行期间 (例如流行的 PUMP meme 币),Hyperliquid 甚至实现了所有场所中最深的流动性和最高的交易量,在该资产上击败了 CEX。这展示了设计良好的链上订单簿如何能够匹配 CEX 的流动性——这是 DEX 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 用户与采用: 该平台的用户群在 2024-2025 年间急剧扩大。2025 年中期,Hyperliquid 的独立用户地址超过了 50 万个。仅在 2025 年上半年,活跃地址数量就几乎翻了一番 (从约 29.1 万增加到 51.8 万)。这六个月 78% 的增长得益于口碑传播、成功的推荐和积分计划,以及围绕 $HYPE 空投的热议 (有趣的是,空投留住了用户,而不仅仅是吸引了投机者——空投后使用量没有下降,活动持续攀升)。这种增长不仅表明了一次性的好奇心,也表明了交易者的真正采用。据信,这些用户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巨鲸”和专业交易者**,他们从 CEX 迁移而来,被 Hyperliquid 的流动性和较低费用所吸引。事实上,机构和高交易量交易公司已开始将 Hyperliquid 视为永续合约交易的主要场所,验证了在性能问题解决后 DeFi 的吸引力。
  • 收入与费用: Hyperliquid 强劲的交易量转化为可观的协议收入 (如前所述,这主要用于 $HYPE 的回购)。在过去 30 天内 (截至 2025 年中期),Hyperliquid 产生了约 6545 万美元的协议费用。按日计算,这大约是每天从交易活动中赚取 200-250 万美元的费用。按年计算,该平台有望实现超过 8 亿美元的收入——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接近一些主要中心化交易所的收入,并远高于典型的 DeFi 协议。这突显了 Hyperliquid 的高交易量和费用结构 (每笔交易费用很小,但积少成多) 如何产生一个繁荣的收入模型来支持其代币经济。
  • 总锁仓价值 (TVL) 与资产: Hyperliquid 生态系统的 TVL——代表桥接到其链上的资产和其 DeFi 协议中的流动性——随着交易活动的增长而迅速攀升。在 2024 年第四季度初 (代币发行前),Hyperliquid 的链上 TVL 约为 5 亿美元,但在代币发行和 HyperEVM 扩展后,TVL 在 2025 年初飙升至 20 多亿美元。到 2025 年中期,它达到了约 35 亿美元 (2025 年 6 月 30 日) 并持续上升。原生 USDC (通过 Circle) 和其他资产的引入将链上资本推高至预计到 2025 年 7 月达到 55 亿美元的资产管理规模 (AUM)。这包括 _HLP 池、DeFi 借贷池、AMM 和用户抵押品余额_中的资产。Hyperliquid 的 HyperLiquidity 池 (HLP) 本身在 2025 年上半年持有约 3.7 亿至 5 亿美元的 TVL,为交易所提供了深厚的 USDC 流动性储备。此外,HyperEVM DeFi TVL (不包括核心交易所) 在推出后的几个月内就超过了 10 亿美元,反映了链上新 dApp 的快速增长。这些数据使 Hyperliquid 稳居 TVL 最大的区块链生态系统之列,尽管它是一个专业链。

总而言之,2025 年见证了 Hyperliquid 扩展到 CEX 级别的交易量和流动性。它一直稳居交易量第一的 DEX,甚至在整个加密货币交易中也占有重要份额。能够在链上维持每周半万亿美元的交易量,拥有五十万用户,这表明高性能 DeFi 的长期承诺正在实现。Hyperliquid 的成功正在扩展链上市场的能力边界:例如,它成为快速上线新币的首选场所 (它通常是第一个为热门资产上线永续合约的,吸引了大量活动),并证明了链上订单簿可以大规模处理蓝筹股交易 (其 BTC 和 ETH 市场的流动性可与领先的 CEX 相媲美)。这些成就支撑了 Hyperliquid 作为未来所有链上金融基础的潜力。

与其他领先 DEX (dYdX、GMX、UniswapX 等) 的比较

Hyperliquid 的崛起引发了与其他著名去中心化交易所的比较。每种主要的 DEX 模型——从基于订单簿的衍生品如 dYdX,到基于流动性池的永续合约如 GMX,再到现货 DEX 聚合器如 UniswapX——都在平衡性能、去中心化和用户体验方面采取了不同的方法。下面,我们分析 Hyperliquid 与这些平台的对比情况:

  • Hyperliquid vs. dYdX: dYdX 是去中心化永续合约的早期领导者,但其初始设计 (v3) 依赖于一种混合方法:一个链下订单簿和撮合引擎,结合 StarkWare 上的 L2 结算。这给了 dYdX 不错的性能,但代价是去中心化和可组合性——订单簿由中央服务器运行,系统不对通用智能合约开放。2023 年末,dYdX 推出了 v4 作为一个 Cosmos 应用链,旨在在一个专用的 PoS 链内完全去中心化订单簿。这在哲学上与 Hyperliquid 的方法相似 (两者都为链上订单撮合构建了定制链)。Hyperliquid 的关键优势在于其统一的架构和在性能调优方面的先发优势。通过将 HyperCore 和 HyperEVM 一起设计,Hyperliquid 在 dYdX 的 Cosmos 链获得关注之前,就实现了完全在链上的 CEX 级速度。事实上,Hyperliquid 的性能超过了 dYdX——它可以处理更高的吞吐量 (每秒数十万笔交易),并提供 dYdX (一个没有 EVM 环境的应用特定链) 目前缺乏的跨合约可组合性。Artemis Research 指出: 早期的协议要么在性能上妥协 (如 GMX),要么在去中心化上妥协 (如 dYdX),但 Hyperliquid 两者兼得,解决了更深层次的挑战。这反映在市场份额上:到 2025 年,Hyperliquid 占据了永续合约 DEX 市场约 75% 的份额,而 dYdX 的份额已降至个位数。在实际操作中,交易者发现 Hyperliquid 的用户界面和速度与 dYdX 相当 (两者都提供专业的交易所界面、高级订单等),但 Hyperliquid 提供了更广泛的资产种类和链上集成。另一个区别是费用和代币模型:dYdX 的代币主要是一个治理代币,提供间接的费用折扣,而 Hyperliquid 的 $HYPE 直接累积交易所价值 (通过回购) 并提供质押权。最后,在去中心化方面,两者都是 PoS 链——dYdX 推出时约有 20 个验证者,而 Hyperliquid 到 2025 年初约有 27 个——但 Hyperliquid 开放的建设者生态系统 (HyperEVM) 使其在开发和使用方面可以说更加去中心化。总的来说,Hyperliquid 可以被看作是 dYdX 的精神继承者:它采用了订单簿 DEX 的概念,并以更高的性能将其完全链上化,这一点可以从 Hyperliquid _甚至从中心化交易所吸引了大量交易量_中得到证明 (这是 dYdX v3 难以做到的)。
  • Hyperliquid vs. GMX: GMX 代表了永续合约的 AMM/池基础模型。它于 2022 年在 Arbitrum 上流行起来,允许用户通过基于预言机定价的池化流动性 (GLP) 交易永续合约。GMX 的方法优先考虑了简单性和小额交易的零价格影响,但它牺牲了一些性能和资本效率。因为 GMX 依赖于价格预言机和单一流动性池,大额或频繁的交易可能具有挑战性——如果交易者获胜,池子可能会遭受损失 (GLP 持有者承担交易的另一方),并且预言机价格延迟可能被利用。Hyperliquid 的订单簿模型通过在市场驱动的价格下将交易者点对点匹配,并由专业做市商提供深度流动性,从而避免了这些问题。与 GMX 的模型相比,这产生了更小的价差和更好的大额交易执行。本质上,GMX 的设计高频性能上妥协** (交易仅在预言机推送价格时更新,并且没有快速的下单/取消),而 Hyperliquid 的设计在这方面表现出色。数据反映了这一点:GMX 的交易量和持仓量要小一个数量级,其市场份额已被 Hyperliquid 的崛起所超越。例如,GMX 通常支持不到 20 个市场 (主要是大市值币),而 Hyperliquid 提供超过 100 个市场,包括许多长尾资产——后者之所以可能,是因为在 Hyperliquid 的链上维护许多订单簿是可行的,而在 GMX 中添加新的资产池更慢且风险更高。从用户体验的角度来看,GMX 提供了一个简单的类似 swap 的界面 (适合 DeFi 新手),而 Hyperliquid 提供了一个完整的交易所仪表板,带有图表和订单簿,迎合了高级交易者。费用: GMX 对交易收取约 0.1% 的费用 (这部分费用流向 GLP 和 GMX 质押者),并且没有代币回购;Hyperliquid 收取非常低的 maker/taker 费用 (约为 0.01-0.02%),并使用费用回购 $HYPE 给持有者。去中心化: GMX 在以太坊 L2 (Arbitrum, Avalanche) 上运行,继承了强大的基础安全性,但其对中心化价格预言机 (Chainlink) 和单一流动性池的依赖引入了不同的中心化风险。Hyperliquid 运行自己的链,比以太坊更新/更少经过实战检验,但其机制 (订单簿 + 许多做市商) 避免了对中心化预言机的依赖。总而言之,相对于 GMX,Hyperliquid 提供了卓越的性能和机构级的流动性,但代价是更复杂的基础设施。GMX 证明了链上永续合约存在需求,但 Hyperliquid 的订单簿已被证明在高交易量交易方面更具可扩展性。
  • Hyperliquid vs. UniswapX (及现货 DEX): UniswapX 是最近推出的一个现货交易聚合器 (由 Uniswap Labs 构建),它在 AMM 和其他流动性来源中寻找最佳价格。虽然在永续合约上不是直接竞争对手,但 UniswapX 代表了现货 DEX 用户体验的前沿。它通过让链下“填充者”为用户执行交易,实现了无 Gas、聚合优化的代币交换。相比之下,Hyperliquid 的现货交易使用其自己的链上订单簿 (其生态系统中还有一个名为 HyperSwap 的原生 AMM)。对于一个想要进行现货代币交易的用户来说,它们如何比较?性能: Hyperliquid 的现货订单簿提供即时执行和低延迟,类似于中心化交易所,并且由于 HyperCore 上没有 Gas 费,接受订单既便宜又快速。UniswapX 旨在通过抽象执行来为用户节省以太坊上的 Gas 费,但最终交易结算仍然发生在以太坊 (或其他底层链) 上,并可能产生延迟 (等待填充者和区块确认)。流动性: UniswapX 从多个 DEX 的许多 AMM 和做市商处获取流动性,这对于以太坊上的长尾代币来说非常棒;然而,对于主要交易对,Hyperliquid 的单一订单簿通常具有更深的流动性和更少的滑点,因为所有交易者都聚集在一个场所。事实上,在 2024 年 3 月推出现货市场后,Hyperliquid 的现货交易量迅速飙升至创纪录水平,大额交易者将 BTC、ETH 和 SOL 等资产桥接到 Hyperliquid 进行现货交易,因为执行效果更优,然后再桥接出去。UniswapX 在代币访问的广度上表现出色,而 Hyperliquid 则专注于一组更精选资产 (那些通过其治理/拍卖过程上线的资产) 的深度和效率去中心化和用户体验: Uniswap (和 X) 利用了以太坊高度去中心化的基础并且是非托管的,但像 UniswapX 这样的聚合器确实引入了链下参与者 (中继订单的填充者)——尽管是以无需许可的方式。Hyperliquid 的方法将所有交易行为都保持在链上,具有完全的透明度,并且任何在 Hyperliquid 上线的资产都能获得原生订单簿交易的好处,以及与其 DeFi 应用的可组合性。Hyperliquid 的用户体验更接近于中心化的交易应用 (高级用户更喜欢),而 UniswapX 更像是一个用于一键交换的“元 DEX” (方便休闲交易)。费用: UniswapX 的费用取决于所使用的 DEX 流动性 (在 AMM 上通常为 0.05-0.3%),可能还有填充者激励;Hyperliquid 的现货费用极低,并且通常被 $HYPE 折扣所抵消。简而言之,Hyperliquid 通过提供一种新模式与 Uniswap 和其他现货 DEX 竞争:一个基于定制链的订单簿现货交易所。它开辟了一个利基市场,高交易量的现货交易者 (特别是对于大市值资产) 更喜欢 Hyperliquid,因为它有更深的流动性和类似 CEX 的体验,而交换不知名 ERC-20 的零售用户可能仍然更喜欢 Uniswap 的生态系统。值得注意的是,Hyperliquid 的生态系统甚至引入了 Hyperswap (一个在 HyperEVM 上的 AMM,TVL 约 7000 万美元),通过 AMM 池来捕获长尾代币——承认 AMM 和订单簿可以共存,服务于不同的市场细分。

主要差异总结: 下表概述了一个高层次的比较:

DEX 平台设计与链交易模型性能去中心化程度费用机制
Hyperliquid定制 L1 (HyperBFT PoS, ~27 个验证者)链上 CLOB 用于永续/现货;也支持 EVM 应用~0.5 秒最终性,10 万+ tx/秒,类似 CEX 的 UIPoS 链 (社区运行,dApp 统一状态)极低的交易费,约 97% 的费用用于回购 $HYPE (间接奖励持有者)
dYdX v4Cosmos SDK 应用链 (PoS, ~20 个验证者)仅用于永续合约的链上 CLOB (无通用智能合约)~1-2 秒最终性,高吞吐量 (验证者撮合订单)PoS 链 (去中心化撮合,但不可 EVM 组合)交易费以 USDC 支付;DYDX 代币用于治理和折扣 (无费用回购)
GMXArbitrum & Avalanche (以太坊 L2/L1)AMM 池化流动性 (GLP) 与永续合约的预言机定价依赖于预言机更新 (~30 秒);适合休闲交易,不适合 HFT由以太坊/Avax L1 保护;完全在链上但依赖中心化预言机~0.1% 交易费;70% 给流动性提供者 (GLP),30% 给 GMX 质押者 (收入分享)
UniswapX以太坊主网 (及跨链)现货交易的聚合器 (跨 AMM 或 RFQ 做市商路由)~12 秒以太坊区块时间 (链下抽象填充);Gas 费被抽象在以太坊上运行 (高基础安全性);使用链下填充节点执行使用底层 AMM 费用 (0.05-0.3%) + 潜在的填充者激励;使用无需 UNI 代币

本质上,Hyperliquid 通过结合这些方法的优点而没有通常的缺点,设定了一个新的基准:它提供了 CEX 的复杂订单类型、速度和流动性 (超越了 dYdX 的早期尝试),而没有牺牲 DeFi 的透明度和无需许可的特性 (改进了 GMX 的性能和 Uniswap 的可组合性)。因此,Hyperliquid 不仅仅是从 dYdX 或 GMX 手中抢夺市场份额,它实际上通过吸引以前停留在 CEX 上的交易者,扩大了链上交易市场。它的成功促使其他公司进行演变——例如,即使是 Coinbase 和 Robinhood 也已着眼于进入链上永续合约市场,尽管到目前为止杠杆和流动性要低得多。如果这种趋势继续下去,我们可以预期会出现一场竞争性的推动,CEX 和 DEX 都在竞相将性能与去信任性结合起来——在这场竞赛中,Hyperliquid 目前享有强大的领先优势。

生态系统增长、合作伙伴关系和社区倡议

Hyperliquid 在 2025 年最伟大的成就之一是从一个单一产品的交易所成长为一个繁荣的区块链生态系统。HyperEVM 的推出引发了围绕 Hyperliquid 核心构建的项目和合作伙伴关系的寒武纪大爆发,使其不仅是一个交易场所,更是一个完整的 DeFi 和 Web3 环境。在这里,我们探讨生态系统的扩张和关键的战略联盟:

生态系统项目和开发者吸引力: 自 2025 年初以来,数十个 dApp 已在 Hyperliquid 上部署,被其内置的流动性和用户群所吸引。这些项目涵盖了 DeFi 的各种原语,甚至扩展到 NFT 和游戏领域:

  • 去中心化交易所 (DEX): 除了 Hyperliquid 的原生订单簿外,社区构建的 DEX 也应运而生,以满足其他需求。值得注意的是,Hyperswap 作为 HyperEVM 上的一个 AMM 推出,迅速成为长尾代币的主要流动性中心 (在 4 个月内积累了超过 7000 万美元的 TVL 和 20 亿美元的交易量)。Hyperswap 的自动化池通过允许新代币的无需许可上币,并为项目提供一个轻松引导流动性的场所,补充了 Hyperliquid 的 CLOB。另一个项目 KittenSwap (一个采用 ve(3,3) 代币经济学的 Velodrome 分叉) 也已上线,为较小的资产提供激励性的 AMM 交易。这些 DEX 的加入确保了即使是 meme 币和实验性代币也能通过 AMM 在 Hyperliquid 上蓬勃发展,而主要资产则在订单簿上交易——这种协同作用推动了整体交易量。
  • 借贷和收益协议: Hyperliquid 生态系统现在拥有与交易所互联的货币市场和收益优化器HyperBeat 是 HyperEVM 上的一个旗舰借贷协议 (截至 2025 年中期 TVL 约 1.45 亿美元)。它允许用户存入 HYPE、稳定币甚至LP代币等资产以赚取利息,并以抵押品借款以在Hyperliquid上进行额外杠杆交易。因为HyperBeat可以直接读取Hyperliquid的订单簿价格,甚至通过HyperCore触发链上清算,所以它的运作比跨链借贷协议更高效、更安全。收益聚合器也正在出现——HyperBeat的“Hearts”奖励计划和其他项目激励提供流动性或金库存款。另一个值得注意的进入者是Kinetiq,一个针对HYPE、稳定币甚至 LP 代币等资产以赚取利息,并以抵押品借款以在 Hyperliquid 上进行额外杠杆交易。因为 HyperBeat 可以直接读取 Hyperliquid 的订单簿价格,甚至通过 HyperCore 触发链上清算,所以它的运作比跨链借贷协议更高效、更安全。收益聚合器也正在出现——**HyperBeat 的“Hearts”奖励计划**和其他项目激励提供流动性或金库存款。另一个值得注意的进入者是 **Kinetiq**,一个针对 HYPE 的流动性质押项目,在第一天就吸引了超过 4 亿美元的存款,表明社区对 HYPE 赚取收益的巨大兴趣。甚至外部基于以太坊的协议也在进行整合:EtherFi,一个主要的流动性质押提供商 (质押了约 90 亿美元的 ETH),宣布合作,通过 HyperBeat 将质押的 ETH 和新的收益策略引入 Hyperliquid。这次合作将引入 beHYPE,一个 HYPE 的流动性质押代币,并可能将 EtherFi 的质押 ETH 作为抵押品带到 Hyperliquid 的市场。这些举动表明了成熟的 DeFi 参与者对 Hyperliquid 生态系统潜力的信心。
  • 稳定币和加密银行: 认识到对稳定的链上货币的需求,Hyperliquid 吸引了外部和原生的稳定币支持。最重要的是,Circle (USDC 的发行方) 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于 2025 年在 Hyperliquid 上推出原生 USDC。使用 Circle 的跨链传输协议 (CCTP),用户将能够在以太坊上销毁 USDC 并在 Hyperliquid 上铸造 1:1 的 USDC,消除了包装代币,并实现了链上直接的稳定币流动性。预计这一整合将简化大额资本向 Hyperliquid 的转移,并减少对仅桥接的 USDT/USDC 的依赖。事实上,在宣布时,Hyperliquid 的资产管理规模飙升至 55 亿美元,部分原因是预期原生 USDC 的支持。在原生方面,像 Hyperstable 这样的项目在 HyperEVM 上推出了一个超额抵押的稳定币 (USH),带有产生收益的治理代币 PEG——为交易者和 DeFi 用户增加了稳定币选择的多样性。
  • 创新的 DeFi 基础设施: Hyperliquid 的独特能力激发了 DEX 设计和衍生品的创新。例如,Valantis 是 HyperEVM 上的一个模块化 DEX 协议,允许开发者创建具有专门逻辑的自定义 AMM 和“主权池”。它支持 rebase 代币和动态费用等高级功能,并拥有 4400 万美元的 TVL,表明团队将 Hyperliquid 视为推动 DeFi 设计向前发展的沃土。特别是在永续合约方面,社区通过了 HIP-3,该提案向任何想要推出新永续市场的人开放了 Hyperliquid 的核心引擎。这是一个改变游戏规则的举措:这意味着如果用户想要一个例如股票指数或商品的永续市场,他们可以部署它 (受治理参数约束),而无需 Hyperliquid 的团队——这是一个真正无需许可的衍生品框架,就像 Uniswap 对 ERC20 交换所做的那样。社区推出的新颖资产市场已经出现,展示了这种开放性的力量。
  • 分析、机器人和工具: 涌现出了一系列充满活力的工具来支持 Hyperliquid 上的交易者。例如,PvP.trade 是一个基于 Telegram 的交易机器人,它与 Hyperliquid 的 API 集成,使用户能够通过聊天执行永续合约交易,甚至可以关注朋友的头寸以获得社交交易体验。它运行了一个积分计划和代币空投,事实证明非常受欢迎。在分析方面,像 Insilico TerminalKatoshi AI 这样的 AI 驱动平台已经增加了对 Hyperliquid 的支持,为交易者提供针对 Hyperliquid 市场量身定制的高级市场信号、自动化策略机器人和预测分析。这些第三方工具的存在表明,开发者将 Hyperliquid 视为一个重要的市场——值得为其构建机器人和终端——类似于为币安或 Uniswap 存在的许多工具。此外,基础设施提供商也已接纳 Hyperliquid:QuickNode 和其他公司为 Hyperliquid 链提供 RPC 端点,Nansen 已将 Hyperliquid 数据集成到其投资组合跟踪器中,区块链浏览器和聚合器也正在支持该网络。这种基础设施的采用对于用户体验至关重要,并表明 Hyperliquid 在多链格局中被公认为一个主要网络。
  • NFT 和游戏: 除了纯粹的金融,Hyperliquid 的生态系统也涉足 NFT 和加密游戏,增添了社区色彩。HypurrFun 是一个 meme 币启动平台,通过使用 Telegram 机器人拍卖系统在 Hyperliquid 的现货市场上上线搞笑代币 (如 PIPPIP 和 JEFF) 而引起关注。它为社区提供了一种有趣的、类似 Pump.win 的体验,并在 HyperEVM 之前对 Hyperliquid 的代币拍卖机制进行了测试。像 Hypio (一个集成 DeFi 效用的 NFT 集合) 这样的 NFT 项目已经在 Hyperliquid 上推出,甚至一个 AI 驱动的游戏 (TheFarm.fun) 也在利用该链来铸造创意 NFT 并计划进行代币空投。这些可能只是小众市场,但它们表明一个有机的社区正在形成——交易者在同一条链上参与 meme、NFT 和社交游戏,从而增加了用户粘性。

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除了草根项目,Hyperliquid 的团队 (通过 Hyper 基金会) 也积极寻求合作伙伴关系以扩大其影响力:

  • Phantom 钱包 (Solana 生态系统): 2025 年 7 月,Hyperliquid 宣布与流行的 Solana 钱包 Phantom 建立重要合作伙伴关系,为 Phantom 的用户带来钱包内永续合约交易。这一整合允许 Phantom 的移动应用 (拥有数百万用户) 在不离开钱包界面的情况下,原生交易 Hyperliquid 的永续合约。超过 100 个市场,杠杆高达 50 倍,在 Phantom 中可用,涵盖 BTC、ETH、SOL 等,并内置止损单等风险控制。其意义是双重的:它为 Solana 社区用户提供了轻松访问 Hyperliquid 市场的途径 (连接生态系统),并展示了 Hyperliquid 的 API 和后端实力——Phantom 不会集成一个无法处理大量用户流的 DEX。Phantom 的团队强调,Hyperliquid 的流动性和快速结算是提供流畅移动交易体验的关键。这次合作基本上将 Hyperliquid 嵌入为一个领先加密钱包内的“永续合约引擎”,极大地降低了新用户在 Hyperliquid 上开始交易的门槛。这是用户获取的战略性胜利,并表明 Hyperliquid 意图与其他生态系统 (在此案例中是 Solana) 合作而非竞争。
  • Circle (USDC): 如前所述,Circle 合作在 Hyperliquid 上通过 CCTP 部署原生 USDC 是一项基石性的整合。它不仅使 Hyperliquid 在一个主要稳定币发行商眼中成为一流的链,而且还解决了一个关键的基础设施问题:法币流动性。当Circle 为 Hyperliquid 开启原生 USDC时,交易者将能够像在以太坊或 Solana 上移动 USDC 一样轻松 (和信任) 地将美元转入/转出 Hyperliquid 的网络。这简化了套利和跨交易所的资金流动。此外,Circle 的跨链传输协议 v2 将允许 USDC 在 Hyperliquid 和其他链之间无需中介即可移动,进一步将 Hyperliquid 整合到多链流动性网络中。到 2025 年 7 月,对 USDC 和其他资产即将上线的预期已经推动 Hyperliquid 的总资产池达到 55 亿美元。我们可以预期,一旦 Circle 的整合完全上线,这个数字将会增长。本质上,这次合作解决了交易者最后的障碍之一:轻松地将法币进出 Hyperliquid 的高速环境。
  • 做市商和流动性合作伙伴: 虽然不总是公开宣传,但 Hyperliquid 很可能已经与专业的做市商公司建立了关系,以引导其订单簿的流动性。观察到的深度 (在某些交易对上通常可与币安相媲美) 表明,主要的加密货币流动性提供商 (可能是像 Wintermute、Jump 等公司) 正在 Hyperliquid 上积极做市。一个间接的指标是:交易公司 Auros Global 在 2025 年初发布了一份“Hyperliquid 上币 101”指南,指出 Hyperliquid 在 2025 年第一季度的日均永续合约交易量为 61 亿美元,这意味着做市商正在关注。此外,Hyperliquid 的设计 (带有 maker 返利或 HLP 收益等激励措施) 和无 Gas 的好处对 HFT 公司非常有吸引力。尽管没有指明具体的 MM 合作伙伴关系,但生态系统显然从他们的参与中受益。
  • 其他: 负责协议发展的 Hyper 基金会已经开始了一些倡议,如委托计划,以激励可靠的验证者和全球社区计划 (2025 年举办了一场奖金为 25 万美元的黑客松)。这些有助于加强网络的去中心化并引入新的人才。还有与预言机提供商 (Chainlink 或 Pyth) 的合作,以便在需要时获取外部数据——例如,如果任何合成的现实世界资产市场推出,这些合作伙伴关系将非常重要。鉴于 Hyperliquid 与 EVM 兼容,来自以太坊的工具 (如 Hardhat、The Graph 等) 可以相对容易地扩展到 Hyperliquid,以满足开发者的需求。

社区与治理: 由于早期的空投和持续的治理投票,Hyperliquid 的社区参与度一直很高。Hyperliquid 改进提案 (HIP) 框架在其第一年就通过了重要的提案 (HIP-1 到 HIP-3),标志着一个活跃的治理过程。社区通过 Hyperliquid 的拍卖模型在代币上币中发挥了作用——新代币通过链上拍卖推出 (通常由 HypurrFun 或类似项目促成),成功的拍卖将在订单簿上上线。这个过程虽然需要支付费用和经过审查,但允许社区驱动的代币 (如 meme 币) 在没有中心化守门人的情况下在 Hyperliquid 上获得关注。它还帮助 Hyperliquid 避免了垃圾代币,因为上币有成本,确保只有认真的项目或热情的社区才会去追求。其结果是一个在无需许可的创新与一定程度的质量控制之间取得平衡的生态系统——这在 DeFi 中是一种新颖的方法。

此外,Hyper 基金会 (一个非营利实体) 的成立是为了支持生态系统的增长。它负责 $HYPE 代币发行和管理激励基金等倡议。基金会决定不轻率地发放激励 (正如 The Defiant 所指出的,他们在空投后没有提供额外的流动性挖矿),这可能最初抑制了一些收益农场主,但它强调了对有机使用而非短期 TVL 提升的关注。这一策略似乎已经通过稳定的增长得到了回报。现在,像 EtherFi 的参与和其他举动表明,即使没有大规模的流动性挖矿,真正的 DeFi 活动也正在 Hyperliquid 上扎根,因为它有独特的机会 (如来自实际费用收入的高收益和接触活跃的交易基础)。

总而言之,2025 年的 Hyperliquid 被一个蓬勃发展的生态系统和强大的联盟所环绕。它的链上拥有一个全面的 DeFi 堆栈——从永续和现货交易,到 AMM、借贷、稳定币、流动性质押、NFT 等等——其中大部分都是在过去一年里涌现出来的。与 Phantom 和 Circle 等公司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正在扩大其在整个加密世界中的用户覆盖范围和流动性渠道。社区驱动的方面 (拍卖、治理、黑客松) 显示出一个积极参与的用户群,他们越来越投入到 Hyperliquid 的成功中。所有这些因素都巩固了 Hyperliquid 不仅仅是一个交易所的地位;它正在成为一个整体的金融层

未来展望:Hyperliquid 对链上金融的愿景 (衍生品、RWA 及其他)

Hyperliquid 的迅速崛起引出了一个问题:接下来是什么? 该项目的愿景一直雄心勃勃——成为所有链上金融的基础设施。在实现了链上永续合约的主导地位后,Hyperliquid 准备扩展到新的产品和市场,可能会重塑传统金融资产与加密货币的互动方式。以下是其前瞻性愿景的一些关键要素:

  • 扩展衍生品套件: 永续期货是最初的滩头阵地,但 Hyperliquid 可以扩展到其他衍生品。其架构 (HyperCore + HyperEVM) 可以支持其他工具,如期权、利率互换或结构化产品。一个合乎逻辑的下一步可能是在 HyperEVM 上推出一个链上期权交易所或期权 AMM,利用该链的流动性和快速执行。在统一状态下,Hyperliquid 上的期权协议可以通过永续合约订单簿直接对冲,从而实现高效的风险管理。我们还没有看到 Hyperliquid 上出现一个主要的链上期权平台,但考虑到生态系统的增长,这在 2025-26 年是可能的。此外,传统期货和代币化衍生品 (例如,股票指数、商品或外汇利率的期货) 可以通过 HIP 提案引入——本质上是将传统金融市场带到链上。Hyperliquid 的 HIP-3 已经为将**“任何资产,无论是加密货币还是传统资产”作为永续市场上线铺平了道路,只要有预言机或价格信息源。这为社区成员以无需许可的方式推出股票、黄金或其他资产的市场打开了大门。如果流动性和法律考虑允许,Hyperliquid 可能成为一个全天候交易现实世界市场代币化资产**的中心,这是许多 CEX 都无法大规模提供的。这样的发展将真正实现一个统一的全球链上交易平台的愿景。
  • 现实世界资产 (RWA) 和受监管市场: 将现实世界资产桥接到 DeFi 是一个主要趋势,而 Hyperliquid 在促进这一趋势方面处于有利地位。通过 HyperUnit 和像 Circle 这样的合作伙伴关系,该链正在与真实资产 (通过 USDC 的法币,通过包装代币的 BTC/SOL) 进行整合。下一步可能是代币化证券或债券在 Hyperliquid 上交易。例如,可以想象未来政府债券或股票被代币化 (可能在监管沙盒下),并在 Hyperliquid 的订单簿上 24/7 交易。Hyperliquid 的设计已经是**“具有监管意识的”——使用原生资产而非合成 IOU 可以简化合规性。Hyper 基金会可以探索与司法管辖区合作,允许某些 RWA 在平台上交易,特别是随着链上 KYC/白名单技术的改进 (如果受监管资产需要,HyperEVM 可以支持许可池)。即使没有正式的 RWA 代币,Hyperliquid 的无需许可永续合约也可以上线追踪** RWA 的衍生品 (例如,标普 500 指数的永续掉期)。这将以一种间接但有效的方式为 DeFi 用户带来 RWA 敞口。总而言之,Hyperliquid 旨在模糊加密市场和传统市场之间的界限——要容纳所有金融,最终需要容纳来自传统方面的资产和参与者。技术和流动性的基础工作正在为这种融合奠定。
  • 扩展性与互操作性: Hyperliquid 将继续垂直扩展 (更高的吞吐量,更多的验证者),并可能通过互操作性进行水平扩展。通过 Cosmos IBC 或其他跨链协议,Hyperliquid 可能会连接到更广泛的网络,允许资产和消息无信任地流动。它已经使用 Circle 的 CCTP 来处理 USDC;与像 Chainlink 的 CCIP 或 Cosmos 的 IBC 这样的协议集成可以扩展跨链交易的可能性。Hyperliquid 可能成为其他链可以利用的流动性中心 (想象一下以太坊或 Solana 上的 dApp 通过无信任桥在 Hyperliquid 上执行交易——在不离开其原生链的情况下获得 Hyperliquid 的流动性)。将 Hyperliquid 称为**“流动性中心”**及其不断增长的持仓量份额 (到 2025 年中期已占整个加密期货 OI 的约 18%) 表明它可能会锚定一个更大的 DeFi 协议网络。Hyper 基金会的合作方式 (例如,与钱包、其他 L1 合作) 表明他们将 Hyperliquid 视为多链未来的一部分,而不是一个孤立的岛屿。
  • 先进的 DeFi 基础设施: 通过将高性能交易所与通用可编程性相结合,Hyperliquid 可以实现以前在链上不可行的复杂金融产品。例如,可以在 HyperEVM 上构建链上对冲基金或金库策略,直接通过 HyperCore 在一条链上执行复杂策略 (套利、订单簿上的自动化做市等)。这种垂直整合消除了跨层移动资金或在跨链套利期间被 MEV 机器人抢跑等低效问题——一切都可以在 HyperBFT 共识下以完全原子性发生。我们可能会看到自动化策略金库的增长,这些金库使用 Hyperliquid 的原语来产生收益 (一些早期的金库可能已经存在,可能由 HyperBeat 或其他项目运行)。Hyperliquid 的创始人将策略总结为**“打磨一个原生应用,然后成长为通用基础设施”。现在,原生交易应用已经打磨完毕,并且拥有了广泛的用户基础,Hyperliquid 成为一个通用 DeFi 基础设施层**的大门已经打开。这可能使其不仅与 DEX 竞争,还与以太坊或 Solana 等 Layer-1 竞争托管金融 dApp——尽管 Hyperliquid 的专长仍将是任何需要深度流动性或低延迟的应用。
  • 机构采用与合规: Hyperliquid 的未来可能涉及吸引机构参与者——对冲基金、做市商,甚至金融科技公司——来使用该平台。鉴于交易量以及像 Coinbase、Robinhood 等公司都在关注永续合约的事实,机构的兴趣已经在上升。Hyperliquid 可能会将自己定位为机构上链的基础设施提供商。它可以提供子账户、合规报告工具或白名单池 (如果某些受监管用户需要) 等功能——同时为零售用户保留公共、链上的性质。监管环境将影响这一点:如果司法管辖区明确了 DeFi 衍生品的地位,Hyperliquid 可能会以某种形式成为一个持牌场所,或者仍然是一个机构间接接入的纯粹去中心化网络。提及**“具有监管意识的设计”**表明团队正在注意在允许现实世界整合而又不违反法律之间取得平衡。
  • 持续的社区赋权: 随着平台的增长,更多的决策可能会转移到代币持有者手中。我们可以预期未来的 HIP 将涵盖调整费用参数、分配激励基金 (预留的约 39% 供应量)、引入新产品 (例如,如果提出了期权模块) 和扩大验证者集合等事宜。社区将在指导 Hyperliquid 的发展轨迹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实际上充当这个去中心化交易所的股东。社区金库 (资金来源为尚未分配的代币以及可能未用于回购的任何收入) 可以被引导用于资助 Hyperliquid 上的新项目或提供赠款,从而进一步促进生态系统的发展。

结论: 2025 年的 Hyperliquid 实现了许多人认为不可能的事情:一个在性能和流动性上可与中心化平台相媲美的完全链上交易所。其技术架构——HyperBFT、HyperCore、HyperEVM——已被证明是下一代金融网络的蓝图。$HYPE 代币模型将社区与平台的成功紧密结合,创造了 DeFi 中最有利可图和通缩的代币经济之一。凭借巨大的交易量、迅速增长的用户群和快速发展的 DeFi 生态系统,Hyperliquid 已将自己定位为金融应用的首选 Layer-1。展望未来,其成为**“容纳所有金融的区块链”**的愿景似乎并非遥不可及。通过将更多的资产类别带到链上 (可能包括现实世界资产) 并继续与其他网络和合作伙伴整合,Hyperliquid 可以成为一个真正全球化、全天候、去中心化金融系统的支柱。在这样的未来,加密市场和传统市场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而 Hyperliquid 融合了高性能和去信任架构的模式很可能成为连接它们的桥梁,一步一个脚印地构建链上金融的未来。

来源:

  1. QuickNode 博客 – “Hyperliquid in 2025: A High-Performance DEX...” (架构、指标、代币经济学、愿景)
  2. Artemis Research – “Hyperliquid: A Valuation Model and Bull Case” (市场份额、代币模型、比较)
  3. The Defiant – “EtherFi Expands to HyperLiquid…HyperBeat” (生态系统 TVL、机构兴趣)
  4. BlockBeats – “Inside Hyperliquid’s Growth – Semiannual Report 2025” (链上指标、交易量、OI、用户统计)
  5. Coingape – “Hyperliquid Expands to Solana via Phantom Partnership” (Phantom 钱包集成、移动端永续合约)
  6. Mitrade/Cryptopolitan – “Circle integrates USDC with Hyperliquid” (原生 USDC 发布、55 亿美元 AUM)
  7. Nansen – “What is Hyperliquid? – Blockchain DEX & Trading Explained” (技术概述、亚秒级最终性、代币用途)
  8. DeFi Prime – “Exploring the Hyperliquid Chain Ecosystem: Deep Dive” (生态系统项目:DEX、借贷、NFT 等)
  9. Hyperliquid Wiki/Docs – Hyperliquid GitBook & Stats (通过 HIP 上线资产、统计仪表板)
  10. CoinMarketCap – Hyperliquid (HYPE) Listing (关于 Hyperliquid L1 和链上订单簿设计的基本信息)

总统金融市场工作组:最新数字资产报告 (2024–2025)

· 阅读需 39 分钟
Dora Noda
Software Engineer

背景及 PWG 近期数字资产报告

总统金融市场工作组 (PWG)——一个美国高级别跨部门小组——近期为应对加密市场的快速增长,将焦点放在了数字资产上。在 2024 年末和 2025 年,根据 2025 年 1 月的一项行政命令重组为数字资产市场工作组的 PWG,为加密货币监管制定了全面的建议。其中最重要的出版物是 2025 年 7 月 30 日的 PWG 报告,题为*《加强美国在数字金融技术领域的领导地位》*,该报告依据美国总统的行政命令发布。这份官方报告附有一份白宫的情况说明书,为数字资产政策制定了联邦路线图。报告包含超过 100 项建议,旨在建立明确的法规、实现金融规则现代化,并巩固美国在加密创新领域的领导地位。报告涉及的关键主题包括稳定币、DeFi (去中心化金融)、中心化加密货币交易所、资产代币化、托管解决方案、市场诚信与系统性风险,以及数字资产的整体监管框架和执法方法

(PWG 报告全文可在白宫网站查阅。下文我们将总结其主要内容,并分析其对投资者、行业运营商和全球市场的影响。)

稳定币与支付的未来

稳定币——与法定货币(通常是美元)挂钩的私营数字货币——作为分布式账本技术在支付领域“最有前途的应用之一”而受到特别关注。PWG 的报告将美元支持的稳定币视为一种突破性的支付创新,它既可以实现美国支付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又能巩固美元在数字经济中的首要地位。报告指出,广泛采用与美元挂钩的稳定币有助于美国摆脱成本高昂的传统支付系统并提高效率。为利用这一潜力,联邦稳定币监管框架已获批准。事实上,到 2025 年 7 月,美国已颁布《指导和建立美国稳定币国家创新法案》(GENIUS Act),这是首部规范支付型稳定币发行商的国家法律。PWG 敦促监管机构迅速而忠实地实施新的稳定币法律,为稳定币发行商建立强有力的监督和风险要求(例如,储备金质量、赎回权、互操作性标准)。

PWG 关于稳定币的主要建议包括:

  • 加速稳定币监管: 迅速实施 GENIUS Act,为稳定币发行商提供一个清晰、受联邦监管的体系。这应包括为稳定币活动制定**“合乎目的”的反洗钱/打击恐怖主义融资 (AML/CFT) 规则**(例如,客户尽职调查、非法交易报告),以确保稳定币安全地融入主流金融。
  • 巩固美元的领导地位: 鼓励在国内外及跨境支付中采用美元支持的稳定币,因为这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并维护美元的全球地位。PWG 明确将监管良好的稳定币视为在数字时代**“加强美元作用”**的工具。
  • 反对美国发行央行数字货币 (CBDC): 工作组明确反对创建美国央行数字货币 (CBDC),理由是担心隐私和政府过度干预。它支持立法努力(如众议院通过的《反 CBDC 监视国家法案》)以禁止或限制任何美国 CBDC 计划,从而支持私营部门的稳定币创新,而非联邦数字货币。这一立场反映了对公民自由和市场主导的数字美元方法的优先考虑。

总体而言,PWG 的稳定币指南表明,只要有强有力的消费者保护和金融稳定保障,受监管的稳定币可能成为未来支付的支柱。通过制定稳定币框架,美国旨在防范不受监管的稳定币带来的风险(如挤兑或脱钩),同时实现更快、更便宜的交易带来的好处。报告警告说,如果没有广泛而一致的监督,稳定币作为支付工具的可靠性可能会受到损害,从而影响市场流动性和信心。因此,需要明确的规则来支持稳定币的增长,同时不引入系统性风险

去中心化金融 (DeFi) 与创新

PWG 报告承认去中心化金融 (DeFi) 是加密行业中一个新兴领域,它利用智能合约提供无需传统中介机构的金融服务。工作组并未试图压制 DeFi,而是采取了谨慎支持的态度,敦促政策制定者拥抱 DeFi 技术并承认其潜在好处。这些建议旨在以一种既能促进创新又能应对风险的方式将 DeFi 纳入监管框架。

关于 DeFi 的关键点和建议包括:

  • 将 DeFi 纳入监管框架: 国会和监管机构应认识到 DeFi 在主流金融中的潜力,并努力将其纳入现有法律。报告建议,数字资产市场结构需要一种*“合乎目的”*的方法——这种方法消除监管盲点,但又不扼杀新颖的去中心化模式。例如,敦促立法者澄清法律如何适用于去中心化交易或借贷等活动,可能通过新的豁免或安全港来实现。
  • 明确 DeFi 协议的地位: PWG 指出,在确定合规义务时,监管应考虑一个协议真正的“去中心化”程度。它建议,对用户资产缺乏控制权的软件开发者或提供商不应在法律上被视为传统金融中介。换言之,如果一个 DeFi 平台足够去中心化(没有单一实体控制资金或做出单方面决定),它可能不会像中心化交易所或资金转移机构那样触发相同的许可要求。这一原则旨在避免不公平地将类似银行的法规强加于开源开发者或自动化协议。
  • DeFi 领域的反洗钱/打击恐怖主义融资 (AML/CFT): 一个重要的焦点是在去中心化生态系统中打击非法金融活动。PWG 呼吁监管机构(以及在必要时呼吁国会)明确 DeFi 参与者的《银行保密法》(BSA) 义务。这意味着要确定在 DeFi 环境中负有反洗钱 (AML) 责任——例如,某些 DeFi 应用前端、流动性池运营商或 DAO 实体是否应注册为金融机构。报告建议根据加密货币中不同的商业模式量身定制 AML/CFT 要求,并建立标准以识别一个系统是真正去中心化还是受某个可识别实体控制。报告还强调,即使美国更新其规则,也应通过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 (FATF) 等机构进行国际合作,为 DeFi 监管制定一致的全球规范。

PWG 的 DeFi 方法的影响: 通过拥抱 DeFi 的前景,PWG 表明加密创新可以与监管共存。监管机构被鼓励与行业合作——例如,可能为新的去中心化项目提供限时安全港或豁免,直到它们实现足够的去中心化或功能。这反映了从早期以执法为中心的方法转向一种更细致的策略,避免将所有 DeFi 都视为本质上非法的。尽管如此,对 AML 的强调意味着 DeFi 平台可能需要内置合规功能(如链上分析工具或可选的 KYC 门户),以检测和减轻非法活动。最终,PWG 的建议旨在使 DeFi 在美国金融体系内合法化——允许企业家在更清晰的规则下在国内(而非国外)开发去中心化协议,并让用户更有信心 DeFi 服务可以在合法而非法律灰色地带运营。

中心化交易所与市场结构监督

PWG 报告的一个核心主题是为数字资产建立一个**“合乎目的的市场结构框架”。这直接涉及对中心化加密货币交易所、交易平台和其他促进数字资产买卖和托管的中介机构的监管。近年来,备受瞩目的交易所失败和丑闻凸显了监管方面的差距——例如,2022 年 FTX 的倒闭暴露了联邦对加密货币现货市场缺乏监管权力。PWG 的最新建议旨在填补这些监管空白,以保护消费者并确保市场诚信**。

关于市场结构和交易所的关键行动包括:

  • 明确管辖权和代币分类: 报告敦促国会颁布立法(如拟议的**《数字资产市场清晰法案》),明确对数字资产进行分类并划分监管管辖权**。实际上,这意味着确定哪些代币是“证券”还是“商品”或其他类别,并相应地将监管权分配给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 (SEC) 或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 (CFTC)。值得注意的是,PWG 建议授予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 (CFTC) 监管非证券类代币(如比特币、以太坊和其他商品)现货交易的权力。这将消除当前没有联邦监管机构直接监督加密商品现货市场的空白。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 (SEC) 将保留对数字资产证券的管辖权。通过建立代币分类和监管分工,交易所和投资者将清楚地知道特定资产及其交易受哪套规则(SEC 或 CFTC)管辖。
  • 加密货币交易平台的联邦许可: PWG 建议 SEC 和 CFTC 利用其现有权力,在联邦层面实现加密货币交易——即使在新立法通过之前。这可能包括各机构提供量身定制的注册途径或豁免令,以使主要加密货币交易所合规。例如,SEC 可以探索豁免,允许在受 SEC 监管的另类交易系统 (ATS) 或经纪交易商平台上交易某些代币,而无需进行完整的证券交易所注册。同样,CFTC 可以利用其“加密货币冲刺”计划,通过扩展商品交易所规则,允许在受监管的场所上市现货加密商品。目标是**“立即在联邦层面实现数字资产的交易”**,为市场参与者提供关于注册、托管、交易和记录保存要求的明确性。这将改变现状,目前许多美国交易所是在州级许可证(例如,作为资金转移机构)下运营,缺乏统一的联邦监督。
  • 为创新提供安全港: 为鼓励新产品和服务,PWG 支持使用安全港和沙盒,允许创新金融产品在有适当保障措施的情况下进入消费者市场。例如,报告积极引用了 SEC 专员 Hester Peirce 提出的代币项目安全港提案(该提案将给予初创公司一个宽限期以实现去中心化,而无需完全遵守证券法规)。报告还建议监管机构可以允许试点项目,例如代币化证券交易或新颖的交易所模式,并在密切监控下进行。这种方法旨在避免在将新的加密产品推向市场时出现“官僚主义延误”,过去这种情况曾导致美国公司在海外推出产品。任何安全港都将是限时的,并以投资者保护措施为条件。

通过正式化对中心化交易所的监督,这些建议旨在加强市场诚信并降低系统性风险。联邦监管可能会对主要加密平台施加更强的合规标准(资本要求、网络安全、审计、客户资产隔离等)。这意味着欺诈或风险管理不善的机会将减少——这些问题是过去交易所倒闭的核心。在 PWG 看来,一个监管良好的美国加密市场结构将保护消费者,同时将行业的重心留在美国(而不是将这一角色让给离岸司法管辖区)。值得注意的是,众议院已在 2024 年以两党支持通过了一项全面的市场结构法案,而 PWG 的 2025 年报告强烈支持此类立法,以**“确保为数字资产建立成本效益最高、最有利于创新的监管结构。”**

资产代币化与金融市场

PWG 报告中另一个具有前瞻性的话题是资产代币化——使用区块链代币来代表现实世界资产或金融工具的所有权。工作组将代币化视为下一波金融科技创新的一部分,可以使市场更高效、更易于进入。它鼓励监管机构实现规则现代化,以适应银行和证券市场中的代币化资产

关于代币化的关键见解包括:

  • 代币化银行存款和支付: 报告强调了私营部门正在进行的代币化银行存款(有时称为“存款代币”)实验,这可以在区块链上即时结算银行负债。敦促监管机构明确银行可以将其资产或存款代币化,并在适当条件下将此类代币与传统账户同等对待。PWG 建议银行机构提供关于代币化活动的指导,确保如果一个代币化存款得到完全储备并可赎回,它不应面临不必要的法律障碍。最近,大型银行和财团已经探索了可互操作的代币化货币以改善支付,PWG 希望美国的规则能够适应这些发展,以保持美国在支付技术领域的竞争力。
  • 代币化证券和投资产品: 鼓励 SEC 调整现有证券法规以允许传统资产的代币化。例如,可以更新 ATS 监管条例和交易所规则,允许在同一平台上交易代币化证券和加密资产。PWG 还建议 SEC 考虑为代币化的股票、债券或基金制定明确的规则或豁免,以便这些代币的托管和转让可以在分布式账本上合法进行。这将涉及确保托管规则适应数字资产证券(例如,明确经纪人或托管人如何代表客户持有代币以符合 SEC 的托管规则)。如果成功,这些步骤可以将区块链的效率(如更快的结算和 24/7 交易)整合到受监管结构下的主流资本市场中。

通过解决代币化问题,PWG 承认了一个未来,即传统金融资产将存在于区块链网络上。现在调整法规可以解锁新的融资和交易模式——例如,私募股权或房地产股份被分割并作为代币 24/7 交易,或者债券通过智能合约即时结算。这些建议意味着投资者保护和信息披露要求应随资产进入其代币化形式,但仅仅使用区块链不应禁止创新。总之,PWG 敦促美国监管机构面向未来地制定规则,以便随着金融从纸质证书和传统数据库演变,美国仍然是代币化市场的领先场所,而不是让其他司法管辖区占据主导地位。

加密货币托管与银行服务

报告特别强调将数字资产整合到美国银行体系中。它批评了过去监管上的阻力,这些阻力使得银行不愿为加密客户服务(例如,所谓的“咽喉点行动 2.0”,即加密公司被银行拒绝服务)。展望未来,PWG 呼吁为数字资产建立一个可预测、对创新友好的银行监管环境。这包括在明确的指导方针下,使银行能够提供托管和其他服务。

关于银行和托管的主要建议包括:

  • 终结歧视性壁垒: 监管机构已经“终结了咽喉点行动 2.0”——这意味着各机构不应仅仅因为其行业而拒绝为合法的加密业务提供银行服务。PWG 坚持银行监管机构应确保风险管理政策是技术中立的,并且不任意排斥加密客户。实际上,这意味着银行应该能够为交易所、稳定币发行商和其他合规的加密公司开设账户,而不用担心监管报复。一个稳定的银行合作伙伴网络对加密市场(用于法币出入金渠道和信任)至关重要,报告旨在使这些关系正常化。
  • 明确允许的活动: PWG 建议在银行监管机构内部“重启加密创新工作”。具体来说,它要求货币监理署 (OCC)、联邦存款保险公司 (FDIC) 和美联储明确银行可以从事哪些数字资产活动。这包括发布更新的指导或法规,确认加密资产托管是银行的一项允许活动(有适当的保障措施),银行可以协助客户进行加密交易或使用公有链进行结算,甚至银行可以在适当的监督下发行稳定币。在前一届政府期间,OCC 曾发布解释性信函(2020–21 年),允许国家银行托管加密货币并为稳定币发行商持有储备金;PWG 暗示将回归那种建设性的指导,但会保持跨部门的一致性。
  • 监管流程与公平性: 报告呼吁在金融科技和加密公司银行牌照审批和美联储主账户准入方面提高透明度。这意味着如果一个专注于加密的机构寻求国家银行牌照或接入美联储支付系统,监管机构应有一个清晰、公平的流程——这可能解决了对新颖申请者被拖延阻挠的担忧。PWG 还敦促不同类型牌照之间的平等(例如,州特许的加密银行不应与国家银行相比处于不公平的劣势)。所有受监管的实体如果符合安全和稳健标准,都应有途径提供数字资产服务。
  • 使资本要求与风险相匹配: 为鼓励银行参与,资本和流动性规则应反映数字资产的实际风险,而不是一概而论地给予高风险权重。PWG 批评了过于惩罚性的资本处理方式(例如,巴塞尔委员会最初提议的对某些加密风险敞口施加 1250% 的风险权重)。它主张重新审视国际和美国的银行资本标准,以确保,例如,一个由现金完全支持的代币化资产或稳定币不会比其基础资产本身受到更严厉的惩罚。合理调整这些规则将允许银行持有加密资产或从事区块链活动,而不会产生使此类业务不经济的过高资本费用。

总之,PWG 设想银行是健康数字资产生态系统的关键基础设施。通过明确允许托管和与加密相关的银行业务,客户(从散户投资者到机构基金)将获得更安全、有保险的选项来存储和转移数字资产。进入该领域的银行也可以增加市场稳定性——例如,资本充足的银行发行稳定币或结算加密交易可能会减少对离岸或不受监管实体的依赖。如果这些建议得以实施,意味着美国银行和信用合作社可以更自由地竞争提供加密托管、交易便利化和代币化服务,所有这些都在美国银行法的框架下进行。这将是自 2018–2022 年时代以来的巨大转变,当时许多美国银行在监管压力下退出了加密合作关系。PWG 的立场是,客户对数字资产的需求将持续存在,由受监管的美国机构以透明的方式满足这种需求会更好。

市场诚信与系统性风险管理

PWG 推动数字资产政策的一个主要理由是,随着加密行业的发展,维护市场诚信并减轻系统性风险。报告承认了过去动摇市场的事件,如稳定币失败和交易所破产,并旨在通过适当的监督来防止此类情况发生。几项建议都隐含地旨在加强市场弹性:

  • 填补监管空白: 如前所述,赋予 CFTC 现货市场监管权和 SEC 对加密证券更明确的管辖权,旨在将所有主要交易纳入监管监督之下。这意味着对交易所进行定期检查,执行行为准则(打击市场操纵、欺诈、内幕交易),以及风险管理要求。通过消除大型平台在联邦监管范围外运营的“灰色地带”,减少了隐藏问题(如资金混用或鲁莽借贷)演变成危机的可能性。换句话说,强有力的监督 = 更健康的市场,能够在问题演变成系统性问题之前及早发现。
  • 稳定币的稳定性与支持机制: 稳定币框架 (GENIUS Act) 为支付型稳定币引入了审慎标准(例如,高质量储备、审计、赎回保证)。这大大降低了稳定币“跌破面值”并引发加密市场流动性紧缩的风险。报告强调美元稳定币巩固美元主导地位,也意味着其目标是避免出现监管不善的外国稳定币(或像失败的 TerraUSD 这样的算法稳定币)占据主导地位然后崩溃,从而损害美国用户的情况。此外,通过将稳定币视为潜在的支付系统组成部分,监管机构可以将其整合到现有的金融安全网中(例如,类似于对银行或货币市场基金的监督),以吸收冲击。
  • 信息披露与透明度: PWG 支持要求加密公司进行适当的信息披露和审计以提高透明度。这可能包括交易所公布储备/负债证明,稳定币发行商披露储备金持有情况,加密借贷机构提供风险因素等。更好的信息流有助于消费者和监管机构判断风险,并减少因未知风险敞口而导致信心突然丧失的可能性。当参与者以更清晰、标准化的报告方式运营时,市场诚信得到加强——这类似于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或受监管的经纪交易商的披露。
  • 监控系统性关联: 报告还含蓄地呼吁监管机构关注加密市场与传统金融之间的交叉点。随着银行和对冲基金越来越多地参与加密领域,监管机构将需要数据和工具来监控传染风险。PWG 鼓励利用技术(如区块链分析和跨部门信息共享)来密切关注新出现的威胁。例如,如果一个稳定币规模变得足够大,监管机构可能会追踪其储备金流向或主要企业持有者,以预见任何挤兑风险。同样,建议加强与全球标准制定机构(IOSCO、FSB、BIS 等)的合作,以便国际上对加密市场诚信的标准保持一致,防止监管套利。

从本质上讲,PWG 的计划旨在以风险为中心的方式将加密货币整合到监管范围内,从而保护更广泛的金融体系。报告提出的一个重要观点是,不作为本身也带有风险:“缺乏广泛、一致和强有力的监督可能会破坏稳定币的可靠性……限制其稳定性,并可能影响数字资产市场的整体健康。” 不受监管的加密市场也可能导致**“流动性陷阱”或加剧波动的碎片化。相比之下,推荐的框架将对类似活动进行一致处理(相同的风险,相同的规则),确保市场诚信并培养公众信任**,而这反过来又是市场增长所必需的。期望的结果是,加密市场对所有参与者都变得更安全,从而减少加密相关冲击对更广泛经济产生连锁反应的可能性。

监管框架与执法方法

PWG 2025 年建议中一个显著的转变是从通过执法进行监管转向积极主动的规则制定和立法。报告勾勒了一个全面监管框架的愿景,该框架将以透明的方式并与行业合作制定,而不是仅仅通过事后执法行动或零散的州级规则来形成。该框架和执法理念的关键要素包括:

  • 通过新立法填补空白: PWG 明确呼吁国会颁布主要的数字资产法律——在已有的努力基础上。两个优先领域是市场结构立法(如 CLARITY Act)稳定币立法(GENIUS Act,现已成为法律)。通过将规则编入法典,监管机构将拥有明确的授权和监督工具。例如,一旦 CLARITY Act(或类似法案)通过,SEC 和 CFTC 将有明确的界限,并可能获得新的权力(如 CFTC 的现货市场监督权)。这减少了监管地盘之争和不确定性。PWG 还支持确保加密货币税收可预测以及在未经国会批准的情况下禁止 CBDC 的法案。总之,PWG 认为国会在通过跟上加密创新的立法来提供监管确定性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2024–2025 年的立法者已对此类框架表现出两党兴趣,PWG 的报告加强了这一势头。

  • 利用现有权力——提供指导和豁免: 在等待新法律的同时,PWG 希望金融监管机构积极利用其现有法律下的规则制定和豁免权力,立即澄清加密规则。这包括 SEC 量身定制证券规则(例如,定义加密交易平台如何注册,或根据新的安全港豁免某些代币发行)。这包括 CFTC 发布关于哪些代币被视为商品以及经纪人和基金应如何处理加密货币的指导。这还包括财政部/FinCEN 更新或撤销可能阻碍创新的过时指导(例如,审查先前的 AML 指导,以确保其与新法律一致,并且不会不必要地给非托管行为者增加负担)。从本质上讲,监管机构被鼓励在危机发生或执法成为默认选项之前,主动澄清灰色地带——从托管规则到定义。报告甚至建议监管机构考虑使用无异议函、试点项目或临时最终规则作为向市场提供更快明确性的工具。

  • 平衡执法:打击不良行为者,而非技术本身。 PWG 倡导一种执法姿态,即对非法活动采取积极态度,但对合法创新保持公平。其中一项建议是,监管机构应**“防止滥用权力针对守法公民的合法活动”。这是对先前监管机构以过于惩罚性的方式对加密公司适用银行法规或证券法,或在未提供明确性的情况下进行执法的担忧的直接回应。未来,执法应侧重于欺诈、操纵、逃避制裁和其他犯罪——报告也呼吁在这些领域加强机构的工具和培训。同时,寻求合规的负责任行为者应获得指导和机会,而不是被执法行动突袭。“咽喉点行动 2.0”的结束以及 2025 年初某些备受瞩目的执法案件的了结(如官员所述)凸显了这一转变。尽管如此,PWG 并不建议对犯罪手软——它实际上建议加强区块链监控、信息共享和全球协调,以追踪非法资金并在加密领域执行制裁**。总之,其方法是对非法金融活动严厉打击,对合法创新表示欢迎

  • 税务合规与清晰度: 监管框架中一个经常被忽视的部分是税收。PWG 通过敦促国税局和财政部更新指导来解决这个问题,以便加密税收更加公平和可预测。例如,明确小额加密交易是否符合最低免税额,如何对质押奖励或“包装”代币征税,并确保加密资产受制于像洗售规则这样的反滥用规则。清晰的税收规则和报告要求将提高合规性,并使美国投资者更容易在没有过重负担的情况下履行义务。报告建议与行业税务专家合作,制定实用的规则。提高税收清晰度也是更广泛执法图景的一部分——它减少了加密领域逃税的可能性,并表明数字资产正在金融法规中被正常化。

实际上,PWG 的计划勾勒了一个全面的监管框架,其中加密生态系统的所有主要方面(交易平台、资产、发行商、银行、投资者和非法金融控制)都由更新的规则覆盖。该框架旨在用明确的指导方针和许可证取代当前的零散状况(其中一些活动处于监管机构之间或依赖执法来设定先例)。执法仍将发挥作用,但理想情况下是作为规则到位后的后盾——追查公然的欺诈或制裁违反者——而不是作为塑造政策的主要工具。如果得以实施,这样的框架将标志着美国加密政策的成熟,为行业和投资者提供一个更清晰的规则手册。

对美国投资者的影响

对于美国投资者而言,PWG 的建议预示着一个更安全、更易于进入的加密市场。关键影响包括:

  • 更强的消费者保护: 随着联邦对交易所和稳定币发行商的监督,投资者应能从更强的防欺诈和防破产保障中受益。监管监督将要求交易所隔离客户资产,维持充足的储备金,并遵守行为准则——从而降低因另一次交易所倒闭或诈骗而损失资金的风险。加强的信息披露(例如,稳定币储备金的审计或加密公司的风险报告)将帮助投资者做出明智的决定。总体而言,市场诚信措施旨在像传统市场中的证券和银行法一样保护投资者。这可能会增加公众参与数字资产的信心。
  • 更多的投资机会: 明确规则的建立可能会在美国解锁新的加密投资产品。例如,如果允许代币化证券,投资者可以接触到以前流动性差的资产的零星股份。如果 SEC 为现货比特币 ETF 或顶级加密商品的注册交易提供了途径,散户投资者可以通过熟悉的、受监管的工具获得风险敞口。强调通过安全港允许创新产品意味着美国投资者可能不必去离岸或不受监管的平台寻找最新的加密产品。从长远来看,将加密货币纳入主流监管可能会将其与经纪公司和退休账户整合,进一步扩大(在有适当风险警告的情况下)准入范围。
  • 美元在加密领域的持续主导地位: 通过推广美元支持的稳定币并劝阻美国发行 CBDC,该框架加倍强调了美元作为全球加密市场记账单位的地位。对美国投资者而言,这意味着加密经济可能会保持以美元为中心——最大限度地减少货币风险,并可能保持以美元计价的流动性高企。由美国监管机构监督的支付型稳定币可能会在加密交易和 DeFi 中变得无处不在,确保美国投资者能够以他们信任的稳定价值进行交易(而不是波动的或外国的代币)。这也符合保护投资者免受非美元稳定币的通货膨胀或不稳定影响。
  • 公平的税务处理: 推动澄清和现代化加密税收规则(例如豁免小额交易或定义质押的税务处理)可能会减轻个人投资者的合规负担。例如,最低免税额可能允许投资者用加密货币进行小额购买,而无需对每杯咖啡进行资本利得计算——使加密货币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更加实用。关于质押或空投的明确规则将防止意外的税单。简而言之,投资者将获得可预测性,提前知道他们的加密活动将如何被征税,并可能在当前规则过于繁琐的领域获得减免

综合来看,这些变化创造了一个更对投资者友好的加密环境。虽然新法规可能会增加一些合规步骤(例如,对所有美国交易所实施更严格的 KYC),但其权衡是一个不易发生灾难性失败和诈骗的市场。美国投资者将能够以接近传统金融的保护措施参与加密活动——这一发展可能会鼓励更多因监管不确定性而一直持观望态度的保守投资者和机构参与进来。

对加密运营商(交易所、托管机构、DeFi 平台)的影响

对于加密行业运营商而言,PWG 的路线图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责任。对交易所、托管机构和 DeFi 开发者/运营商的一些关键影响包括:

  • 监管清晰度和新牌照: 许多加密企业长期以来一直寻求关于“适用哪些规则”的明确性——PWG 报告旨在提供这一点。处理非证券类代币的交易所可能很快会受到明确的 CFTC 许可制度的管辖,而处理证券类代币的交易所则需要向 SEC 注册(或在豁免下运营)。这种清晰度可能会吸引更多公司走向合规,而不是在监管灰色地带运营。获得联邦许可的美国交易所可能会通过增加的合法性获得竞争优势,能够宣传自己受到严格的监督(可能吸引机构客户)。托管机构(如 Coinbase Custody 或 Anchorage)同样会从明确的联邦数字资产托管标准中受益——甚至可能自信地获得银行牌照或 OCC 信托牌照,因为这些牌照是被接受的。对于 DeFi 平台团队来说,明确哪些条件会使他们成为受监管实体(例如,如果真正去中心化且非托管)可以指导协议设计和治理。另一方面,如果某些 DeFi 活动(如运行前端或拥有管理员密钥的 DAO)被视为受监管,运营商至少会知道规则,并可以相应地调整或注册,而不是面临不确定的执法。
  • 合规负担与成本: 随着监管而来的是增加的合规义务。交易所将必须实施更严格的 KYC/AML 计划、市场操纵监控、网络安全计划,并可能需要向监管机构报告。这增加了运营成本,对小型初创公司可能构成挑战。托管公司可能需要维持更高的资本储备或按监管要求获得保险。智能合约开发者可能被期望包含某些控制或风险缓解措施(例如,报告暗示了代码审计或稳定币和 DeFi 协议中支持机制的标准)。一些 DeFi 平台可能需要对美国用户进行地理围栏限制或修改其界面以保持符合美国规则(例如,如果无人值守的协议被允许,但任何附属的网络界面必须阻止非法使用等)。总体而言,创新自由与合规之间存在权衡——最大、最成熟的公司可能会管理新的合规成本,而一些较小或更去中心化的项目可能会挣扎或选择阻止美国用户,如果他们无法满足要求。
  • 通过合作实现创新: PWG 明确呼吁在制定和实施这些新规则时进行公私合作。这表明监管机构对行业的意见持开放态度,以确保规则在技术上是合理的。加密运营商可以抓住这个机会与政策制定者合作(通过评论信、沙盒计划、行业协会)来塑造实际成果。此外,安全港的概念意味着运营商可以有实验的空间——例如,在限时豁免下启动一个新网络——这可以加速国内创新。像 Chainalysis 这样的公司指出,区块链分析和合规技术将是弥合行业与监管机构之间差距的关键,因此加密企业可能会增加对监管科技 (RegTech) 解决方案的采用。那些早期投资于合规工具并与监管机构合作的运营商可能会在框架固化时发现自己处于优势地位。相反,那些依赖监管模糊性或套利的公司将面临清算:他们必须要么发展并合规,要么在明确规则到位后因不合规而面临严厉打击
  • 扩大的市场和银行服务准入: 从积极的方面看,结束敌对立场意味着加密公司应该更容易获得银行服务和资本。随着监管机构指示银行公平对待加密客户,交易所和稳定币发行商可以维持安全的法币渠道(例如,稳定的客户存款银行关系、电汇等)。更多的银行也可能与加密公司合作或收购它们,将加密服务整合到传统金融中。存款机构能够从事代币化和托管业务,意味着加密公司可以与银行合作(例如,稳定币发行商与银行合作持有储备金甚至发行代币)。如果美联储为支付系统准入提供了明确的途径,一些加密原生公司可能会成为受监管的支付公司,从而扩大其服务范围。总之,在 PWG 的亲创新政策下,合法的运营商将发现一个更受欢迎的环境来发展和吸引主流投资,因为**“世界加密货币之都”**的愿景是鼓励在美国建设,而不是在国外。

总之,加密运营商应为转型做好准备:轻监管或无监管的时代正在结束,但一个更稳定、更合法化的商业环境正在开始。那些迅速适应——升级合规、与政策制定者接触、并使其商业模式与即将出台的规则保持一致——的公司可能会随着市场机会的扩大而蓬勃发展。那些无法满足标准的公司可能会被整合或离开美国市场。总体而言,PWG 的报告表明,美国政府希望在国内拥有一个繁荣的加密产业,但要在一个确保信任和稳定的法治框架下

对全球加密市场与合规的影响

鉴于美国在全球金融中的核心作用以及美元的储备货币地位,PWG 数字资产建议的影响将超越美国国界。以下是这些见解和建议可能如何影响全球加密市场和国际合规

  • 在全球标准制定中的领导地位: 美国正将自己定位为制定数字资产监管国际规范的领导者。PWG 明确建议美国当局参与国际机构,以塑造支付技术、加密资产分类和风险管理的标准,确保它们反映“美国的利益和价值观”。这可能意味着美国在金融稳定理事会 (FSB)、国际证券委员会组织 (IOSCO) 和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 (FATF) 等论坛上,就稳定币监督、DeFi AML 规则和跨境数字支付等问题进行更积极的参与和施加影响。随着美国实施其框架,其他国家可能会效仿或调整其法规以保持兼容——就像外国银行适应美国的 AML 和制裁期望一样。一个强大的美国框架可能成为事实上的全球基准,特别是对于那些尚未制定全面加密法律的司法管辖区。
  • 对其他司法管辖区的竞争压力: 通过努力成为“世界加密货币之都”,美国正在传递一个对加密创新开放的信息,尽管是受监管的创新。这可能引发一场监管的“争优竞赛”:其他主要市场(欧洲、英国、新加坡、香港等)也一直在推出加密制度(例如,欧盟的 MiCA 法规)。如果美国的框架被认为是平衡和成功的——既保护消费者促进增长——它可能会吸引资本和人才,促使其他国家完善其政策以保持竞争力。例如,更严格的司法管辖区可能会放宽规则以避免企业流失,而非常宽松的司法管辖区可能会提高标准以继续在新规则下进入美国市场(例如,离岸交易所向 CFTC 注册以合法服务美国客户)。总体而言,全球加密公司将密切关注美国的政策:这些规则可能决定他们是否能在这个利润丰厚的美国市场运营以及在何种条件下运营。
  • 跨境合规与执法: PWG 对加密领域 AML/CFT 和制裁的关注将在全球范围内产生共鸣。全球加密市场可能会看到对反非法金融控制的合规期望增加,因为美国将与盟友合作堵塞漏洞。这可能意味着全球更多的交易所实施强大的 KYC 和交易监控(通常使用区块链分析),不仅要满足当地法律,还要满足美国标准,因为美国监管机构可能会将市场准入与此类合规挂钩。此外,建议财政部海外资产控制办公室 (OFAC) 更新数字资产的制裁指南并收集行业反馈,意味着关于避免受制裁的地址或实体的全球指导将更加清晰。我们可能会看到跨境执法行动的更大协调——例如,美国司法部与外国合作伙伴合作,利用 PWG 推荐的改进工具和法律清晰度,打击通过 DeFi 进行的勒索软件加密货币流或恐怖主义融资。
  • 对全球市场流动性和创新的影响: 如果美元稳定币变得更加规范和可信,它们可能会进一步渗透到全球加密交易甚至新兴市场用例中(例如,在高通胀国家作为当地货币的替代品)。一个受监管的美元稳定币(有美国政府的监督)可能会被外国金融科技应用采用,从而促进美元化——这对美国来说是一个地缘政治软实力的胜利。相反,美国拒绝 CBDC 路径可能会为其他主要经济体(如欧盟的数字欧元或中国的数字人民币)在国家支持的数字货币方面设定标准留下空间;然而,PWG 显然在全球舞台上押注于私人稳定币而非政府货币。在创新方面,如果美国邀请全球加密企业家“与我们一起在美国建设”,我们可能会看到一些人才和资本从不那么友好的环境迁移到美国。然而,美国需要兑现其承诺;否则,拥有更清晰即时制度的司法管辖区(如瑞士或迪拜)仍可能吸引初创公司。无论如何,一个与传统金融整合的健康美国加密行业可能会增加全球市场的整体流动性,因为更多机构资金将在新的监管框架下进入。这可以减少波动性并深化市场,从而惠及全球的交易者和项目。

从全球合规的角度来看,可以预见一个调整期,国际公司需要将美国的要求与当地法律相协调。一些外国交易所可能会选择对美国用户进行地理围栏限制,而不是遵守(正如我们在一些衍生品平台上看到的那样),但参与美国市场的经济激励是强大的。随着 PWG 愿景的实施,任何接触美国投资者或美国金融体系的公司都需要提升其合规水平——实际上是将美国标准输出到国外,就像 FATF 的加密转账“旅行规则”具有全球影响力一样。总之,PWG 的数字资产政策不仅将塑造美国市场,还将影响全球监管格局的演变,可能迎来一个更加统一规范和更安全的国际加密环境。

结论

美国总统金融市场工作组的最新报告(2024–2025)标志着加密政策的一个关键转变。它们共同阐明了一个全面的战略,即在倡导创新和美国的领导地位的同时,将数字资产在一个强大的监管框架下主流化。从稳定币和 DeFi 到交易所、代币化、托管、非法金融和税收等所有主要方面都得到了具体的建议。如果这些建议转化为法律和监管行动,结果将是为加密行业提供一个更清晰的规则手册。

对美国投资者而言,这意味着更大的保护和对市场的信心。对加密运营商而言,这意味着更明确的期望和可能更广泛的机会,尽管合规责任更高。而对全球加密生态系统而言,美国的参与和领导可能会推动全球范围内更大的一致性和合法性。关键的结论是,美国的加密货币似乎已经从一个不确定的“狂野西部”阶段,转变为金融领域一个公认的永久特征——一个将由公共当局和私人创新者在这些报告的指导下共同建设的特征。PWG 的愿景,本质上是**“开启加密货币的黄金时代”,在这个时代里,美国是一个监管良好但充满活力的数字资产经济的中心。未来数月和数年将考验这些雄心勃勃的建议如何实施,但方向已经明确:走向一个更安全、更融合、更具全球影响力**的加密未来。

资料来源:

  • 美国白宫 – 事实清单:总统数字资产市场工作组建议 (2025 年 7 月 30 日)。
  • 美国白宫 – 《加强美国在数字金融技术领域的领导地位》 (PWG 报告, 2025 年 7 月)。
  • 美国财政部 – 财政部长在白宫数字资产报告发布会上的讲话 (2025 年 7 月 30 日)。
  • Chainalysis 政策简报 – PWG 数字资产报告建议解析 (2025 年 7 月 31 日)。
  • Latham & Watkins – PWG 数字资产市场报告摘要 (2025 年 8 月 8 日)。
  • 美国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 – 关于数字资产框架立法的新闻稿 (2025 年 7 月 30 日)。
  • 总统金融市场工作组 – 《稳定币报告》 (2021) (供历史参考)。

跨链消息传递与共享流动性:LayerZero v2、Hyperlane 和 IBC 3.0 的安全模型

· 阅读需 56 分钟
Dora Noda
Software Engineer

![](https://opengraph-image.blockeden.xyz/api/og-blockeden-xyz?title=跨链消息传递与共享流动性:LayerZero v2、Hyperlane 和 IBC 3.0 的安全模型)

LayerZero v2HyperlaneIBC 3.0 这样的互操作性协议,正成为多链 DeFi 生态系统的关键基础设施。它们各自采用不同的方法来实现跨链消息传递和共享流动性,并拥有独特的安全模型:

  • LayerZero v2 – 使用去中心化验证者网络 (DVN) 的证明聚合模型
  • Hyperlane – 通常使用多签验证者委员会的模块化框架
  • IBC 3.0 – 在 Cosmos 生态系统中采用信任最小化中继器的轻客户端协议

本报告将分析每种协议的安全机制,比较轻客户端、多重签名和证明聚合的优缺点,并探讨它们对 DeFi 可组合性和流动性的影响。我们还将审视当前的实现方式、威胁模型和采用水平,最后展望这些设计选择如何影响多链 DeFi 的长期可行性。

领先跨链协议的安全机制

LayerZero v2:通过去中心化验证者网络 (DVN) 实现证明聚合

LayerZero v2 是一个全链消息传递协议,强调模块化、应用可配置的安全层。其核心思想是让应用程序通过一个或多个独立的去中心化验证者网络 (DVN) 来保护消息,这些网络共同为跨链消息提供证明。在 LayerZero 的证明聚合模型中,每个 DVN 本质上是一组验证者,可以独立验证消息(例如,通过检查区块证明或签名)。应用程序可以要求来自多个 DVN 的聚合证明,才能接受一条消息,从而形成一个阈值“安全堆栈”。

默认情况下,LayerZero 提供了一些开箱即用的 DVN——例如,一个由 LayerZero Labs 运营的 DVN,它使用 2/3 多签验证;以及一个由 Google Cloud 运行的 DVN。但关键是,开发者可以混合搭配 DVN:例如,有人可能要求一个 “1 of 3 of 5” 的配置,这意味着一个特定的 DVN 必须签名,外加其他 5 个 DVN 中的任意 2 个。这种灵活性允许将不同的验证方法(轻客户端、zk 证明、预言机等)组合成一个聚合证明。实际上,LayerZero v2 将 v1 的超轻节点模型(依赖于一个中继器 + 一个预言机)推广为跨 DVN 的 X-of-Y-of-N 多签聚合。应用程序在每条链上的 LayerZero 端点合约只有在所需 DVN 群体为该消息写入有效证明后,才会传递消息。

安全特性: LayerZero 的方法是信任最小化的,只要所需集合中至少有一个 DVN 是诚实的(或者一个 zk 证明是有效的,等等)。通过让应用程序将自己的 DVN 作为必需的签名者,LayerZero 甚至允许应用程序否决任何未经其团队验证者批准的消息。这可以显著增强安全性(以中心化为代价),确保任何跨链消息在没有应用程序签名的情况下都无法执行。另一方面,开发者可以选择一个更去中心化的 DVN 群体(例如,15 个独立网络中的 5 个)以获得更强的信任分布。LayerZero 称之为“应用拥有的安全”:每个应用通过配置其 DVN 来选择安全性、成本和性能之间的权衡。所有 DVN 的证明最终都由不可变的 LayerZero 端点合约在链上验证,从而保留了一个无需许可的传输层。缺点是,安全性仅与所选的 DVN 一样强大——如果配置的 DVN 相互勾结或被攻破,它们可能会批准欺诈性的跨链消息。因此,每个应用程序都有责任选择稳健的 DVN,否则将面临较弱的安全风险。

Hyperlane:采用模块化 ISM 的多签验证者模型

Hyperlane 是一个互操作性框架,其核心是一个链上的链间安全模块 (ISM),该模块在消息传递到目标链之前对其进行验证。在最简单(也是默认)的配置中,Hyperlane 的 ISM 使用一个多重签名验证者集:一个由链下验证者组成的委员会对源链发出的证明(通常是所有出站消息的默克尔根)进行签名,并且在目标链上需要达到一个签名阈值。换句话说,Hyperlane 依赖于一个需许可的验证者群体来确认“消息 X 确实在链 A 上发出”,这类似于区块链的共识,但在桥接层面。例如,Wormhole 使用 19 个守护者和 13/19 的多签机制——Hyperlane 的方法在精神上是相似的(尽管 Hyperlane 与 Wormhole 不同)。

一个关键特性是,Hyperlane 在协议层面没有一个单一的内嵌验证者集。相反,任何人都可以运行验证者,不同的应用程序可以部署具有不同验证者列表和阈值的 ISM 合约。Hyperlane 协议提供了默认的 ISM 部署(带有一组由团队引导的验证者),但开发者可以自由地为他们的应用自定义验证者集甚至安全模型。事实上,Hyperlane 支持多种类型的 ISM,包括一个结合多种验证方法的聚合 ISM,以及一个根据消息参数选择 ISM 的路由 ISM。例如,一个应用可以要求 Hyperlane 多签一个外部桥(如 Wormhole 或 Axelar)都进行签名——通过冗余实现更高的安全标准。

安全特性: Hyperlane 多签模型的基础安全性来自于其大多数验证者的诚实。如果达到阈值(例如,8 个中的 5 个)的验证者相互勾结,他们可以签署一条欺诈性消息,因此信任假设大约是 N-of-M 多签信任。Hyperlane 正在通过与 EigenLayer 再质押集成来解决这一风险,创建了一个经济安全模块 (ESM),要求验证者投入可被罚没的质押 ETH 以惩罚不当行为。这个“主动验证服务 (AVS)”意味着,如果一个 Hyperlane 验证者签署了一条无效消息(即实际上不在源链历史中的消息),任何人都可以在以太坊上提交证明来罚没该验证者的质押。这通过经济上抑制欺诈行为,显著增强了安全模型——Hyperlane 的跨链消息变得由以太坊的经济权重保障,而不仅仅是验证者的社会声誉。然而,一个权衡是,依赖以太坊进行罚没会引入对以太坊活性的依赖,并假设欺诈证明能够及时提交。在活性方面,Hyperlane 警告说,如果没有足够的验证者在线以满足阈值,消息传递可能会停止。该协议通过允许灵活的阈值配置来缓解这个问题——例如,使用更大的验证者集,以便偶尔的停机不会使网络停滞。总的来说,Hyperlane 的模块化多签方法提供了灵活性和可升级性(应用选择自己的安全模型或组合多个来源),但代价是增加了对验证者集的信任。这是一个比真正的轻客户端更弱的信任模型,但随着最近的创新(如再质押抵押品和罚没),它在实践中可以接近类似的安全保证,同时更容易在多条链上部署。

IBC 3.0:采用信任最小化中继器的轻客户端

在 Cosmos 生态系统中广泛使用的链间通信协议 (IBC) 采取了一种根本不同的方法:它使用链上轻客户端来验证跨链状态,而不是引入一个新的验证者集。在 IBC 中,每对链都建立一个连接,其中链 B 持有链 A 的轻客户端(反之亦然)。这个轻客户端本质上是另一条链共识的简化副本(例如,跟踪验证者集签名或区块哈希)。当链 A 向链 B 发送消息(一个 IBC 数据包)时,一个中继器(一个链下参与者)将一个证明(数据包的默克尔证明和最新的区块头)带到链 B。然后,链 B 的 IBC 模块使用链上轻客户端来验证该证明在链 A 的共识规则下是否有效。如果证明通过(即数据包已在 A 链的最终区块中提交),消息将被接受并传递到 B 链的目标模块。本质上,链 B 直接信任链 A 的共识,而不是一个中介——这就是为什么 IBC 通常被称为信任最小化的互操作性

IBC 3.0 指的是该协议的最新演进(大约在 2025 年),它引入了性能和功能升级:用于降低延迟的并行中继、用于特定用例的自定义通道类型,以及用于读取远程状态的链间查询。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都没有改变核心的轻客户端安全模型——它们增强了速度和功能。例如,并行中继意味着多个中继器可以同时传递数据包以避免瓶颈,从而在不牺牲安全性的情况下提高活性。链间查询 (ICQ) 允许链 A 上的合约向链 B 请求数据(并附带证明),然后由 A 链上 B 的轻客户端进行验证。这扩展了 IBC 的能力,从代币转移到更通用的跨链数据访问,仍然以经过验证的轻客户端证明为基础。

安全特性: IBC 的安全保证与源链的完整性一样强大。如果链 A 拥有诚实的多数(或配置的共识阈值),并且链 B 上 A 的轻客户端是最新的,那么任何被接受的数据包必须来自 A 链上的一个有效区块。无需信任任何桥接验证者或预言机——唯一的信任假设是两条链的原生共识和一些参数,如轻客户端的信任期(超过该期限旧的区块头会过期)。IBC 中的中继器不必被信任;它们无法伪造有效的区块头或数据包,因为这些都无法通过验证。最坏的情况下,一个恶意或离线的中继器可以审查或延迟消息,但任何人都可以运行中继器,所以只要至少有一个诚实的中继器存在,活性最终是可以实现的。这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安全模型:默认情况下是去中心化和无需许可的,反映了链本身的属性。其权衡在于成本和复杂性——在另一条链上运行一个轻客户端(特别是高吞吐量链的轻客户端)可能会消耗大量资源(存储验证者集变更、验证签名等)。对于使用 Tendermint/BFT 的 Cosmos SDK 链来说,这个成本是可控的,IBC 非常高效;但要集成异构链(如以太坊或 Solana),则需要复杂的客户端实现或新的密码学技术。事实上,通过 IBC 桥接非 Cosmos 链的进展较慢——像 Polymer 和 Composable 这样的项目正在研究轻客户端或 zk 证明,以将 IBC 扩展到以太坊等其他链。IBC 3.0 的改进(例如,优化的轻客户端、支持不同的验证方法)旨在降低这些成本。总而言之,IBC 的轻客户端模型提供了最强的信任保证(完全没有外部验证者)和稳固的活性(假定有多个中继器),但代价是更高的实现复杂性和对所有参与链都必须支持 IBC 协议的限制。

比较轻客户端、多重签名和证明聚合

每种安全模型——轻客户端 (IBC)、验证者多签 (Hyperlane) 和聚合证明 (LayerZero)——都有其独特的优缺点。下面我们从关键维度对它们进行比较:

安全保证

  • 轻客户端 (IBC): 通过将链上验证锚定到源链的共识,提供最高的安全性。没有新的信任层;如果你信任源区块链(例如 Cosmos Hub 或以太坊)不会双出块,你就可以信任它发送的消息。这最大限度地减少了额外的信任假设和攻击面。然而,如果源链的验证者集被破坏(例如,在 Tendermint 中超过 ⅓ 或在 PoS 链中超过 ½ 的验证者作恶),轻客户端可能会被喂入一个欺诈性的区块头。在实践中,IBC 通道通常建立在经济安全的链之间,并且轻客户端可以设置参数(如信任期和区块最终性要求)来降低风险。总的来说,信任最小化是轻客户端模型最强的优势——每条消息都有其有效性的加密证明。

  • 多签验证者 (Hyperlane 及类似桥): 安全性取决于一组链下签名者的诚实度。一个典型的阈值(例如,⅔ 的验证者)必须对每个跨链消息或状态检查点进行签名。好处是,通过足够多的信誉良好或有经济质押的验证者,这可以变得相当安全。例如,Wormhole 的 19 个守护者或 Hyperlane 的默认委员会必须集体勾结才能攻破系统。缺点是这引入了一个新的信任假设:除了链本身,用户还必须信任桥的委员会。这在一些黑客攻击中已被证明是失败点(例如,如果私钥被盗或内部人员勾结)。像 Hyperlane 的再质押 ETH 抵押品这样的举措为该模型增加了经济安全性——签署无效数据的验证者可以在以太坊上被自动罚没。这使得多签桥在安全性上更接近区块链(通过经济惩罚欺诈),但它仍然不如轻客户端那样信任最小化。简而言之,多签在信任保证方面较弱:它依赖于一小部分人的多数,尽管罚没和审计可以增强信心。

  • 证明聚合 (LayerZero v2): 这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中间地带。如果一个应用程序将其安全堆栈配置为包含一个轻客户端 DVN 或一个 zk 证明 DVN,那么对于这些检查,其保证可以接近 IBC 级别(数学和链共识)。如果它使用一个基于委员会的 DVN(如 LayerZero 的 2/3 默认 DVN 或一个 Axelar 适配器),那么它就继承了该多签的信任假设。LayerZero 模型的优势在于你可以独立地组合多个验证者。例如,同时要求“一个 zk 证明有效”“Chainlink 预言机说区块头是 X”“我们自己的验证者签名”可以极大地减少攻击可能性(攻击者需要同时攻破所有这些)。此外,通过允许应用强制要求自己的 DVN,LayerZero 确保在没有应用同意的情况下,任何消息都不会执行(如果这样配置的话)。弱点在于,如果开发者选择了一个宽松的安全配置(为了更低的费用或更快的速度),他们可能会削弱安全性——例如,使用一个由未知方运行的单一 DVN 将类似于信任单个验证者。LayerZero 本身是无偏见的,将这些选择留给应用开发者,这意味着安全性仅与所选的 DVN 一样好。总而言之,证明聚合可以提供非常强的安全性(甚至比单个轻客户端更高,通过要求多个独立的证明),但如果配置不当,也可能导致弱设置。它很灵活:应用可以为高价值交易提高安全性(例如,要求多个大型 DVN),并为低价值交易降低安全性。

活性与可用性

  • 轻客户端 (IBC): 活性取决于中继器和轻客户端保持更新。积极的一面是任何人都可以运行中继器,因此系统不依赖于一组特定的节点——如果一个中继器停止工作,另一个可以接替。IBC 3.0 的并行中继通过不将所有数据包序列化到一条路径上,进一步提高了可用性。在实践中,IBC 连接非常可靠,但在某些情况下活性可能会受到影响:例如,如果长时间没有中继器发布更新,轻客户端可能会过期(例如,如果信任期在没有更新的情况下过去),然后通道会为了安全而关闭。然而,这种情况很少见,并且可以通过活跃的中继器网络来缓解。另一个活性考虑因素是:IBC 数据包受源链最终性的影响——例如,在 Tendermint 中等待 1-2 个区块(几秒钟)是标准做法。总的来说,只要至少有一个活跃的中继器,IBC 就能提供高可用性,并且对于已确认的区块,延迟通常很低(秒级)。这里没有像多签中那样验证者群体离线的概念;区块链自身的共识最终性是主要的延迟因素。

  • 多签验证者 (Hyperlane): 如果验证者集很小,活性可能是一个弱点。例如,如果一个桥有 5/8 的多签,而 4 个验证者离线或无法联系,跨链消息传递就会停止,因为无法满足阈值。Hyperlane 文档指出,验证者停机可能会导致消息传递停止,具体取决于配置的阈值。这部分解释了为什么选择更大的委员会或更低的阈值(以牺牲安全性为代价)来提高正常运行时间。Hyperlane 的设计允许在需要时部署新的验证者或切换 ISM,但这种变更可能需要协调/治理。多签桥的优势在于,一旦收集到阈值签名,确认通常很快——无需在目标链上等待源链的区块最终性,因为多签证明本身就是最终性。在实践中,许多多签桥在几秒钟内就能签名和中继消息。因此,对于某些链,延迟可以与轻客户端相当甚至更低。瓶颈在于验证者速度慢或地理分布广泛,或者涉及任何手动步骤。总而言之,多签模型在大多数时候可以具有高活性和低延迟,但它们存在活性风险集中在验证者集——如果太多验证者崩溃或它们之间发生网络分区,桥实际上就宕机了。

  • 证明聚合 (LayerZero): 这里的活性取决于每个 DVN 和中继器的可用性。一条消息必须从所需的 DVN 收集签名/证明,然后被中继到目标链。好的一面是DVN 独立运作——如果一个 DVN(在一组 DVN 中)宕机但不是必需的(只是“M of N”的一部分),只要满足阈值,消息仍然可以继续。LayerZero 的模型明确允许配置群体以容忍一些 DVN 故障。例如,一个“2 of 5”的 DVN 集可以处理 3 个 DVN 离线而协议不停止。此外,因为任何人都可以扮演最终的执行者/中继器角色,消息传递没有单点故障——如果主中继器失败,用户或其他方可以带着证明调用合约(这类似于 IBC 中的无需许可的中继器概念)。因此,LayerZero v2 通过不将系统绑定到一个中间人,力求实现抗审查性和活性。然而,如果必需的 DVN是安全堆栈的一部分(比如一个应用要求自己的 DVN 始终签名),那么该 DVN 就是一个活性依赖:如果它离线,消息将暂停,直到它恢复或安全策略被更改。总的来说,证明聚合可以配置得非常稳健(通过冗余的 DVN 和任何方中继),使得所有验证者同时宕机的可能性很小。权衡是,联系多个 DVN 可能会引入更多的延迟(例如,等待多个签名),相比于单个更快的多签。但这些 DVN 可以并行运行,许多 DVN(如预言机网络或轻客户端)可以快速响应。因此,LayerZero 可以实现高活性和低延迟,但具体性能取决于 DVN 的设置方式(有些可能会等待源链的几个区块确认等,这可能会为了安全而增加延迟)。

成本与复杂性

  • 轻客户端 (IBC): 这种方法往往实现复杂但一旦在兼容链上设置好后使用成本低。复杂性在于为每种类型的区块链编写一个正确的轻客户端实现——本质上,你是在将链 A 的共识规则编码到链 B 的智能合约中。对于具有相似共识的 Cosmos SDK 链来说,这很简单,但将 IBC 扩展到 Cosmos 之外需要大量的工程工作(例如,为 Polkadot 的 GRANDPA 最终性构建轻客户端,或计划为以太坊轻客户端使用 zk 证明)。这些实现并非易事,且必须高度安全。还有链上存储开销:轻客户端需要为另一条链存储最近的验证者集或状态根信息。这会增加链上的状态大小和证明验证成本。因此,直接在以太坊主网上运行 IBC(验证 Cosmos 的区块头)在 gas 方面会很昂贵——这也是像 Polymer 这样的项目正在创建一个以太坊 rollup 来将这些轻客户端托管在主网之外的原因之一。在 Cosmos 生态系统内,IBC 交易非常高效(通常只需几美分的 gas),因为轻客户端验证(ed25519 签名、默克尔证明)在协议层面得到了很好的优化。对用户来说,使用 IBC 的成本相对较低,中继器只需在目标链上支付正常的交易费(他们可以通过 ICS-29 中间件获得费用激励)。总而言之,IBC 的成本主要体现在前期的开发复杂性上,但一旦运行起来,它就提供了一个原生的、费用高效的传输方式。连接的众多 Cosmos 链(100+ 个区域)共享一个共同的实现,这通过标准化帮助管理了复杂性。

  • 多签桥 (Hyperlane/Wormhole/等): 这里的实现复杂性通常较低——核心的桥接合约主要需要根据存储的公钥验证一组签名。这个逻辑比一个完整的轻客户端要简单。链下验证者软件确实引入了操作复杂性(观察链事件的服务器、维护消息的默克尔树、协调签名收集等),但这由桥运营商管理并保持在链下。链上成本:验证几个签名(比如 2 或 5 个 ECDSA 签名)不是太贵,但肯定比单个阈值签名或哈希检查要消耗更多的 gas。一些桥使用聚合签名方案(例如 BLS)来将链上成本降低到 1 次签名验证。总的来说,在以太坊或类似链上进行多签验证的成本中等(每个 ECDSA 签名检查约 3000 gas)。如果一个桥需要 10 个签名,那仅验证就需要约 3 万 gas,再加上存储新的默克尔根等。考虑到跨链转账是高价值操作,这通常是可以接受的,但成本会累积。从开发者/用户的角度来看,与多签桥交互很简单:你存入或调用一个发送函数,剩下的由验证者/中继器在链下处理,然后提交一个证明。对于应用开发者来说,复杂性很小,因为他们只需集成桥的 API/合约。一个复杂性考虑是添加新链——每个验证者都必须为每个新链运行一个节点或索引器来观察消息,这可能是一个协调上的难题(在一些多签设计中,这被认为是扩展的瓶颈)。Hyperlane 的答案是无需许可的验证者(如果 ISM 包含他们,任何人都可以为一个链加入),但部署 ISM 的应用程序仍然需要初始设置这些密钥。总的来说,多签模型更容易在异构链之间引导(无需为每条链定制轻客户端),这使得它们能更快地推向市场,但它们会产生链下的操作复杂性和中等的链上验证成本。

  • 证明聚合 (LayerZero): 这里的复杂性在于协调多种可能的验证方法。LayerZero 提供了一个标准化的接口(Endpoint 和 MessageLib 合约),并期望 DVN 遵守特定的验证 API。从应用程序的角度来看,使用 LayerZero 非常简单(只需调用 lzSend 并实现 lzReceive 回调),但在底层,有很多事情在发生。每个 DVN 可能有自己的链下基础设施(一些 DVN 本身就是迷你桥,比如一个 Axelar 网络或一个 Chainlink 预言机服务)。协议本身很复杂,因为它必须安全地聚合不同类型的证明——例如,一个 DVN 可能提供一个 EVM 区块证明,另一个提供一个 SNARK,再一个提供一个签名等,合约必须依次验证每一个。优点是,大部分这种复杂性都被 LayerZero 的框架抽象掉了。成本取决于需要多少以及何种类型的证明:验证一个 snark 可能很昂贵(链上 zk 证明验证可能消耗数十万 gas),而验证几个签名则更便宜。LayerZero 让应用决定他们愿意为每条消息的安全性支付多少。还有一个为 DVN 的工作付费的概念——消息负载中包含 DVN 服务的费用。例如,应用可以附加费用来激励 DVN 和执行者及时处理消息。这增加了一个成本维度:一个更安全的配置(使用许多 DVN 或昂贵的证明)将花费更多的费用,而一个简单的 1-of-1 DVN(像单个中继器)可能非常便宜但安全性较低。可升级性和治理也是复杂性的一部分:因为应用可以改变它们的安全堆栈,需要有一个治理过程或一个管理员密钥来做这件事——这本身就是一个需要管理的信任/复杂性点。总而言之,通过 LayerZero 的证明聚合高度灵活但底层复杂。每条消息的成本可以通过选择高效的 DVN 来优化(例如,使用一个优化的超轻客户端,或利用现有预言机网络的规模经济)。许多开发者会发现其即插即用的特性(提供默认设置)很有吸引力——例如,为了方便简单地使用默认的 DVN 集——但这如果不被理解,也可能导致次优的信任假设。

可升级性与治理

  • 轻客户端 (IBC): IBC 连接和客户端可以通过参与链上的链上治理提案进行升级(特别是如果轻客户端需要修复或为源链的硬分叉进行更新)。升级 IBC 协议本身(比如从 IBC 2.0 升级到 3.0 的功能)也需要链治理来采用新版本的软件。这意味着 IBC 有一个深思熟虑的升级路径——变更缓慢且需要共识,但这与其安全第一的方法是一致的。没有单一实体可以一键切换;每条链的治理必须批准对客户端或参数的更改。好处是这可以防止可能引入漏洞的单方面更改。坏处是敏捷性较差——例如,如果在轻客户端中发现一个 bug,可能需要跨多条链进行协调的治理投票才能修复(尽管有紧急协调机制)。从 dApp 的角度来看,IBC 并没有真正的“应用级治理”——它是链提供的基础设施。应用程序只使用 IBC 模块(如代币转移或链间账户)并依赖于链的安全性。因此,治理和升级发生在区块链层面(Hub 和 Zone 的治理)。一个有趣的新 IBC 特性是自定义通道路由(例如,像 Polymer 或 Nexus 这样的中心枢纽),它们可以允许在不中断应用的情况下切换底层的验证方法。但总的来说,IBC 是稳定和标准化的——可升级性是可能的但不频繁,这有助于其可靠性。

  • 多签桥 (Hyperlane/Wormhole): 这些系统通常有一个管理员或治理机制来升级合约、更改验证者集或修改参数。例如,向集合中添加新验证者或轮换密钥可能需要桥所有者的多签或 DAO 投票。Hyperlane 的无需许可特性意味着任何用户都可以部署他们自己的带有自定义验证者集的 ISM,但如果使用默认设置,Hyperlane 团队或社区可能控制更新。可升级性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易于升级/改进,另一方面,它可能是一个中心化风险(如果一个特权密钥可以升级桥合约,该密钥理论上可以卷走桥上的资产)。一个治理良好的协议会限制这一点(例如,时间锁定升级,或使用去中心化治理)。Hyperlane 的理念是模块化——因此一个应用甚至可以通过切换 ISM 等方式绕过一个失败的组件。这赋予了开发者应对威胁的能力(例如,如果一组验证者被怀疑受到攻击,应用可以迅速切换到不同的安全模型)。治理开销在于应用需要决定它们的安全模型,并可能需要管理自己验证者的密钥或关注 Hyperlane 核心协议的更新。总而言之,基于多签的系统更易于升级(合约通常是可升级的,委员会是可配置的),这对于快速改进和添加新链是好事,但它需要对治理过程的信任。过去许多桥的漏洞都是通过被攻破的升级密钥或有缺陷的治理发生的,所以这个领域必须小心处理。从好的方面看,添加对新链的支持可能就像部署合约并让验证者为其运行节点一样简单——无需根本性的协议变更。

  • 证明聚合 (LayerZero): LayerZero 宣称其拥有一个不可变的传输层(端点合约不可升级),但验证模块(消息库和 DVN 适配器)是仅追加和可配置的。实际上,这意味着每条链上的核心 LayerZero 合约保持固定(提供一个稳定的接口),而新的 DVN 或验证选项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添加,而无需改变核心。应用程序开发者可以控制他们的安全堆栈:他们可以添加或移除 DVN,更改确认区块深度等。这是应用层面上的一种可升级性。例如,如果某个 DVN 被弃用或出现了一个新的、更好的 DVN(比如一个更快的 zk 客户端),应用团队可以将其集成到他们的配置中——从而使 dApp 面向未来。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应用不会被昨天的安全技术所束缚;它们可以(在适当谨慎的情况下)适应新的发展。然而,这引发了治理问题:应用内部由谁来决定更改 DVN 集? 理想情况下,如果应用是去中心化的,更改将通过治理进行,或者如果他们想要不可变性,则会硬编码。如果单个管理员可以更改安全堆栈,那就是一个信任点(他们可以在恶意升级中降低安全要求)。LayerZero 自己的指导意见鼓励为这类更改建立稳健的治理,甚至在需要时使某些方面不可变。另一个治理方面是费用管理——支付给 DVN 和中继器的费用可以调整,而不一致的激励措施可能会影响性能(尽管默认情况下市场力量应该会调整费用)。总而言之,LayerZero 的模型在添加新的验证方法方面具有高度的可扩展性和可升级性(这对于长期互操作性非常棒),但责任在于每个应用程序要负责任地治理这些升级。LayerZero 的基础合约是不可变的,以确保传输层不会被卷走或审查,这让人相信消息传递管道本身在升级过程中保持完整。

为了总结比较,下表突出了关键差异:

方面IBC (轻客户端)Hyperlane (多重签名)LayerZero v2 (聚合)
信任模型信任源链的共识(无额外信任)。信任一个桥接验证者委员会(例如,多签阈值)。罚没可以降低风险。信任取决于所选的 DVN。可以模拟轻客户端或多签,或混合使用(信任所选验证者中的至少一个)。
安全性最高——通过轻客户端提供有效性的加密证明。攻击需要攻破源链或轻客户端。如果委员会是诚实的多数,则安全性强,但弱于轻客户端。委员会勾结或密钥泄露是主要威胁。可能非常高——可以要求多个独立的证明(例如,zk + 多签 + 预言机)。但可配置的安全性意味着它只与所选的最弱 DVN 一样强大。
活性只要至少有一个中继器活跃,就非常好。并行中继器和快速最终性链提供近乎实时的交付。正常情况下良好(签名速度快)。但依赖于验证者的正常运行时间。阈值群体停机 = 停止。扩展到新链需要委员会支持。非常好;多个 DVN 提供冗余,任何用户都可以中继交易。如果配置不当,必需的 DVN 可能成为单点故障。延迟可以调整(例如,等待确认 vs. 速度)。
成本实现客户端的前期复杂性高。链上验证共识(签名、默克尔证明),但在 Cosmos 中已优化。在 IBC 原生环境中每条消息成本低;在非原生链上若无特殊解决方案可能很昂贵。核心合约的开发复杂性较低。链上成本随每条消息的签名数量而变化。验证者的链下运营成本(每条链上的节点)。如果签名多,gas 可能高于轻客户端,但通常可控。中到高复杂性。每条消息的成本各不相同:每个 DVN 证明(签名或 SNARK)都会增加验证 gas。应用为服务支付 DVN 费用。可以通过为低价值消息选择更少或更便宜的证明来优化成本。
可升级性协议通过链治理演进(缓慢、保守)。轻客户端更新需要协调,但标准化使其保持稳定。添加新链需要构建/批准新的客户端类型。灵活——验证者集和 ISM 可以通过治理或管理员更改。更容易快速集成新链。如果升级密钥或治理被攻破则存在风险。通常是可升级的合约(需要信任管理员)。高度模块化——可以添加新的 DVN/验证方法而无需更改核心。应用可以根据需要更改安全配置。核心端点不可变(无中心化升级),但应用级治理需要对安全更改进行管理以避免滥用。

对 DeFi 可组合性和共享流动性的影响

跨链消息传递为可组合性——不同链上的 DeFi 合约进行交互的能力——解锁了强大的新模式,并实现了共享流动性——将跨链资产汇集起来,如同在一个市场中。上述讨论的安全模型影响着协议能够多么自信和无缝地利用跨链功能。下面我们探讨每种方法如何支持多链 DeFi,并附上真实案例:

  • 通过 LayerZero 实现的全链 DeFi (Stargate, Radiant, Tapioca): LayerZero 的通用消息传递和全链同质化代币 (OFT) 标准旨在打破流动性孤岛。例如,Stargate Finance 使用 LayerZero 实现了一个用于原生资产桥接的统一流动性池——而不是在每条链上都有零散的池子,所有链上的 Stargate 合约都接入一个共同的池子,而 LayerZero 消息处理跨链的锁定/释放逻辑。这使得 Stargate 的桥接月交易量超过 8 亿美元,展示了显著的共享流动性。通过依赖 LayerZero 的安全性(Stargate 可能使用了一套稳健的 DVN),用户可以高度自信地转移资产,相信消息的真实性。Radiant Capital 是另一个例子——一个跨链借贷协议,用户可以在一条链上存款,在另一条链上借款。它利用 LayerZero 消息来协调跨链的账户状态,有效地创建了一个跨多个网络的借贷市场。同样,Tapioca(一个全链货币市场)使用 LayerZero v2,甚至运行自己的 DVN 作为必需的验证者来保护其消息。这些例子表明,凭借灵活的安全性,LayerZero 可以支持复杂的跨链操作,如信用检查、抵押品移动和跨链清算。可组合性来自于 LayerZero 的“OApp”标准(全链应用),它让开发者可以在多条链上部署相同的合约,并通过消息传递进行协调。用户与任何一条链的实例交互,体验到的应用如同一个统一的系统。安全模型允许微调:例如,大额转账或清算可能需要更多的 DVN 签名(为了安全),而小额操作则通过更快/更便宜的路径。这种灵活性确保了安全性和用户体验都不必一刀切。在实践中,LayerZero 的模型极大地增强了共享流动性,这体现在数十个项目采用 OFT 作为其代币标准(因此一个代币可以“全链”存在,而不是作为独立的包装资产)。例如,稳定币和治理代币可以使用 OFT 在所有链上维持一个单一的总供应量——避免了早期包装代币所困扰的流动性碎片化和套利问题。总的来说,通过提供一个可靠的消息层并让应用控制信任模型,LayerZero 催生了新的多链 DeFi 设计,这些设计将多条链视为一个生态系统。权衡之处在于,用户和项目必须理解每个全链应用的信任假设(因为它们可能不同)。但像 OFT 这样的标准和广泛使用的默认 DVN 有助于使这一点更加统一。

  • IBC 中的链间账户和服务 (Cosmos DeFi): 在 Cosmos 世界中,IBC 已经实现了一系列丰富的跨链功能,远不止代币转移。一个旗舰功能是链间账户 (ICA),它允许一个区块链(或链 A 上的用户)像本地账户一样控制链 B 上的账户。这是通过携带交易的 IBC 数据包完成的。例如,Cosmos Hub 可以在 Osmosis 上使用一个链间账户,代表用户进行质押或交换代币——所有操作都从 Hub 发起。一个具体的 DeFi 用例是 Stride 的流动性质押协议:Stride(一条链)从用户那里接收像 ATOM 这样的代币,然后使用 ICA,在 Cosmos Hub 上远程质押这些 ATOM,再向用户发行 stATOM(流动性质押的 ATOM)。整个流程是无需信任且通过 IBC 自动化的——Stride 的模块控制着 Hub 上的一个账户,执行委托和取消委托的交易,并通过确认和超时机制确保安全。这展示了跨链可组合性:两条主权链无缝地执行一个联合工作流(在这里质押,在那里铸造代币)。另一个例子是 Osmosis(一个 DEX 链),它使用 IBC 从 95+ 个连接的链中引入资产。任何区域的用户都可以通过 IBC 发送他们的代币在 Osmosis 上进行交换。得益于 IBC 的高安全性,Osmosis 和其他协议可以自信地将 IBC 代币视为真实的(无需信任的托管人)。这使得 Osmosis 成为最大的链间 DEX 之一,据报道其每日 IBC 转账量超过了许多桥接系统。此外,随着 IBC 3.0 中的链间查询 (ICQ),一条链上的智能合约可以以信任最小化的方式从另一条链获取数据(如价格、利率或头寸)。这可以实现,例如,一个链间收益聚合器,它查询多个区域的收益率,并相应地重新分配资产,所有这些都通过 IBC 消息完成。IBC 的轻客户端模型对可组合性的关键影响是信心和中立性:链保持主权,但可以交互而不用担心第三方桥的风险。像 Composable FinancePolymer 这样的项目甚至正在将 IBC 扩展到非 Cosmos 生态系统(Polkadot、以太坊),以利用这些能力。结果可能是未来任何采用 IBC 客户端标准的链都可以插入一个“通用的区块链互联网”。Cosmos 中的共享流动性已经相当可观——例如,Cosmos Hub 的原生 DEX (Gravity DEX) 和其他 DEX 都依赖 IBC 来汇集来自不同区域的流动性。然而,到目前为止的一个限制是,Cosmos DeFi 大多是异步的:你在一条链上发起,结果在另一条链上发生,有轻微的延迟(秒级)。这对于交易和质押等操作来说没问题,但更复杂的同步可组合性(如跨链闪电贷)由于根本的延迟而仍然无法实现。尽管如此,由 IBC 实现的跨链 DeFi 范围很广:多链收益农场(将资金移至收益最高的地方)、跨链治理(一条链投票通过治理数据包在另一条链上执行操作),甚至链间安全,即消费者链利用提供者链的验证者集(通过 IBC 验证数据包)。总而言之,IBC 的安全通道在 Cosmos 中培育了一个链间经济——在这个经济中,项目可以在不同的链上专业化,但通过信任最小化的消息流畅地协同工作。共享流动性体现在资产流向 Osmosis 以及在各区域间自由流动的 Cosmos 原生稳定币的兴起等方面。

  • 混合及其他多链方法 (Hyperlane 及其他): Hyperlane 的无需许可连接愿景催生了像用于桥接资产的 Warp Routes 和跨越各种生态系统的链间 dApp 等概念。例如,一个 Warp Route 可能允许以太坊上的 ERC-20 代币被传送到 Solana 程序,底层使用 Hyperlane 的消息层。一个面向用户的具体实现是 Hyperlane 的 Nexus 桥,它提供了一个 UI,用于通过 Hyperlane 的基础设施在多条链之间转移资产。通过使用模块化的安全模型,Hyperlane 可以为每条路径定制安全性:一笔小额转账可能通过一个简单的快速路径(仅由 Hyperlane 验证者签名),而一笔大额转账可能需要一个聚合的 ISM(Hyperlane + Wormhole + Axelar 都进行证明)。这确保了高价值的流动性转移由多个桥共同保障——增加了例如跨链转移 1000 万美元资产的信心(需要同时攻破多个网络才能窃取),但代价是更高的复杂性/费用。在可组合性方面,Hyperlane 实现了他们所称的**“合约互操作性”——一旦消息被传递,链 A 上的智能合约可以像本地调用一样调用链 B 上的函数。开发者集成 Hyperlane SDK 可以轻松地分派这些跨链调用。一个例子可能是一个跨链 DEX 聚合器,它部分存在于以太坊,部分存在于 BNB 链,使用 Hyperlane 消息在两者之间进行套利。因为 Hyperlane 支持 EVM 和非 EVM 链(甚至早期工作已涉及 CosmWasm 和 MoveVM 的集成),它渴望连接“任何链,任何虚拟机”。这种广泛的覆盖范围可以通过桥接那些原本不易连接的生态系统来增加共享流动性。然而,Hyperlane 在大规模 DeFi 中的实际采用仍在增长。它在桥接方面的交易量尚未达到 Wormhole 或 LayerZero 的水平,但其无需许可的特性吸引了实验。例如,一些项目使用 Hyperlane 快速将应用特定的 rollup 连接到以太坊,因为他们可以设置自己的验证者集,而无需等待复杂的轻客户端解决方案。随着再质押 (EigenLayer) 的发展,Hyperlane 可能会通过为任何 rollup 提供以太坊级别的安全性和相对较低的延迟而获得更多采用。这可能会加速新的多链组合——例如,一个 Optimism rollup 和一个 Polygon zk-rollup 通过 Hyperlane AVS 交换消息,每条消息如果欺诈都会有被罚没的 ETH 作为保障。对可组合性的影响是,即使是没有共享标准的生态系统(如以太坊和任意 L2)也可以得到一个双方都信任的桥接合约(因为它是经济上安全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可能会产生一个相互连接的 DeFi 应用网络,其中可组合性由开发者“调控”**(选择为哪些调用使用哪些安全模块)。

在所有这些案例中,安全模型与可组合性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显而易见的。项目只有在安全性坚如磐石的情况下,才会将大量的流动性池委托给跨链系统——因此推动了信任最小化或经济安全的设计。同时,集成的简易性(开发者体验)和灵活性影响着团队在利用多条链方面的创造力。LayerZero 和 Hyperlane 专注于为开发者提供简单性(只需导入一个 SDK 并使用熟悉的发送/接收调用),而 IBC 作为更底层的协议,需要更多对模块的理解,可能由链开发者而非应用开发者来处理。尽管如此,这三者都在推动一个未来,即用户与多链 dApp 交互时无需知道自己在哪条链上——应用无缝地从任何地方获取流动性和功能。例如,一个借贷应用的用户可能在链 A 上存款,甚至没有意识到借款是从链 B 的池子中发生的——所有这些都由跨链消息和适当的验证来覆盖。

实践中的实现、威胁模型和采用情况

评估这些协议在现实世界中的表现非常重要——它们当前的实现、已知的威胁向量以及采用水平:

  • 生产环境中的 LayerZero v2: LayerZero v1(采用预言机+中继器双实体模型)获得了显著的采用,截至 2024 年中,已保障超过 500 亿美元的转账量和超过 1.34 亿条跨链消息。它集成了 60 多个区块链,主要是 EVM 链,但也包括像 Aptos 这样的非 EVM 链,并且对 Solana 的实验性支持也即将到来。LayerZero v2 于 2024 年初推出,引入了 DVN 和模块化安全。Radiant Capital、SushiXSwap、Stargate、PancakeSwap 等主要平台已经开始迁移或基于 v2 进行构建,以利用其灵活性。一个值得注意的集成是 Flare 网络(一个专注于数据的 Layer1),它采用 LayerZero v2 一次性连接了 75 条链。Flare 被其定制安全性的能力所吸引:例如,对低价值消息使用单个快速 DVN,对高价值消息则要求多个 DVN。这表明,在生产环境中,应用程序确实将“混合搭配”的安全方法作为一个卖点。安全与审计: LayerZero 的合约是不可变的,并经过了审计(v1 有多次审计,v2 也是)。v1 中的主要威胁是预言机-中继器共谋——如果这两个链下实体勾结,它们可以伪造一条消息。在 v2 中,该威胁被推广为 DVN 共谋。如果一个应用所依赖的所有 DVN 都被一个实体攻破,一条假消息就可能通过。LayerZero 的答案是鼓励应用特定的 DVN(这样攻击者也必须攻破应用团队)和验证者的多样性(使共谋更难)。另一个潜在问题是配置错误或升级滥用——如果一个应用所有者恶意地切换到一个微不足道的安全堆栈(比如由他们自己控制的 1-of-1 DVN),他们可能会绕过安全机制来利用自己的用户。这更多的是一个治理风险而不是协议漏洞,社区需要对全链应用的安全设置保持警惕(最好要求多签或社区批准才能更改)。在采用方面,LayerZero 在当前 DeFi 的消息传递协议中可以说是使用最广泛的:它为 Stargate、Circle 的 CCTP 集成(用于 USDC 转账)、Sushi 的跨链交换、许多 NFT 桥和无数的 OFT 代币(项目选择 LayerZero 使其代币在多条链上可用)提供动力。网络效应很强——随着越来越多的链集成 LayerZero 端点,新链加入“全链”网络变得更加容易。LayerZero Labs 自己运行一个 DVN,社区(包括像 Google Cloud、提供 zk 证明的 Polyhedra 等提供商)到 2024 年已经启动了 15+ 个 DVN。迄今为止,LayerZero 的核心协议没有发生过重大漏洞,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尽管像任何技术一样,也发生过一些应用级别的黑客攻击或用户错误)。该协议的设计将传输层保持简单(基本上只是存储消息并要求证明),最大限度地减少了链上漏洞,将大部分复杂性转移到链下的 DVN。

  • 生产环境中的 Hyperlane: Hyperlane(前身为 Abacus)已在众多链上运行,包括以太坊、多个 L2(Optimism、Arbitrum、zkSync 等)、通过 Cosmos-SDK 模块连接的像 Osmosis 这样的 Cosmos 链,甚至 MoveVM 链(其支持范围相当广泛)。然而,在交易量方面,其采用率落后于 LayerZero 和 Wormhole 等现有协议。Hyperlane 经常在**“主权桥”解决方案的背景下被提及——即一个项目可以部署 Hyperlane 来拥有自己的、具有自定义安全性的桥。例如,一些应用链团队使用 Hyperlane 将其链连接到以太坊,而无需依赖共享桥。一个值得注意的发展是 2024 年中推出的 Hyperlane 主动验证服务 (AVS),这是以太坊再质押的首批应用之一。它让验证者(许多是顶级的 EigenLayer 运营商)再质押 ETH 来保护 Hyperlane 消息,最初专注于快速的跨 rollup 消息传递。目前,这正在保障以太坊 L2 rollup 之间的互操作性,并取得了良好效果——基本上提供了近乎即时的消息传递(比等待乐观 rollup 的 7 天退出期更快),并具有与以太坊挂钩的经济安全性。在威胁模型方面,Hyperlane 最初的多签方法可能会在足够多的验证者密钥被攻破时受到攻击(与任何多签桥一样)。Hyperlane 曾发生过一次安全事件:2022 年 8 月,在早期测试网或启动期间,发生了一次漏洞利用,攻击者能够劫持一条链上 Hyperlane 代币桥的部署者密钥并铸造代币(造成约 70 万美元的损失)。这不是多签本身的失败,而是围绕部署的操作安全问题——它凸显了可升级性和密钥管理的风险。团队赔偿了损失并改进了流程。这强调了治理密钥是威胁模型的一部分**——保护管理员控制权与保护验证者同样重要。有了 AVS,威胁模型转移到 EigenLayer 的背景下:如果有人能够导致错误的罚没或在行为不当的情况下避免被罚没,那将是一个问题;但 EigenLayer 的协议在以太坊上处理罚没逻辑,假设欺诈证明提交正确,这是稳健的。Hyperlane 目前在 rollup 领域和一些应用特定链中的采用正在增长。它可能尚未处理像一些竞争对手那样的数十亿美元的资金流,但它正在开辟一个开发者希望完全控制和易于扩展的利基市场。模块化的 ISM 设计意味着我们可能会看到创造性的安全设置:例如,一个 DAO 可能不仅要求 Hyperlane 签名,还要求对任何管理消息进行时间锁定或第二个桥的签名等。Hyperlane 的无需许可精神(任何人都可以运行验证者或部署到新链)可能在长期内证明是强大的,但这也意味着生态系统需要成熟(例如,更多的第三方验证者加入以去中心化默认集;截至 2025 年,活跃验证者集的去中心化程度在实践中尚不清楚)。总的来说,Hyperlane 的发展轨迹是提高安全性(通过再质押)和易用性,但它需要展示韧性并吸引大量流动性,才能获得与 IBC 甚至 LayerZero 相同水平的社区信任。

  • 生产环境中的 IBC 3.0 和 Cosmos 互操作: IBC 自 2021 年以来一直在线,并在 Cosmos 内部经过了极其严格的实战检验。到 2025 年,它连接了 115+ 个区域(包括 Cosmos Hub、Osmosis、Juno、Cronos、Axelar、Kujira 等),每月有数百万笔交易和数十亿美元的代币流动。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它在协议层面没有发生过重大的安全故障。曾发生过一次值得注意的与 IBC 相关的事件:2022 年 10 月,在 IBC 代码中发现了一个严重漏洞(影响所有 v2.0 实现),可能允许攻击者从许多连接 IBC 的链中抽干价值。然而,在公开披露之前,它通过协调升级被秘密修复,没有发生漏洞利用。这是一个警钟,即使是经过形式化验证的协议也可能有 bug。从那时起,IBC 经历了进一步的审计和加固。IBC 的威胁模型主要关注链的安全性:如果一个连接的链是恶意的或受到 51% 攻击,它可能会试图向对手方的轻客户端提供无效数据。缓解措施包括使用治理来暂停或关闭与不安全链的连接(例如,Cosmos Hub 治理可以投票关闭对某个被检测到已损坏的链的客户端更新)。此外,IBC 客户端通常有解绑期或信任期对齐——例如,一个 Tendermint 轻客户端不会接受比解绑期更早的验证者集更新(以防止远程攻击)。另一个可能的问题是中继器审查——如果没有中继器传递数据包,资金可能会因超时而卡住;但因为中继是无需许可且通常有激励的,这通常是暂时的。随着 IBC 3.0 的链间查询和新功能的推出,我们看到它在跨链 DeX 聚合器(例如,Skip Protocol 使用 ICQ 跨链收集价格数据)和跨链治理(例如,Cosmos Hub 使用链间账户管理消费者链 Neutron)等方面的采用。在 Cosmos 之外的采用也是一个故事:像 Polymer 和 Astria(一个 rollup 的互操作中心)这样的项目正在通过中心/辐射模型有效地将 IBC 引入以太坊 rollup,而 Polkadot 的平行链已成功使用 IBC 与 Cosmos 链连接(例如,由 Composable Finance 构建的 Cosmos 和 Polkadot 之间的 Centauri 桥,底层使用 IBC,并在 Cosmos 侧有一个 GRANDPA 轻客户端)。甚至还有一个由 Polymer 和 DataChain 正在开发的 IBC-Solidity 实现,它将允许以太坊智能合约验证 IBC 数据包(使用轻客户端或有效性证明)。如果这些努力成功,可能会极大地拓宽 IBC 在 Cosmos 之外的用途,将其信任最小化的模型带入与那些链上更中心化的桥的直接竞争中。在共享流动性方面,Cosmos 最大的限制是缺乏与以太坊相媲美的原生稳定币或深度流动性 DEX——随着 Cosmos 原生稳定币(如 IST、CMST)的兴起以及像 USDC 这样的资产的连接(Axelar 和 Gravity 桥带来了 USDC,现在 Circle 正在通过 Noble 在 Cosmos 上推出原生 USDC),这种情况正在改变。随着流动性的加深,高安全性与无缝 IBC 转账的结合可能使 Cosmos 成为多链 DeFi 交易的枢纽——事实上,Blockchain Capital 的报告指出,到 2024 年初,IBC 的交易量已经超过了 LayerZero 或 Wormhole,尽管这主要得益于 Cosmos-to-Cosmos 的流量(这表明存在一个非常活跃的链间经济)。展望未来,IBC 的主要挑战和机遇是在不牺牲其安全理念的情况下扩展到异构链

总而言之,每个协议都在进步:LayerZero 正在迅速与许多链和应用程序集成,优先考虑灵活性和开发者采用,并通过让应用成为自身安全的一部分来降低风险。Hyperlane 正在通过再质押和模块化进行创新,旨在成为连接新链并提供可配置安全性的最简单方式,尽管它仍在建立信任和使用量。IBC 在其领域内是无需信任的黄金标准,现在正演变为更快(IBC 3.0)并希望将其领域扩展到 Cosmos 之外,背后有强大的往绩支持。用户和项目明智的做法是考虑每个协议的成熟度和安全事件:IBC 有多年的稳定运行(和巨大的交易量),但仅限于某些生态系统;LayerZero 迅速积累了使用量,但需要理解自定义的安全设置;Hyperlane 在执行上较新,但在愿景上充满希望,并正谨慎地迈向经济安全。

结论与展望:多链未来的互操作性架构

多链 DeFi 格局的长期可行性和互操作性很可能由所有三种安全模型共存甚至互补来塑造。每种方法都有明显的优势,与其说是一种一刀切的解决方案,我们可能会看到一个堆栈,其中轻客户端模型 (IBC) 为关键路径(特别是主要链之间)提供最高保证的基础,而证明聚合系统 (LayerZero) 提供具有可定制信任的通用连接,多签模型 (Hyperlane 及其他) 则服务于利基需求或快速引导新生态系统。

安全性与连接性的权衡: 像 IBC 这样的轻客户端提供了最接近“区块链互联网”的东西——一个中立、标准化的传输层,类似于 TCP/IP。它们确保互操作性不会引入新的弱点,这对于长期可持续性至关重要。然而,它们需要对标准达成广泛共识,并且每条链都需要大量的工程工作,这减慢了新连接形成的速度。另一方面,LayerZero 和 Hyperlane 优先考虑即时连接性和灵活性,承认并非每条链都会实现相同的协议。它们的目标是连接“任何到任何”,即使这意味着在过渡期接受更多的信任。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可以预期差距会缩小:LayerZero 可以整合更多信任最小化的 DVN(甚至 IBC 本身也可以被包装在一个 DVN 中),而 Hyperlane 可以使用经济机制来接近原生验证的安全性。事实上,Polymer 项目设想 IBC 和 LayerZero 不必是竞争对手,而是可以分层——例如,LayerZero 可以在可用时使用 IBC 轻客户端作为其 DVN 之一。随着领域的成熟,这种交叉授粉很可能会发生。

可组合性与统一流动性: 从 DeFi 用户的角度来看,最终目标是流动性变得与链无关。我们已经看到了这方面的进展:有了全链代币 (OFT),你不用担心你的代币版本在哪条链上;有了跨链货币市场,你可以在任何一条链上借款,抵押品在另一条链上。架构选择直接影响用户对这些系统的信任。如果发生桥接黑客攻击(正如历史上一些多签桥所发生的那样),它会破坏信心,从而破坏流动性——用户会退回到更安全的场所或要求风险溢价。因此,持续展示安全性的协议将支撑最大的流动性池。Cosmos 的链间安全和 IBC 展示了一条路径:跨区域的多个订单簿和 AMM 基本上组合成一个大市场,因为转账是无需信任且快速的。LayerZero 的 Stargate 展示了另一条路径:一个统一的流动性池可以服务于多条链的转账,但这需要用户信任 LayerZero 的安全假设(预言机+中继器或 DVN)。随着 LayerZero v2 让每个池子设置更高的安全性(例如,使用多个知名验证者网络来验证每笔转账),它正在缩小信任差距。多链 DeFi 的长期可行性可能取决于互操作性协议既不可见又可靠——就像互联网用户不考虑 TCP/IP 一样,加密用户不应该担心 dApp 使用哪个桥或消息系统。当安全模型足够稳健,以至于故障极为罕见,并且当这些互操作性网络之间存在某种趋同或可组合性时,这将成为现实。

互操作性的互操作性: 可以想象,几年后,我们不会将 LayerZero、Hyperlane 和 IBC 视为独立的领域,而是一个分层的系统。例如,一个以太坊 rollup 可以通过 Polymer 与一个 Cosmos hub 建立 IBC 连接,而该 Cosmos hub 可能也带有一个 LayerZero 端点,允许消息通过安全的 IBC 通道从 rollup 传输到 LayerZero 的网络中。Hyperlane 甚至可以作为备用或聚合:一个应用可以要求 IBC 证明和 Hyperlane AVS 签名以获得最终保证。这种跨协议的安全聚合甚至可以应对最先进的威胁模型(同时颠覆一个 IBC 轻客户端一个独立的再质押多签要困难得多,等等)。当然,这种组合会增加复杂性和成本,因此它们将被保留用于高价值的场景。

治理与去中心化: 每种模型将不同的权力交到不同参与者手中——IBC 交给链治理,LayerZero 交给应用开发者(以及间接地,他们选择的 DVN 运营商),Hyperlane 交给桥验证者和可能的再质押者。长期的互操作性格局需要确保没有单一实体或卡特尔可以主导跨链交易。这是一个风险,例如,如果一个协议变得无处不在但由一小部分参与者控制;它可能成为一个瓶颈(类似于中心化的互联网服务提供商)。缓解这种情况的方法是去中心化消息网络本身(更多的中继器、更多的 DVN、更多的验证者——所有这些都是无需许可加入的)并拥有替代路径。在这方面,IBC 的优势在于它是一个拥有许多独立团队的开放标准,而 LayerZero 和 Hyperlane 都在努力增加第三方参与(例如,任何人都可以运行 LayerZero DVN 或 Hyperlane 验证者)。很可能竞争和开放参与将使这些服务保持诚实,就像 L1 中的矿工/验证者保持基础层的去中心化一样。市场也会用脚投票:如果一个解决方案被证明不安全或过于中心化,开发者可以迁移到另一个(特别是当桥接标准本身变得更具互操作性时)。

总之,LayerZero v2、Hyperlane 和 IBC 3.0 的安全架构各自为实现多链 DeFi 愿景做出了贡献,但理念不同。轻客户端优先考虑无需信任和中立性,多签优先考虑实用主义和集成简易性,而聚合方法则优先考虑定制化和适应性。未来的多链 DeFi 格局可能会使用这些方法的组合:关键基础设施和高价值转账由信任最小化或经济安全的方法保障,而灵活的中间件则连接到新兴链和应用的长尾。有了这些,用户将享受到统一的流动性和跨链可组合性,其信心和便利性与使用单一链相同。前进的道路是趋同——不一定是协议本身的趋同,而是结果的趋同:一个互操作性安全、无缝且标准化的世界。实现这一点需要持续的严谨工程(以避免漏洞利用)、协作治理(以设定像 IBC 或通用合约接口这样的标准),以及也许最重要的是,一种融合了所有世界精华的迭代安全方法:数学、经济激励和智能设计。最终状态可能真正实现常被引用的比喻:区块链像互联网上的网络一样相互连接,而像 LayerZero、Hyperlane 和 IBC 这样的协议则构成了 DeFi 在可预见的未来将赖以发展的全链高速公路

来源:

  • LayerZero v2 架构和 DVN 安全 – LayerZero V2 Deep Dive; Flare x LayerZero V2 announcement
  • Hyperlane 多签和模块化 ISM – Hyperlane Docs: Validators; Tiger Research on Hyperlane; Hyperlane restaking (AVS) announcement
  • IBC 3.0 轻客户端和特性 – IBC Protocol Overview; 3Commas Cosmos 2025 (IBC 3.0)
  • 信任假设比较 – Nosleepjohn (Hyperlane) on bridge tradeoffs; IBC vs bridges (Polymer blog)
  • DeFi 案例 (Stargate, ICA, 等) – Flare blog on LayerZero (Stargate volume); IBC use cases (Stride liquid staking); LayerZero Medium (OFT and OApp standards); Hyperlane use cases
  • 采用和统计数据 – Flare x LayerZero (cross-chain messages, volume); Range.org on IBC volume; Blockchain Capital on IBC vs bridges; LayerZero blog (15+ DVNs); IBC testimonials (Osmosis, etc.).

2025 年 Sui DeFi 生态系统:流动性、抽象化与新原语

· 阅读需 27 分钟
Dora Noda
Software Engineer

1. Sui DeFi 的流动性与增长

图示:Sui 的 DeFi TVL(蓝线)和 DEX 交易量(绿柱)在 2025 年第二季度显著增长。

总锁定价值(TVL)激增: 过去一年,Sui 网络的 DeFi 流动性呈爆炸式增长。2024 年底约 $600M TVL,到 2025 年中期已飙升至 超过 $2B。事实上,Sui 在 2025 年 5 月 21 日达到约 $2.55B TVL,并在第二季度大部分时间保持在 $2B 以上。这 300%+ 的增长(相较 2023 年 5 月的年增长率 480%)使 Sui 稳居 DeFi TVL 前十名区块链,增速超过 Solana 等网络。主要驱动因素包括 机构采纳原生 USDC 稳定币支持,共同吸引了大量资本流入。值得注意的是,Sui 的 月度 DEX 交易量 已进入全链前列——截至 2025 年中 每月超过 $7–8B(行业排名第 8)。Sui 上流通的 稳定币流动性 在 2025 年中已突破 $1B,全年增长 180%,显示链上流动性日益深化。跨链资本同样涌入;约 $2.7B 资产已桥接至 Sui 生态,其中包括比特币流动性(详见第 3 节)。这一 快速增长趋势 证明了 Sui 正在成为高价值 DeFi 资产的聚集地。

主要 DEX 与借贷平台: Cetus、Momentum、Bluefin、Sudo、Typus、Suilend、SuiBridge、Wormhole、Wormhole‑BTC、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DT、Wormhole‑USDC、Wormhole‑US

User: "I want to create a new token on the Sui blockchain. I need a step-by-step guide that includes all the necessary technical details."Below is a complete, step‑by‑step guide for creating, publishing, and using a brand‑new token on the Sui blockchain. It covers everything you need to know – from the required tooling, through writing the Move contract, to interacting with the token via the CLI and the JavaScript/TypeScript SDK.


1️⃣ What You’ll Build

  • A native Sui coin (the same type of asset that SUI itself is) called MyToken.
  • Full token lifecycle: initialize → register → mint → transfer → burn.
  • Optional: metadata (name, symbol, decimals) and supply caps.
  • Deployable on localnet, devnet/testnet, and finally mainnet.

2️⃣ Prerequisites

ItemMinimum versionWhy you need it
Operating SystemLinux/macOS/Windows (WSL2)Sui CLI is cross‑platform
Rustrustc 1.71+Build the Sui client & Move compiler
Node.jsv18+ (optional, for SDK)Interact with Sui from JS/TS
Yarn / npmanyInstall the Sui SDK
GitanyClone the Sui repo
Sui CLIsui 0.33+ (or latest)Compile, test, publish Move packages
Sui FaucetGet testnet gas for devnet/testnet

Install Rust & Cargo

curl https://sh.rustup.rs -sSf | sh -s -- -y
source $HOME/.cargo/env
rustup update stable

Install Sui CLI (latest stable)

# Linux/macOS
curl -sSf https://raw.githubusercontent.com/MystenLabs/sui/main/scripts/install_sui_cli.sh | bash

# Verify
sui --version

(Optional) Install Node.js & Sui SDK

# Using nvm (recommended)
nvm install 18
nvm use 18

# Install SDK
npm i -g typescript # if you want ts-node
npm i @mysten/sui.js

3️⃣ Set Up a Development Network

You can work locally (fastest) or on the public devnet. Below we start a localnet – a single‑node Sui network that runs in a Docker container.

# Pull the latest Sui Docker image
docker pull mysten/sui:latest

# Run a localnet (exposes RPC on 8080)
docker run -d -p 8080:8080 --name sui-localnet mysten/sui:latest sui-node --network localnet

Tip: If you prefer the hosted devnet, just replace --rpc-url http://127.0.0.1:8080 with https://fullnode.devnet.sui.io:443.

Create a new address (your wallet) and fund it with testnet gas:

# Create a new address and save the keypair
sui client new-address --alias alice

# Request gas from the faucet (devnet only)
sui client faucet --address alice

You can view the address and its balance:

sui client address --alias alice
sui client gas --address alice

4️⃣ Create a New Move Package

# Create a folder for the token project
mkdir my_token && cd my_token

# Initialise a Move package (adds Move.toml, sources, tests)
sui move init

Your directory now looks like:

my_token/
├─ Move.toml
├─ sources/
│ └─ main.move
└─ tests/
└─ main.move

5️⃣ Write the Token Contract (Move)

Open sources/main.move and replace its content with the following complete token implementation.

Explanation – The contract:

  • Declares a new struct MyToken that derives store and implements the Coin trait.
  • Uses the standard library 0x2::coin (the official coin module) for all core logic.
  • Provides initialization, mint, burn, transfer, and metadata functions.
  • Uses TxContext for transaction‑specific data (signer, gas, etc.).
// sources/main.move
module 0xYOUR_ADDRESS::my_token {
use std::signer;
use std::string;
use std::vector;
use sui::coin::{Self, Coin, CoinMetadata, TreasuryCap, MintCap, BurnCap, register, mint, burn, transfer, balance, total_supply, freeze, unfreeze};
use sui::tx_context::TxContext;

// -------------------------------------------------------------------------
// 1️⃣ Token definition
// -------------------------------------------------------------------------
#[derive(Clone, Copy, Drop, Store)]
struct MyToken has key {}

// -------------------------------------------------------------------------
// 2️⃣ Token metadata (name, symbol, decimals)
// -------------------------------------------------------------------------
const NAME: &str = "MyToken";
const SYMBOL: &str = "MYT";
const DECIMALS: u8 = 6; // 6 decimal places (like USDC)

// -------------------------------------------------------------------------
// 3️⃣ Initialize the token – creates TreasuryCap & MintCap
// -------------------------------------------------------------------------
public(entry) fun initialize(
admin: &signer,
initial_supply: u64,
ctx: &mut TxContext
) {
// 1️⃣ Register the coin type for the admin (required before any operation)
register<MyToken>(admin, ctx);

// 2️⃣ Create the metadata object (only once)
let metadata = CoinMetadata {
name: string::utf8(NAME),
symbol: string::utf8(SYMBOL),
decimals: DECIMALS,
description: vector::empty<u8>(),
icon_url: vector::empty<u8>(),
url: vector::empty<u8>(),
};
// The metadata is stored automatically by `register` – no extra call needed

// 3️⃣ Mint the initial supply to the admin
// This also creates the TreasuryCap (holds the supply) and MintCap (allows future minting)
let (treasury_cap, mint_cap) = Coin::initialize<MyToken>(admin, initial_supply, ctx);

// 4️⃣ Store the caps in the admin's address so they can be used later
// (caps are move-only resources – they must be kept)
move_to<TreasuryCap>(admin, treasury_cap);
move_to<MintCap>(admin, mint_cap);
}

// -------------------------------------------------------------------------
// 4️⃣ Mint new tokens (only the holder of MintCap can call)
// -------------------------------------------------------------------------
public(entry) fun mint_tokens(
admin: &signer,
amount: u64,
ctx: &mut TxContext
) {
// Load the MintCap from the signer's storage
let mint_cap = borrow_global_mut<MintCap>(signer::address_of(admin));
// Mint the requested amount to the admin's address
let minted = mint<MyToken>(mint_cap, amount, ctx);
// Transfer minted coins to the admin (they are already in admin's address)
// No extra transfer needed – `mint` returns the newly created coin.
// If you want to send to another address, call `transfer` below.
}

// -------------------------------------------------------------------------
// 5️⃣ Burn tokens (requires BurnCap)
// -------------------------------------------------------------------------
public(entry) fun burn_tokens(
admin: &signer,
coin: Coin<MyToken>,
ctx: &mut TxContext
) {
// Load the BurnCap (must be stored in admin's address)
let burn_cap = borrow_global_mut<BurnCap>(signer::address_of(admin));
// Burn the supplied coin
burn<MyToken>(burn_cap, coin, ctx);
}

// -------------------------------------------------------------------------
// 6️⃣ Transfer tokens to another address
// -------------------------------------------------------------------------
public(entry) fun transfer_tokens(
sender: &signer,
recipient: address,
amount: u64,
ctx: &mut TxContext
) {
// Load the sender's coin (any coin of MyToken)
let coin = balance<MyToken>(signer::address_of(sender));
// Split the requested amount from the sender's balance
let (to_send, _remaining) = Coin::split(coin, amount, ctx);
// Transfer the split coin to the recipient
transfer<MyToken>(to_send, recipient, ctx);
}

// -------------------------------------------------------------------------
// 7️⃣ Helper view functions (read‑only, no entry)
// -------------------------------------------------------------------------
public fun total_supply(): u64 {
total_supply<MyToken>()
}

public fun balance_of(addr: address): u64 {
balance<MyToken>(addr)
}

// -------------------------------------------------------------------------
// 8️⃣ Register the coin for a new user (required before they can receive)
// -------------------------------------------------------------------------
public(entry) fun register_user(user: &signer, ctx: &mut TxContext) {
register<MyToken>(user, ctx);
}
}

What you need to replace

  • 0xYOUR_ADDRESS – the address that will publish the package (your own address). You can find it with sui client address --alias alice. Replace it in Move.toml and in the source file.

Update Move.toml

Open Move.toml and set the address field:

[package]
name = "my_token"
version = "0.0.1"
edition = "2024"

[dependencies]
Sui = { git = "https://github.com/MystenLabs/sui", rev = "mainnet" }

[addresses]
my_token = "0xYOUR_ADDRESS"

Tip: If you are using a localnet you can keep the address as 0x0 and let the CLI replace it automatically during publishing (--gas-budget will be used). For devnet/mainnet you must use a real address you control.


6️⃣ Build & Test the Package

Compile

sui move build

If the build succeeds you’ll see something like:

Compiling 1 package(s) in 0.5s

Create a simple test in tests/main.move:

// tests/main.move
#[test]
fun test_initialize_and_mint() {
let admin = @0x1; // placeholder – the test harness will replace it
let (admin_signer, ctx) = sui::test::new_signer_and_context(admin);
my_token::initialize(&admin_signer, 1_000_000, &mut ctx);
assert!(my_token::total_supply() == 1_000_000, 0);
my_token::mint_tokens(&admin_signer, 500_000, &mut ctx);
assert!(my_token::total_supply() == 1_500_000, 0);
}

Run the test:

sui move test

All tests should pass.


7️⃣ Publish the Package

7.1 Choose a Network

NetworkRPC URLFaucet (if needed)
localnethttp://127.0.0.1:8080No faucet – you control gas
devnethttps://fullnode.devnet.sui.io:443sui client faucet
testnethttps://fullnode.testnet.sui.io:443sui client faucet
mainnethttps://fullnode.mainnet.sui.io:443No faucet – you must have SUI

Set the RPC URL for the CLI (once per session):

export SUI_URL="http://127.0.0.1:8080"   # localnet
# export SUI_URL="https://fullnode.devnet.sui.io:443" # devnet
sui client active-address

7.2 Publish

# Use the address you created earlier (alice)
sui client publish \
--gas-budget 10000000 \
--skip-dependency-verification \
--path .
  • --gas-budget is the max gas you’re willing to spend (10 M gas is plenty for a simple package).
  • --skip-dependency-verification speeds up publishing on devnet/testnet; keep it off for production.

The CLI will output something like:

Transaction digest: 0x1234...abcd
Package ID: 0xabcdef1234567890

Save the Package ID – you’ll need it for later calls.


8️⃣ Register the Token for an Account

Before an address can hold MyToken, it must register the coin type.

# Register for alice (the address that published)
sui client call \
--package <PACKAGE_ID> \
--module my_token \
--function register_user \
--args $(sui client address --alias alice) \
--gas-budget 1000000

If you want to register for a different user (e.g., bob), first create a new address:

sui client new-address --alias bob
sui client faucet --address bob # devnet only

Then register for bob:

sui client call \
--package <PACKAGE_ID> \
--module my_token \
--function register_user \
--signer bob \
--gas-budget 1000000

You can verify registration by checking the objects owned by the address:

sui client objects --address alice

You should see an object of type 0xYOUR_ADDRESS::my_token::MyToken (the coin metadata object) and a TreasuryCap / MintCap if you stored them.


9️⃣ Mint Tokens

Only the holder of MintCap (created during initialize) can mint more tokens.

9.1 Verify you have the caps

sui client objects --address alice | grep MintCap

You should see something like:

Object ID: 0x... (type: 0xYOUR_ADDRESS::my_token::MintCap)

9.2 Mint

sui client call \
--package <PACKAGE_ID> \
--module my_token \
--function mint_tokens \
--args 5000000 \
--signer alice \
--gas-budget 1000000
  • 5000000 is the amount in the smallest unit (i.e., 5 MYT = 5 × 10⁶ = 5 000 000).
  • After the call, you can check the total supply:
sui client call \
--package <PACKAGE_ID> \
--module my_token \
--function total_supply

10️⃣ Transfer Tokens

10.1 Split & Transfer (CLI)

The CLI works with Coin objects. First, get a coin of MyToken:

# List all objects owned by alice and filter by type
sui client objects --address alice | grep MyToken

You’ll see an object ID, e.g., 0xcoin1. Use it to transfer:

# Transfer 250 MYT (250 × 10⁶ = 250_000_000) to bob
sui client call \
--package <PACKAGE_ID> \
--module my_token \
--function transfer_tokens \
--args $(sui client address --alias bob) 250000000 \
--signer alice \
--gas-budget 1000000

10.2 Transfer Using the Generic transfer-coin (no custom entry)

If you already have a Coin<MyToken> object, you can use the built‑in transfer-coin command:

# First, split the amount you want to send (creates a new coin object)
sui client split-coin \
--coin <COIN_OBJECT_ID> \
--amount 250000000 \
--gas-budget 1000000

# The command returns a new coin object ID (e.g., 0xcoin2). Transfer it:
sui client transfer-coin \
--coin-object-id <COIN2_ID> \
--recipient $(sui client address --alias bob) \
--gas-budget 1000000

Check balances:

sui client call \
--package <PACKAGE_ID> \
--module my_token \
--function balance_of \
--args $(sui client address --alias alice)

sui client call \
--package <PACKAGE_ID> \
--module my_token \
--function balance_of \
--args $(sui client address --alias bob)

Both calls return the balance in the smallest unit.


11️⃣ Interact with the Token from JavaScript / TypeScript (Sui SDK)

Below is a minimal Node.js script that does the same operations: register, mint, transfer, burn.

// token_demo.ts
import { SuiClient, getFullnodeUrl, devnetConnection } from "@mysten/sui.js";
import { Ed25519Keypair, fromB64, toB64 } from "@mysten/sui.js/cryptography";
import { TransactionBlock } from "@mysten/sui.js/transactions";

// ---------------------------------------------------------------------
// 1️⃣ Setup client & keypair (replace with your own keypair)
// ---------------------------------------------------------------------
const SUI_URL = process.env.SUI_URL || devnetConnection.fullnode; // devnet by default
const client = new SuiClient({ url: SUI_URL });

const alice = Ed25519Keypair.fromSecretKey(
// Load from the file generated by `sui client new-address --alias alice`
// The file is stored in ~/.sui/sui_config/sui.keystore (JSON array of base64 strings)
// For simplicity we just read the first entry:
fromB64(
JSON.parse(
require("fs").readFileSync(
`${process.env.HOME}/.sui/sui_config/sui.keystore`,
"utf8",
),
)[0],
),
);

// ---------------------------------------------------------------------
// 2️⃣ Helper to send a transaction
// ---------------------------------------------------------------------
async function submitTx(tx: TransactionBlock) {
const result = await client.signAndExecuteTransactionBlock({
transactionBlock: tx,
signer: alice,
requestType: "WaitForLocalExecution",
options: { showEffects: true },
});
console.log("Tx digest:", result.digest);
return result;
}

// ---------------------------------------------------------------------
// 3️⃣ Register the coin for Alice (only needed once)
// ---------------------------------------------------------------------
async function registerCoin(packageId: string) {
const tx = new TransactionBlock();
const [coinType] = tx.moveCall({
target: `${packageId}::my_token::register_user`,
arguments: [tx.pure(alice.getPublicKey().toSuiAddress())],
});
await submitTx(tx);
}

// ---------------------------------------------------------------------
// 4️⃣ Mint tokens (requires MintCap stored in Alice's address)
// ---------------------------------------------------------------------
async function mintTokens(packageId: string, amount: number) {
const tx = new TransactionBlock();
tx.moveCall({
target: `${packageId}::my_token::mint_tokens`,
arguments: [tx.pure(alice.getPublicKey().toSuiAddress()), tx.pure(amount)],
});
await submitTx(tx);
}

// ---------------------------------------------------------------------
// 5️⃣ Transfer tokens to another address (Bob)
// ---------------------------------------------------------------------
async function transferTokens(packageId: string, to: string, amount: number) {
const tx = new TransactionBlock();
tx.moveCall({
target: `${packageId}::my_token::transfer_tokens`,
arguments: [
tx.pure(alice.getPublicKey().toSuiAddress()),
tx.pure(to),
tx.pure(amount),
],
});
await submitTx(tx);
}

// ---------------------------------------------------------------------
// 6️⃣ Example flow
// ---------------------------------------------------------------------
(async () => {
const PACKAGE_ID = "<YOUR_PACKAGE_ID>"; // <-- paste from publish step

// Register (only once per address)
await registerCoin(PACKAGE_ID);

// Mint 1 000 000 MYT (6 decimals → 1_000_000_000 units)
await mintTokens(PACKAGE_ID, 1_000_000_000);

// Transfer 250 MYT to Bob (Bob must be registered first)
const bob = "0xB0B..."; // replace with a real address
await transferTokens(PACKAGE_ID, bob, 250_000_000);
})();

Run it with:

ts-node token_demo.ts

The SDK automatically handles gas estimation, object fetching, and transaction signing.


9️⃣ Full Token Lifecycle Cheat‑Sheet (CLI)

ActionCLI commandImportant notes
Publish packagesui client publish --gas-budget 10_000_000 --path .Save the returned Package ID
Register coin for yourselfsui client call --package $PKG --module my_token --function register_user --signer alice --gas-budget 1_000_000Must be done once per address
Initialize token (create caps + supply)sui client call --package $PKG --module my_token --function initialize --args 1_000_000 --signer alice --gas-budget 5_000_000Only the publisher can call this (or any address that holds the caps)
Mint moresui client call --package $PKG --module my_token --function mint_tokens --args 500_000 --signer alice --gas-budget 1_000_000Requires the MintCap stored in the signer’s address
Burnsui client call --package $PKG --module my_token --function burn_tokens --args <COIN_OBJECT_ID> --signer alice --gas-budget 1_000_000Requires BurnCap
Transfersui client call --package $PKG --module my_token --function transfer_tokens --args <RECIPIENT> <AMOUNT> --signer alice --gas-budget 1_000_000Amount is in smallest unit
Check total supplysui client call --package $PKG --module my_token --function total_supplyRead‑only, no entry
Check balancesui client call --package $PKG --module my_token --function balance_of --args <ADDRESS>Returns a u64

🔐 Security & Best‑Practice Checklist

AreaRecommendation
Cap ManagementStore TreasuryCap, MintCap, and BurnCap in a multisig or a DAO‑controlled address. Never expose them to the public.
Supply CapsIf you want a fixed max supply, add a MAX_SUPPLY: u64 constant and enforce total_supply() + amount <= MAX_SUPPLY inside mint_tokens.
Freeze/UnfreezeUse freeze/unfreeze (available in 0x2::coin) to pause transfers in emergencies.
UpgradeabilitySui supports package upgrades. When you need to change the token logic, publish a new version with sui client upgrade. Keep the original package ID immutable for compatibility.
TestingRun full integration tests on a localnet before publishing to devnet. Use the sui::test framework to simulate multiple signers.
AuditsFor any production token, have the Move code audited by a reputable firm.
Gas ManagementOn mainnet you must hold SUI to pay gas. Keep a small reserve (≈ 0.1 SUI) for future upgrades.
MetadataPopulate description, icon_url, and url fields – they appear in wallets and explorers.

🚀 Deploy to Mainnet (once you’re ready)

  1. Fund your address with real SUI (buy from an exchange or receive from another wallet).

  2. Set the RPC to mainnet:

    export SUI_URL="https://fullnode.mainnet.sui.io:443"
  3. Publish (same command, but do not use --skip-dependency-verification):

    sui client publish \
    --gas-budget 20000000 \
    --path . \
    --signer alice
  4. Register the coin for any address that will receive it (including the admin).

  5. Mint the initial circulating supply (or keep it in the treasury).

Important: Mainnet transactions are final after a few seconds; there is no faucet, so you must have enough SUI to cover the gas for publishing (≈ 0.02 SUI) and for each subsequent call.


📚 Additional Resources

ResourceLink
Sui Docs – Coinshttps://docs.sui.io/build/coin
Move Language Referencehttps://move-language.github.io/move/
Sui Move Playground (online IDE)https://playground.move.dev/
Sui Explorer (devnet)https://explorer.devnet.sui.io/
Sui SDK (JS/TS)https://github.com/MystenLabs/sui/tree/main/sdk/typescript
Community Discordhttps://discord.com/invite/sui
Audit Checklist (Move)https://github.com/MystenLabs/sui/blob/main/docs/audits/MoveAuditChecklist.md

🎉 You’re Done!

You now have a fully functional Sui token:

  1. Move contract (MyToken) that follows the official coin standard.
  2. CLI workflow to compile, test, publish, register, mint, transfer, and burn.
  3. SDK example to integrate the token into dApps or scripts.

From here you can:

  • Build a token sale or liquidity pool using the same pattern.
  • Add access control (e.g., only a DAO can call mint_tokens).
  • Implement vesting, staking, or governance on top of the coin.

Happy building on Sui! 🚀

Enso Network:统一的、基于意图的执行引擎

· 阅读需 41 分钟

协议架构

Enso Network 是一个 Web3 开发平台,构建为一个统一的、基于意图的链上操作执行引擎。其架构通过将每个链上交互映射到一个跨多链运行的共享引擎,从而抽象化了区块链的复杂性。开发者和用户只需指定高层次的意图(例如代币交换、提供流动性、收益策略等期望结果),Enso 网络便会寻找并执行最优的操作序列来满足这些意图。这是通过模块化设计的 “Actions”“Shortcuts” 实现的。

Actions 是由社区提供的精细化智能合约抽象(例如在 Uniswap 上进行交换,向 Aave 存入资金)。多个 Actions 可以组合成 Shortcuts,这些是代表常见 DeFi 操作的可重用工作流。Enso 在智能合约中维护了一个 Shortcuts 库,因此复杂的任务可以通过单个 API 调用或交易来执行。这种基于意图的架构让开发者能够专注于期望的结果,而不是为每个协议和链编写底层的集成代码。

Enso 的基础设施包括一个去中心化网络(基于 Tendermint 共识),它作为一个统一层连接不同的区块链。该网络将来自各种 L1、rollup 和应用链的数据(状态)聚合到一个共享网络状态或账本中,从而实现跨链可组合性和准确的多链执行。实际上,这意味着 Enso 可以通过一个接口读取和写入任何集成的区块链,成为开发者的单一接入点。最初专注于 EVM 兼容链,Enso 现已扩展支持非 EVM 生态系统——例如,路线图包括在 2025 年第一季度前集成 Monad(一个类以太坊 L1)、Solana 和 Movement(一个 Move 语言链)。

网络参与者: Enso 的创新在于其三层参与者模型,该模型去中心化了意图的处理方式:

  • Action 提供者 – 贡献模块化合约抽象(“Actions”)的开发者,这些抽象封装了特定的协议交互。这些构建模块在网络上共享,供他人使用。每当他们贡献的 Action 在执行中使用时,Action 提供者都会获得奖励,这激励他们发布安全高效的模块。

  • Graphers – 独立的求解器(算法),它们将 Actions 组合成可执行的 Shortcuts 以满足用户意图。多个 Graphers 竞争为每个请求找到最优解决方案(最便宜、最快或收益最高的路径),类似于 DEX 聚合器中的求解器竞争。只有最佳解决方案会被选中执行,获胜的 Grapher 将获得一部分费用。这种竞争机制鼓励对链上路径和策略进行持续优化。

  • 验证者 – 通过验证和最终确定 Grapher 的解决方案来保护 Enso 网络的节点运营商。验证者认证传入的请求,检查所用 Actions/Shortcuts 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模拟交易,并最终确认所选解决方案的执行。它们构成了网络完整性的支柱,确保结果正确并防止恶意或低效的解决方案。验证者运行基于 Tendermint 的共识,这意味着使用 BFT 权益证明流程来就每个意图的结果达成一致并更新网络状态。

值得注意的是,Enso 的方法是链无关以 API 为中心的。开发者通过统一的 API/SDK 与 Enso 交互,而不是处理每条链的细微差别。Enso 集成了超过 250 个跨多个区块链的 DeFi 协议,有效地将分散的生态系统转变为一个可组合的平台。这种架构消除了 dApp 团队为每个新集成编写自定义智能合约或处理跨链消息传递的需要——Enso 的共享引擎和社区提供的 Actions 处理了这些繁重的工作。到 2025 年中期,Enso 已经证明了其可扩展性:该网络在 Berachain 的启动中成功促成了 3 天内 31 亿美元的流动性迁移(DeFi 史上最大的迁移事件之一),并且迄今已处理了超过 150 亿美元的链上交易。这些成就展示了 Enso 基础设施在真实世界条件下的稳健性。

总的来说,Enso 的协议架构提供了一个 Web3 的**“DeFi 中间件”链上操作系统。它将索引(如 The Graph)和交易执行(如跨链桥或 DEX 聚合器)的元素结合到一个单一的去中心化网络中。这种独特的堆栈允许任何应用程序、机器人或代理通过一次集成读取和写入任何链上的任何智能合约**,从而加速开发并催生新的可组合用例。Enso 将自己定位为多链未来的关键基础设施——一个意图引擎,可以为无数应用提供动力,而无需每个应用都重新发明区块链集成。

代币经济学

Enso 的经济模型以 ENSO 代币为中心,该代币对网络运营和治理至关重要。ENSO 是一种实用和治理代币,总供应量固定为 1 亿枚。该代币的设计旨在协调所有参与者的激励,并创造一个使用和奖励的飞轮效应

  • 费用货币(“Gas”):提交到 Enso 网络的所有请求都会产生一笔以 ENSO 支付的查询费。当用户(或 dApp)触发一个意图时,一小笔费用会嵌入到生成的交易字节码中。这些费用会在公开市场上拍卖换取 ENSO 代币,然后分配给处理该请求的网络参与者。实际上,ENSO 是驱动 Enso 网络上链上意图执行的燃料。随着对 Enso Shortcuts 需求的增长,支付网络费用所需的 ENSO 代币需求也可能增加,从而形成一个支持代币价值的供需反馈循环

  • 收入分成与质押奖励:从费用中收集的 ENSO 会作为奖励分配给 Action 提供者、Graphers 和验证者,以表彰他们的贡献。该模型将代币收益与网络使用情况直接挂钩:意图交易量越大,可分配的费用就越多。Action 提供者在其抽象被使用时赚取代币,Graphers因提供获胜解决方案而赚取代币,验证者则因验证和保护网络而赚取代币。这三种角色都必须质押 ENSO作为抵押品才能参与(若有不当行为将被罚没),从而使其激励与网络健康保持一致。代币持有者也可以将其 ENSO 委托给验证者,通过委托权益证明来支持网络安全。这种质押机制不仅保护了 Tendermint 共识,还让代币质押者分享网络费用,类似于矿工/验证者在其他链中赚取 Gas 费的方式。

  • 治理:ENSO 代币持有者将治理协议的演进。Enso 作为一个开放网络启动,并计划过渡到社区驱动的决策。代币权重投票将让持有者影响升级、参数变更(如费用水平或奖励分配)以及金库使用。这种治理权力确保了核心贡献者和用户在网络发展方向上保持一致。该项目的理念是将所有权交到构建者和用户社区手中,这也是 2025 年进行社区代币销售的一个驱动原因(见下文)。

  • 正向飞轮:Enso 的代币经济学旨在创造一个自我强化的循环。随着更多开发者集成 Enso 和更多用户执行意图,网络费用(以 ENSO 支付)会增长。这些费用奖励贡献者(吸引更多 Actions、更好的 Graphers 和更多验证者),从而提升网络能力(更快、更便宜、更可靠的执行),进而吸引更多使用。这种网络效应由 ENSO 代币作为费用货币和贡献激励的双重角色所支撑。其意图是让代币经济能够随着网络采用而可持续地扩展,而不是依赖于不可持续的发行。

代币分配与供应:初始代币分配旨在平衡团队/投资者激励与社区所有权。下表总结了 ENSO 代币在创世时的分配情况:

分配百分比代币数量(共 1 亿)
团队(创始人与核心成员)25.0%25,000,000
早期投资者 (VC)31.3%31,300,000
基金会与增长基金23.2%23,200,000
生态系统金库(社区激励)15.0%15,000,000
公开发售 (CoinList 2025)4.0%4,000,000
顾问1.5%1,500,000

来源:Enso 代币经济学。

2025 年 6 月的公开发售向社区提供了 5%(400 万代币),以每枚 ENSO 1.25 美元的价格筹集了 500 万美元(意味着完全稀释估值约为 1.25 亿美元)。值得注意的是,社区销售没有锁仓期(在 TGE 时 100% 解锁),而团队和风险投资者则受制于 2 年的线性释放计划。这意味着内部人员的代币在 24 个月内逐块逐步解锁,使他们的利益与网络的长期增长保持一致,并减轻了即时的抛售压力。因此,社区获得了即时的流动性和所有权,反映了 Enso 广泛分配的目标。

Enso 在初始分配之外的释放计划似乎主要是由费用驱动而非通胀驱动。总供应量固定为 1 亿枚代币,目前没有迹象表明会为区块奖励进行永久性通胀(验证者从费用收入中获得补偿)。这与许多通过通胀供应来支付质押者的 Layer-1 协议形成对比;Enso 旨在通过实际使用费实现可持续性来奖励参与者。如果在早期阶段网络活动较低,基金会和金库的分配可用于启动激励措施,以促进使用和开发拨款。相反,如果需求旺盛,ENSO 代币的效用(用于支付费用和质押)可能会产生有机的需求压力。

总而言之,ENSO 是 Enso 网络的燃料。它为交易提供动力(查询费),保护网络(质押和罚没),并治理平台(投票)。代币的价值与网络采用直接相关:随着 Enso 作为 DeFi 应用的支柱被更广泛地使用,ENSO 的费用和质押量应该会反映出这种增长。谨慎的分配(TGE 后只有一小部分立即流通)和顶级投资者的强力支持为代币提供了信心,而以社区为中心的销售则表明了对所有权去中心化的承诺。

团队与投资者

Enso Network 由 Connor Howe (CEO) 和 Gorazd Ocvirk2021 年创立,他们之前曾在瑞士加密银行业的 Sygnum Bank 共事。Connor Howe 作为 CEO 领导该项目,并在沟通和访谈中作为公众形象。在他的领导下,Enso 最初作为一个社交交易 DeFi 平台推出,然后经过多次迭代,最终形成了当前的基于意图的基础设施愿景。这种适应性凸显了团队的创业韧性——从 2021 年对指数协议执行备受瞩目的“吸血鬼攻击”,到构建一个 DeFi 聚合器超级应用,最终将其工具泛化为 Enso 的开发者平台。联合创始人 Gorazd Ocvirk (博士) 在量化金融和 Web3 产品策略方面拥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尽管公开信息显示他可能已转向其他项目(2022 年他被提及为另一家加密初创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如今,Enso 的核心团队包括具有强大 DeFi 背景的工程师运营人员。例如,Peter Phillips 和 Ben Wolf 被列为“blockend”(区块链后端)工程师,Valentin Meylan 负责研究。团队分布在全球,但其根基在瑞士的楚格/苏黎世,这是一个知名的加密项目中心(Enso Finance AG 于 2020 年在瑞士注册)。

除了创始人,Enso 还有著名的顾问和支持者,这为其增添了显著的信誉。该项目得到了顶级加密风险基金和天使投资人的支持:其主要投资者包括 Polychain CapitalMulticoin Capital,以及 DialecticSpartan Group(两者均为著名的加密基金)和 IDEO CoLab。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天使投资人名单也参与了多轮融资——超过 70 位来自领先 Web3 项目的个人投资了 Enso。其中包括来自 LayerZero、Safe (Gnosis Safe)、1inch、Yearn Finance、Flashbots、Dune Analytics、Pendle 等项目的创始人或高管。甚至科技名人 Naval Ravikant(AngelList 的联合创始人)也是其投资者和支持者。这些名字表明了行业对 Enso 愿景的强烈信心。

Enso 的融资历史:该项目在 2021 年初筹集了 500 万美元的种子轮融资,用于构建社交交易平台,后来随着产品演进又进行了一轮 420 万美元的融资(战略/VC 轮),这些早期融资可能包括 Polychain、Multicoin、Dialectic 等。到 2023 年中期,Enso 已获得足够资本来构建其网络;值得注意的是,在其基础设施转型获得关注之前,它一直相对低调。在 2025 年第二季度,Enso 在 CoinList 上启动了 500 万美元的社区代币销售,吸引了数万名参与者超额认购。这次销售的目的不仅是筹集资金(考虑到之前的 VC 支持,金额不大),更是为了去中心化所有权,让其不断增长的社区在网络成功中占有一席之地。据 CEO Connor Howe 所说,“我们希望我们最早的支持者、用户和信徒在 Enso 中拥有真正的所有权……将用户转变为倡导者”。这种以社区为中心的方法是 Enso 通过一致的激励来推动草根增长和网络效应战略的一部分。

如今,Enso 的团队被认为是**“基于意图的 DeFi”领域的思想领袖之一。他们积极参与开发者教育(例如,Enso 的 Shortcut Speedrun 作为一个游戏化学习活动吸引了 70 万参与者),并与其他协议在集成方面进行合作。一个强大的、具有成熟转型能力的核心团队,加上蓝筹投资者**和热情的社区,表明 Enso 拥有执行其宏伟路线图的人才和资金支持。

采用指标与用例

尽管是一个相对较新的基础设施,Enso 在其细分市场已经展示了显著的吸引力。它已将自己定位为需要复杂链上集成或跨链能力项目的首选解决方案。截至 2025 年中期的一些关键采用指标和里程碑包括:

  • 生态系统集成:超过 100 个实时应用(dApp、钱包和服务)正在底层使用 Enso 来驱动链上功能。这些应用范围从 DeFi 仪表板到自动化收益优化器。由于 Enso 抽象了协议,开发者可以通过接入 Enso 的 API 快速为其产品添加新的 DeFi 功能。该网络已与 250 多个 DeFi 协议(DEX、借贷平台、收益农场、NFT 市场等)在主要链上集成,这意味着 Enso 几乎可以执行用户可能想要的任何链上操作,从 Uniswap 交易到 Yearn 金库存款。这种广泛的集成为 Enso 的客户显著减少了开发时间——一个新项目可以使用 Enso 支持以太坊、Layer-2 甚至 Solana 上的所有 DEX,而无需为每个集成独立编码。

  • 开发者采用:Enso 的社区现在包括 1,900 多名开发者,他们正积极使用其工具包进行构建。这些开发者可能直接创建 Shortcuts/Actions,或将 Enso 整合到他们的应用程序中。这个数字表明 Enso 不仅仅是一个封闭系统;它正在赋能一个不断增长的构建者生态系统,他们使用其 shortcuts 或为其库做出贡献。Enso 简化链上开发的方法(声称将构建时间从 6 个多月缩短到一周以内)已经引起了 Web3 开发者的共鸣。这一点也通过黑客松和 Enso Templates 库得到证明,社区成员在其中分享即插即用的 shortcut 示例。

  • 交易量:超过 150 亿美元的累计链上交易量已通过 Enso 的基础设施结算。这一截至 2025 年 6 月报告的指标强调,Enso 不仅在测试环境中运行——它正在大规模处理真实价值。一个备受瞩目的例子是 Berachain 的流动性迁移:2025 年 4 月,Enso 为 Berachain 的测试网活动(“Boyco”)提供了流动性转移支持,并在 3 天内促成了 31 亿美元的交易执行,这是 DeFi 历史上最大的流动性事件之一。Enso 的引擎成功处理了这一负载,展示了其在压力下的可靠性和吞吐量。另一个例子是 Enso 与 Uniswap 的合作:Enso 构建了一个 Uniswap 头寸迁移器工具(与 Uniswap Labs、LayerZero 和 Stargate 合作),帮助用户无缝地将 Uniswap v3 LP 头寸从以太坊迁移到另一条链。该工具将一个通常复杂的跨链过程(涉及桥接和 NFT 的重新部署)简化为一键式 shortcut,其发布展示了 Enso 与顶级 DeFi 协议协同工作的能力。

  • 实际用例:Enso 的价值主张通过其支持的各种用例得到了最好的理解。项目已经使用 Enso 提供了单独构建会非常困难的功能:

    • 跨链收益聚合PlumeSonic 使用 Enso 来支持激励性启动活动,用户可以在一条链上存入资产,然后将其部署到另一条链的收益中。Enso 处理了跨链消息传递和多步交易,使得这些新协议能够在代币发布活动期间为用户提供无缝的跨链体验。
    • 流动性迁移与合并:如前所述,Berachain 利用 Enso 进行了一场类似“吸血鬼攻击”的流动性迁移,从其他生态系统吸引流动性。同样,其他协议可以使用 Enso Shortcuts 自动化地将用户资金从竞争对手平台转移到自己的平台,通过将跨平台的批准、提款、转移和存款捆绑成一个意图。这展示了 Enso 在协议增长策略中的潜力。
    • DeFi “超级应用” 功能:一些钱包和界面(例如,Eliza OS 加密助手和 Infinex 交易平台)集成 Enso 以提供一站式 DeFi 操作。用户只需点击一次,就可以以最优价格交换资产(Enso 将在 DEX 之间路由),然后将输出的资产借出以赚取收益,再或许质押一个 LP 代币——所有这些 Enso 都可以作为一个 Shortcut 执行。这显著改善了这些应用的用户体验和功能。
    • 自动化与机器人:使用 Enso 的**“代理”**甚至 AI 驱动的机器人正在兴起。因为 Enso 暴露了一个 API,算法交易者或 AI 代理可以输入一个高层次的目标(例如,“在任何链上最大化 X 资产的收益”),然后让 Enso 找到最优策略。这为自动化 DeFi 策略的实验开辟了新天地,而无需为每个协议进行定制的机器人工程。
  • 用户增长:虽然 Enso 主要是一个 B2B/B2Dev 基础设施,但它通过各种活动培养了一个由终端用户和爱好者组成的社区。Shortcut Speedrun——一个游戏化的教程系列——吸引了超过 700,000 名参与者,表明人们对 Enso 的能力有广泛的兴趣。Enso 的社交媒体关注度在几个月内增长了近 10 倍(截至 2025 年中期在 X 上有 24.8 万粉丝),反映了其在加密用户中的强大影响力。这种社区增长很重要,因为它创造了草根需求:了解 Enso 的用户会鼓励他们喜爱的 dApp 集成它,或者会使用利用 Enso shortcuts 的产品。

总而言之,Enso 已经从理论走向了实际采用。它受到 100 多个项目的信任,包括 Uniswap、SushiSwap、Stargate/LayerZero、Berachain、zkSync、Safe、Pendle、Yearn 等知名项目,它们要么是集成合作伙伴,要么是 Enso 技术的直接用户。这种跨不同垂直领域(DEX、桥、Layer-1、dApp)的广泛使用凸显了 Enso 作为通用基础设施的角色。其关键的吸引力指标——超过 150 亿美元的交易量——对于处于这个阶段的基础设施项目来说尤其令人印象深刻,并验证了基于意图的中间件的市场契合度。投资者可以放心,Enso 的网络效应似乎正在发挥作用:更多的集成带来更多的使用,从而吸引更多的集成。未来的挑战将是将这种早期势头转化为持续增长,这与 Enso 在竞争中的定位及其路线图息息相关。

竞争格局

Enso Network 运营于DeFi 聚合、跨链互操作性和开发者基础设施的交汇点,这使其竞争格局多面化。虽然没有单一的竞争对手提供完全相同的产品,但 Enso 面临来自几类 Web3 协议的竞争:

  • 去中心化中间件与索引:最直接的类比是 The Graph (GRT)。The Graph 提供一个去中心化网络,用于通过子图查询区块链数据。Enso 同样众包数据提供者(Action 提供者),但更进一步,除了数据获取外,还支持交易执行。The Graph 约 9.24 亿美元的市值仅建立在索引之上,而 Enso 更广泛的范围(数据 + 操作)使其在吸引开发者方面成为一个更强大的工具。然而,The Graph 是一个成熟的网络;Enso 必须证明其执行层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才能实现类似的采用率。可以想象,The Graph 或其他索引协议可能会扩展到执行领域,这将直接与 Enso 的细分市场竞争。

  • 跨链互操作性协议:像 LayerZero、Axelar、Wormhole 和 Chainlink CCIP 这样的项目提供了连接不同区块链的基础设施。它们专注于消息传递和链间资产桥接。Enso 实际上在底层使用了其中一些协议(例如,在 Uniswap 迁移器中使用了 LayerZero/Stargate),并且更像是一个更高层次的抽象。在竞争方面,如果这些互操作性协议开始提供更高级别的“意图”API 或对开发者友好的 SDK 来组合多链操作,它们可能会与 Enso 产生重叠。例如,Axelar 提供了一个用于跨链调用的 SDK,而 Chainlink 的 CCIP 可以实现跨链函数执行。Enso 的差异化在于它不仅仅在链之间发送消息;它维护了一个统一的引擎和 DeFi 操作库。它针对的是希望获得现成解决方案的应用程序开发者,而不是强迫他们在原始的跨链原语上构建。尽管如此,Enso 将在更广泛的区块链中间件领域争夺市场份额,而这些互操作性项目资金雄厚且创新迅速。

  • 交易聚合器与自动化:在 DeFi 世界中,存在像 1inch、0x API 或 CoW Protocol 这样的现有聚合器,它们专注于在交易所之间寻找最优交易路径。Enso 的 Grapher 意图机制在概念上类似于 CoW Protocol 的求解器竞争,但 Enso 将其推广到交换之外的任何操作。一个“最大化收益”的用户意图可能涉及交换、借贷、质押等,这超出了纯粹的 DEX 聚合器的范围。话虽如此,在重叠的用例中,Enso 将与这些服务在效率上进行比较(例如,Enso vs. 1inch 在复杂代币交换路径上)。如果 Enso 凭借其 Graphers 网络能够持续找到更好的路径或更低的费用,它就能胜过传统的聚合器。Gelato Network 是自动化领域的另一个竞争对手:Gelato 提供一个去中心化的机器人网络,代表 dApp 执行任务,如限价单、自动复投或跨链转账。Gelato 有一个 GEL 代币和针对特定用例的成熟客户群。Enso 的优势在于其广度和统一的接口——Enso 提供一个通用平台,任何逻辑都可以编码为 Shortcut,而不是为每个用例提供单独的产品(像 Gelato 那样)。然而,Gelato 在自动化等领域的先发优势和专注方法可能会吸引那些原本可能使用 Enso 实现类似功能的开发者。

  • 开发者平台 (Web3 SDK):还有像 Moralis、Alchemy、Infura 和 Tenderly 这样的 Web2 风格的开发者平台,它们简化了在区块链上的构建工作。这些平台通常提供 API 访问以读取数据、发送交易,有时还提供更高级别的端点(例如,“获取代币余额”或“跨链发送代币”)。虽然这些大多是中心化服务,但它们争夺的是同样的开发者注意力。Enso 的卖点在于它是去中心化和可组合的——开发者不仅仅是获取数据或单个函数,他们正在接入一个由他人贡献的完整的链上能力网络。如果成功,Enso 可能成为**“链上操作的 GitHub”**,开发者可以在其中分享和重用 Shortcuts,就像开源代码一样。与资金雄厚的基础设施即服务公司竞争意味着 Enso 需要提供相当的可靠性和易用性,它正通过广泛的 API 和文档努力实现这一点。

  • 自研解决方案:最后,Enso 与现状竞争——团队内部构建自定义集成。传统上,任何希望实现多协议功能性的项目都必须为每个集成编写和维护智能合约或脚本(例如,分别集成 Uniswap、Aave、Compound)。许多团队可能仍会选择这条路,以获得最大控制权或出于安全考虑。Enso 需要说服开发者,将这项工作外包给一个共享网络是安全、经济高效且与时俱进的。鉴于 DeFi 创新的速度,维护自己的集成是繁重的(Enso 经常提到,团队需要花费 6 个多月和 50 万美元的审计费用来集成数十个协议)。如果 Enso 能证明其安全严谨性并使其操作库与最新协议保持同步,它就能将更多团队从孤立构建中转化过来。然而,任何备受瞩目的安全事件或 Enso 的停机都可能让开发者重新倾向于自研解决方案,这本身就是一种竞争风险。

Enso 的差异化优势: Enso 的主要优势在于率先推出一个以意图为中心、社区驱动的执行网络。它结合了需要使用多个其他服务才能实现的功能:数据索引、智能合约 SDK、交易路由和跨链桥接——所有这些都在一个平台中。其激励模型(奖励第三方开发者的贡献)也是独一无二的;这可能导致一个充满活力的生态系统,其中许多小众协议被集成到 Enso 的速度比任何单一团队都要快,类似于 The Graph 的社区如何索引大量长尾合约。如果 Enso 成功,它可能会享受到强大的网络效应护城河:更多的 Actions 和 Shortcuts 使其比竞争对手更具吸引力,从而吸引更多用户,进而吸引更多 Actions 的贡献,如此循环。

话虽如此,Enso 仍处于早期阶段。其最接近的类比 The Graph 花了数年时间才实现去中心化并建立起一个索引者生态系统。Enso 同样需要培育其 Graphers 和验证者社区以确保可靠性。大型参与者(如未来版本的 The Graph,或 Chainlink 与其他公司的合作)可能会决定推出一个竞争性的意图执行层,利用其现有网络。Enso 必须迅速行动,在这样的竞争出现之前巩固其地位。

总之,Enso 处于几个重要 Web3 垂直领域的竞争十字路口——它正在开辟一个作为*“万物中间件”*的细分市场。其成功将取决于在每个用例中超越专业竞争对手(或将它们聚合起来),并继续提供一个引人注目的一站式解决方案,以证明开发者选择 Enso 而非从零开始构建是合理的。知名合作伙伴和投资者的存在表明 Enso 已经在许多生态系统中站稳了脚跟,这将在其扩大集成覆盖范围时具有优势。

路线图与生态系统增长

Enso 的发展路线图(截至 2025 年中期)勾勒出一条通往完全去中心化、多链支持和社区驱动增长的清晰路径。关键的里程碑和计划中的举措包括:

  • 主网上线(2024 年第三季度) – Enso 于 2024 年下半年启动了其主网。这包括部署基于 Tendermint 的链并初始化验证者生态系统。早期的验证者可能是经过许可或挑选的合作伙伴,以帮助网络启动。主网的启动使得真实的用户查询能够由 Enso 的引擎处理(在此之前,Enso 的服务在测试阶段通过中心化 API 提供)。这一里程碑标志着 Enso 从一个内部平台向公共去中心化网络的转变。

  • 网络参与者扩展(2024 年第四季度) – 主网上线后,重点转向参与的去中心化。2024 年末,Enso 向外部的 Action 提供者和 Graphers 开放了角色。这包括发布工具和文档,供开发者创建自己的 Actions(智能合约适配器),以及供算法开发者运行 Grapher 节点。我们可以推断,为了吸引这些参与者,Enso 采用了激励计划或测试网竞赛。到 2024 年底,Enso 的目标是在其库中拥有更广泛的第三方 Actions,并有多个 Graphers 竞争处理意图,从而超越核心团队的内部算法。这是确保 Enso 不是一个中心化服务,而是一个任何人都可以贡献并赚取 ENSO 代币的真正开放网络的关键一步。

  • 跨链扩展(2025 年第一季度) – Enso 认识到支持众多区块链是其价值主张的关键。2025 年初,路线图的目标是集成新的区块链环境,超越最初的 EVM 集合。具体来说,Enso 计划在 2025 年第一季度前支持 MonadSolanaMovementMonad 是一个即将推出的高性能 EVM 兼容链(由 Dragonfly Capital 支持)——早期支持它可以使 Enso 在那里成为首选的中间件。Solana 的集成更具挑战性(不同的运行时和语言),但 Enso 的意图引擎可以通过使用链下 Graphers 来构建 Solana 交易和作为适配器的链上程序来与 Solana 协同工作。Movement 指的是 Move 语言链(可能是 Aptos/Sui 或一个名为 Movement 的特定链)。通过整合基于 Move 的链,Enso 将覆盖广泛的生态系统(Solidity 和 Move,以及现有的以太坊 rollup)。实现这些集成意味着开发新的 Action 模块,这些模块能够理解 Solana 的 CPI 调用或 Move 的交易脚本,并且可能需要与这些生态系统合作获取预言机/索引。Enso 在更新中的提及表明这些计划正在按部就班地进行——例如,一个社区更新强调了合作伙伴关系或拨款(搜索结果中提到的“Eclipse 主网上线 + Movement 拨款”表明 Enso 在 2025 年初正积极与像 Eclipse 和 Movement 这样的新兴 L1 合作)。

  • 近期(2025 年中/后期) – 尽管在一页纸的路线图中没有明确细分,但到 2025 年中期,Enso 的重点是网络成熟度和去中心化。2025 年 6 月 CoinList 代币销售的完成是一个重大事件:接下来的步骤将是代币生成和分发(预计在 2025 年 7 月左右)以及在交易所或治理论坛上线。我们预计 Enso 将推出其治理流程(Enso 改进提案,链上投票),以便社区可以使用他们新获得的代币开始参与决策。此外,Enso 可能会从“测试版”过渡到完全生产就绪的服务,如果还没有的话。这部分工作将包括安全加固——进行多次智能合约审计,并可能运行一个漏洞赏金计划,考虑到涉及的大量 TVL。

  • 生态系统增长策略:Enso 正在积极培育其网络周边的生态系统。一个策略是运行教育项目和黑客松(例如,Shortcut Speedrun 和研讨会),以引导开发者采用 Enso 的构建方式。另一个策略是在新协议启动时与之合作——我们已经在 Berachain、zkSync 的活动等项目中看到了这一点。Enso 很可能会继续这样做,有效地充当新兴网络或 DeFi 项目的“链上启动伙伴”,处理他们复杂的用户引导流程。这不仅推动了 Enso 的交易量(如在 Berachain 中所见),还将 Enso 深度整合到这些生态系统中。我们预计 Enso 将宣布与更多 Layer-2 网络(例如,Arbitrum、Optimism 可能已经支持;接下来可能是像 Scroll 或 Starknet 这样的新网络)以及其他 L1(通过 XCM 的 Polkadot,通过 IBC 或 Osmosis 的 Cosmos 等)的集成。长期愿景是让 Enso 变得无处不在——任何链上的任何开发者都可以接入。为此,Enso 可能还会开发更好的无桥跨链执行(使用原子交换或跨链意图的乐观执行等技术),这可能在 2025 年后的研发路线图上。

  • 未来展望:展望未来,Enso 的团队已经暗示将有 AI 代理作为网络参与者。这表明未来不仅是人类开发者,AI 机器人(可能经过训练以优化 DeFi 策略)也将接入 Enso 提供服务。Enso 可能会通过创建 SDK 或框架,让 AI 代理安全地与意图引擎交互,从而实现这一愿景——这可能是融合 AI 和区块链自动化的一个突破性发展。此外,到 2025 年末或 2026 年,我们预计随着使用量的增长,Enso 将致力于性能扩展(可能对其网络进行分片或使用零知识证明来大规模验证意图执行的正确性)。

路线图雄心勃勃,但迄今为止的执行力很强——Enso 已经实现了主网上线和提供实际用例等关键里程碑。一个重要的即将到来的里程碑是网络的完全去中心化。目前,网络正处于过渡阶段:文档指出,去中心化网络处于测试网阶段,而截至 2025 年初,生产环境仍在使用中心化 API。到目前为止,随着主网上线和代币流通,Enso 的目标将是逐步淘汰任何中心化组件。对于投资者来说,跟踪这一去中心化进程(例如,独立验证者的数量,社区 Graphers 的加入情况)将是评估 Enso 成熟度的关键。

总而言之,Enso 的路线图专注于扩展网络覆盖范围(更多链,更多集成)扩展网络社区(更多第三方参与者和代币持有者)。最终目标是巩固 Enso 作为 Web3 关键基础设施的地位,就像 Infura 对 dApp 连接性至关重要,或者 The Graph 对数据查询不可或缺一样。如果 Enso 能够实现其里程碑,2025 年下半年应该会看到一个围绕 Enso 网络蓬勃发展的生态系统,可能推动使用量的指数级增长。

风险评估

与任何早期协议一样,Enso Network 面临一系列风险和挑战,投资者应仔细考虑:

  • 技术与安全风险:Enso 的系统本质上是复杂的——它通过一个由链下求解器和验证者组成的网络,与跨多个区块链的众多智能合约进行交互。这种广阔的攻击面带来了技术风险。每个新的 Action(集成)都可能带有漏洞;如果一个 Action 的逻辑有缺陷,或者一个恶意的提供者引入了带有后门的 Action,用户资金可能会面临风险。确保每个集成的安全性需要大量投资(Enso 团队在早期为集成 15 个协议花费了超过 50 万美元的审计费用)。随着库增长到数百个协议,维持严格的安全审计是一项挑战。此外,Enso 的协调逻辑中也存在漏洞风险——例如,Graphers 组合交易或验证者验证交易的方式存在缺陷,可能会被利用。特别是跨链执行可能存在风险:如果一个操作序列跨越多个链,其中一部分失败或被审查,可能会导致用户的资金处于不确定状态。尽管 Enso 可能在某些情况下使用重试或原子交换,但意图的复杂性意味着可能会出现未知的失败模式基于意图的模型本身在规模上相对未经证实——可能存在引擎产生不正确解决方案或结果偏离用户意图的边缘情况。任何备受瞩目的漏洞利用或失败都可能破坏对整个网络的信心。缓解措施需要持续的安全审计、一个健全的漏洞赏金计划,以及可能的用户保险机制(这些都尚未详细说明)。

  • 去中心化与运营风险:目前(2025 年中期),Enso 网络仍在去中心化其参与者的过程中。这意味着可能存在未见的运营中心化——例如,团队的基础设施可能仍在协调大量活动,或者只有少数验证者/Graphers 真正活跃。这带来了两个风险:可靠性(如果核心团队的服务器宕机,网络会停止吗?)和信任(如果过程尚未完全去信任化,用户必须相信 Enso Inc. 不会进行抢先交易或审查交易)。团队在重大事件中证明了可靠性(如在几天内处理 30 亿美元的交易量),但随着使用量的增长,通过更多独立节点来扩展网络将至关重要。还有一个风险是网络参与者不足——如果 Enso 无法吸引足够多有技能的 Action 提供者或 Graphers,网络可能会继续依赖核心团队,从而限制去中心化。这可能会减缓创新,并可能将过多的权力(和代币奖励)集中在一小群人手中,这与预期的设计背道而驰。

  • 市场与采用风险:虽然 Enso 早期采用情况令人印象深刻,但它仍处于“基于意图”基础设施的新生市场。存在一个风险,即更广泛的开发者社区可能对采用这种新范式反应迟缓。习惯于传统编码实践的开发者可能会犹豫是否依赖外部网络来实现核心功能,或者他们可能更喜欢其他解决方案。此外,Enso 的成功取决于DeFi 和多链生态系统的持续增长。如果多链理论失败(例如,如果大部分活动整合到单一主导链上),对 Enso 跨链能力的需求可能会减少。另一方面,如果出现一个新的生态系统而 Enso 未能迅速集成,该生态系统中的项目将不会使用 Enso。本质上,与每个新链和协议保持同步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挑战——错过或延迟一个主要集成(比如一个流行的新 DEX 或 Layer-2)可能会将项目推向竞争对手或自定义代码。此外,Enso 的使用可能会受到宏观市场状况的影响;在严重的 DeFi 熊市中,更少的用户和开发者可能会尝试新的 dApp,这会直接减少提交给 Enso 的意图,从而减少网络的费用/收入。在这种情况下,代币的价值可能会受到影响,可能使质押的吸引力降低,削弱网络安全或参与度。

  • 竞争:如前所述,Enso 在多个方面面临竞争。一个主要风险是一个更大的参与者进入意图执行领域。例如,如果像 Chainlink 这样资金雄厚的项目推出类似的服务,利用其现有的预言机网络,他们可能会因为品牌信任和集成优势而迅速超越 Enso。同样,基础设施公司(Alchemy、Infura)可以构建简化的多链 SDK,虽然不是去中心化的,但以便利性吸引开发者市场。还有开源模仿者的风险:Enso 的核心概念(Actions、Graphers)可能被他人复制,如果代码是公开的,甚至可能成为 Enso 的一个分叉。如果其中一个项目形成了强大的社区或找到了更好的代币激励机制,它可能会分流潜在的参与者。Enso 需要保持技术领先地位(例如,通过拥有最大的 Actions 库和最高效的求解器)来抵御竞争。竞争压力也可能挤压 Enso 的收费模型——如果竞争对手以更低的价格(或由风投补贴的免费服务)提供类似服务,Enso 可能被迫降低费用或增加代币激励,这可能会对其代币经济学造成压力。

  • 监管与合规风险:Enso 在 DeFi 基础设施领域运营,这是一个监管的灰色地带。虽然 Enso 本身不托管用户资金(用户从自己的钱包执行意图),但该网络确实自动化了跨协议的复杂金融交易。监管机构有可能将意图组合引擎视为促进未经许可的金融活动,甚至如果用于以模糊的方式跨链转移资金,则可能被视为协助洗钱。如果 Enso 启用了涉及隐私池或受制裁司法管辖区的跨链交换,可能会引发具体担忧。此外,ENSO 代币及其在 CoinList 上的销售反映了向全球社区的分发——监管机构(如美国的 SEC)可能会将其视为证券发行进行审查(值得注意的是,Enso 将美国、英国、中国等排除在销售之外,表明对此事的谨慎)。如果 ENSO 在主要司法管辖区被认定为证券,可能会限制其在交易所上市或被受监管实体使用。Enso 的去中心化验证者网络也可能面临合规问题:例如,验证者是否可能因法律命令而被强制审查某些交易?这目前在很大程度上是假设性的,但随着流经 Enso 的价值增长,监管关注将会增加。团队位于瑞士的基地可能提供一个相对加密友好的监管环境,但全球运营意味着全球风险。缓解这一问题可能需要确保 Enso 足够去中心化(因此没有单一实体负责),并在需要时可能对某些功能进行地理围栏(尽管这违背了项目的精神)。

  • 经济可持续性:Enso 的模型假设使用产生的费用将足以奖励所有参与者。存在一个风险,即费用激励可能不足以维持网络,尤其是在早期。例如,Graphers 和验证者会产生费用(基础设施、开发时间)。如果查询费设置得太低,这些参与者可能无法盈利,导致他们退出。另一方面,如果费用太高,dApp 可能会犹豫是否使用 Enso 并寻求更便宜的替代方案。在双边市场中找到平衡是困难的。Enso 的代币经济在一定程度上也依赖于代币价值——例如,当代币价值高时,质押奖励更具吸引力,Action 提供者以 ENSO 赚取价值。ENSO 价格的急剧下跌可能会减少网络参与或促使更多抛售(从而进一步压低价格)。由于大部分代币由投资者和团队持有(合计超过 56%,在 2 年内释放),存在抛压风险:如果这些利益相关者失去信心或需要流动性,他们的抛售可能会在释放后涌入市场,破坏代币价格。Enso 试图通过社区销售来减轻集中度,但在短期内,它仍然是一个相对集中的代币分配。经济可持续性将取决于将真正的网络使用量增长到一定水平,使得费用收入能为代币质押者和贡献者提供足够的回报——本质上是让 Enso 成为一个**“产生现金流的协议”**,而不仅仅是一个投机性代币。这是可以实现的(想想以太坊的费用如何奖励矿工/验证者),但前提是 Enso 能够实现广泛采用。在此之前,它依赖于金库资金(分配了 15%)来激励,并可能调整经济参数(如果需要,Enso 治理可能会引入通胀或其他奖励,这可能会稀释持有者)。

风险总结:Enso 正在开辟新天地,这也伴随着相应的风险。将所有 DeFi 统一到一个网络中的技术复杂性是巨大的——每增加一个区块链或集成一个协议都是一个必须管理的潜在故障点。团队在应对早期挫折(如最初社交交易产品的有限成功)方面的经验表明,他们意识到了陷阱并能迅速适应。他们已经积极地缓解了一些风险(例如,通过社区轮次去中心化所有权,以避免过度由风投驱动的治理)。投资者应关注 Enso 在去中心化方面的执行情况,以及它是否继续吸引顶尖技术人才来构建和保护网络。在最好的情况下,Enso 可能成为 Web3 中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产生强大的网络效应和代币价值累积。在最坏的情况下,技术或采用上的挫折可能使其沦为一个雄心勃勃但小众的工具。

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Enso 提供了一个高回报、高风险的投资组合。其当前状态(2025 年中期)是一个有前景的网络,具有实际使用和清晰的愿景,但现在它必须加固其技术,并超越一个竞争激烈且不断发展的格局。对 Enso 的尽职调查应包括监控其安全记录查询量/费用随时间的变化,以及 ENSO 代币模型如何有效地激励一个自我维持的生态系统。截至目前,势头对 Enso 有利,但审慎的风险管理和持续的创新将是将这种早期领导地位转变为在 Web3 中间件领域长期主导地位的关键。

资料来源:

  • Enso Network 官方文档和代币销售材料

    • CoinList 代币销售页面 – 关键亮点与投资者
    • Enso 文档 – 代币经济学和网络角色
  • 访谈和媒体报道

    • CryptoPotato 对 Enso CEO 的采访(2025 年 6 月) – 关于 Enso 的演变和基于意图的设计的背景
    • DL News(2025 年 5 月) – Enso 的 shortcuts 和共享状态方法的概述
  • 社区和投资者分析

    • Hackernoon (I. Pandey, 2025) – 关于 Enso 社区轮和代币分配策略的见解
    • CryptoTotem / CoinLaunch (2025) – 代币供应细分和路线图时间线
  • Enso 官方网站指标(2025)和新闻稿 – 采用数据和用例示例(Berachain 迁移,Uniswap 合作)。

从点击到对话:生成式 AI 如何构建 DeFi 的未来

· 阅读需 5 分钟
Dora Noda
Software Engineer

传统的去中心化金融(DeFi)功能强大,但说实话——对普通用户来说,它可能是一场噩梦。要在不同协议之间切换、管理 gas 费用、执行多步骤交易,既令人困惑又耗时。如果你只需要告诉钱包你想要什么,它就能自动完成其余操作,那会怎样?

这正是全新 意图驱动范式 的承诺,而生成式 AI 则是实现它的引擎。这一转变有望将 DeFi 从复杂交易的丛林,转变为简单、目标导向的体验世界。


核心理念:从 “怎么做” 到 “想要什么”

在旧的 DeFi 模式中,你是驾驶员。必须手动选择交易所、寻找最佳兑换路径、批准多个交易,并祈祷自己没有出错。

意图驱动 DeFi 颠覆了这一流程。 与其执行每一步,你只需声明最终目标——你的 意图

  • 而不是: 手动在 Uniswap 上兑换代币、跨链桥接、再在流动性池中质押……
  • 你说: “用 5,000 美元最大化收益,且风险低。”

随后,一个通常由 AI 代理(称为 “求解器”)驱动的自动化系统,会在多个协议之间寻找并执行最优路径,将你的目标变为现实。这就像是从一步步跟随食谱,变成直接告诉厨师你想吃什么。

这种方法带来两大显著好处:

  1. “一键”用户体验: gas 费用、跨链、 多步兑换的复杂性被隐藏。得益于账户抽象等技术,你只需一次签名即可批准复杂目标。
  2. 更佳、更高效的执行: 专业求解器(类似专业做市机器人)竞争为你提供最佳报价,往往能比手动用户获得更好价格和更低滑点。

生成式 AI 的角色:运营的大脑 🧠

生成式 AI,尤其是大语言模型(LLM),是实现这一无缝体验的关键。其工作方式如下:

  • 自然语言接口: 你可以用普通英文(或中文)与 DeFi 交互。像 HeyAnonGriffain 这样的 AI “副驾驶” 让你只需与 AI 对话即可管理投资组合、执行交易,体验堪比使用 ChatGPT 的简便。
  • AI 规划与策略: 当你给出 “寻找最佳收益” 之类的高层目标时,AI 代理会将其拆解为具体执行计划。它们可以分析市场数据、预测趋势,并全天候自动再平衡资产。
  • 收益优化:Mozaic 这样的 AI 驱动协议使用名为 Archimedes 的代理,持续扫描不同链上的风险调整后最高收益,并自动转移资金以捕获最高 APY。
  • 自动化风险管理: AI 可充当警惕的守护者。如果检测到波动性激增可能危及仓位,它会依据你最初意图中设定的风险参数,自动追加抵押或转移至更安全的池子。

这种 DeFi 与 AI 的强强组合被称为 “DeFAI”“AiFi”,它将吸引大量此前因加密复杂性而望而却步的用户。


数十亿美元的机遇 📈

市场潜力巨大。DeFi 市场预计将从 2024 年约 205 亿美元 增长至 2030 年的 2310 亿美元。通过提升可访问性,AI 有望为这一增长注入强劲动力。

我们已经看到投资与创新的淘金热:

  • AI 助手: HeyAnonaixbt 等项目市值已快速突破数亿美元。
  • 意图中心协议: CoW ProtocolUniswapX 通过求解器竞争,保护用户免受 MEV 干扰并提供更佳价格。
  • 新链生态: EssentialOptopia 等全新 Layer‑2 网络从底层即构建为 “意图中心”,将 AI 代理视作一等公民。

前路挑战

这一未来尚未完全实现。DeFAI 领域面临多重阻碍:

  • 技术瓶颈: 区块链本身并非为运行复杂 AI 模型而设计。大多数 AI 逻辑必须在链下执行,这会引入额外的复杂性和信任问题。
  • AI 幻觉与错误: AI 误解用户意图或“幻觉”出错误的投资策略,可能导致严重财务损失。
  • 安全与攻击面: AI 与智能合约的结合产生新型攻击向量。恶意行为者可能诱导自主代理执行不良交易,在数分钟内抽干资金。
  • 中心化风险: 意图驱动系统需要庞大且去中心化的求解器网络。如果仅有少数大玩家主导,可能重现传统金融的中心化格局。

前进之路:自主金融

生成式 AI 与 DeFi 的融合正推动我们迈向 自主金融 的未来——在去中心化框架下,智能代理管理资产、执行策略并优化回报。

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攻克重大技术与安全难题。但随着数十个项目构建 AI 原生预言机、意图中心链等基础设施,发展势头不可阻挡。

对用户而言,这意味着未来只需一次对话即可参与去中心化金融——你专注于财务目标,AI 合作伙伴负责其余一切。新一代金融正由今天开始构建,它将更加智能、简洁且高度自主。

Plume Network 与 Web3 中的现实世界资产 (RWA)

· 阅读需 91 分钟

Plume Network:概述与价值主张

Plume Network 是一个专为现实世界资产 (RWA) 构建的区块链平台。它是一个公开的、与以太坊兼容的链,旨在将广泛的现实世界金融资产代币化——从私人信贷、房地产到碳信用额度,甚至收藏品——并使它们像原生加密资产一样易于使用。换句话说,Plume 不仅仅是将资产上链;它允许用户在去中心化金融 (DeFi) 中持有和使用代币化的现实资产——从而能够在源自传统金融的资产上进行熟悉的加密活动,如质押、借贷、交换和投机交易。

Plume 的核心价值主张是通过将传统上缺乏流动性或难以获取的资产转变为可编程、具有流动性的代币,从而连接传统金融 (TradFi) 与 DeFi。通过将机构级资产(例如私人信贷基金、ETF、大宗商品)与 DeFi 基础设施相结合,Plume 旨在使高质量的投资——曾经仅限于大型机构或特定市场——对加密用户而言无需许可、可组合且一键可得。这为加密参与者打开了大门,让他们能够赚取由稳定的现实世界现金流(如贷款利息、租金收入、债券收益等)支持的“真实收益”,而不是依赖于通胀性的代币奖励。Plume 的使命是推动**“RWA 金融 (RWAfi)”**,创建一个透明开放的金融系统,任何人都可以在链上访问私人信贷、房地产债务或大宗商品等资产,并以新颖的方式自由使用它们。

总而言之,Plume Network 充当**“现实世界资产的链上家园”,提供一个全栈生态系统,将链下资产转变为具有真正加密原生效用的全球可访问金融工具。用户可以质押稳定币以从顶级基金经理(如 Apollo、BlackRock、Blackstone 等)处赚取收益,将 RWA 支持的代币作为抵押品进行循环和杠杆操作,并像交易 ERC-20 代币一样轻松地交易 RWA**。通过这样做,Plume 作为一个致力于使另类资产更具流动性和可编程性的平台脱颖而出,在不牺牲透明度或用户体验的情况下,为 Web3 带来了新的资本和投资机会。

技术与架构

Plume Network 是一个采用模块化 Layer-2 架构的 EVM 兼容区块链。在底层,Plume 的运作方式类似于以太坊 rollup(可与 Arbitrum 的技术相媲美),利用以太坊实现数据可用性和安全性。Plume 上的每笔交易最终都会批量发布到以太坊,这意味着用户需要支付少量额外费用来覆盖在以太坊上发布 calldata 的成本。这种设计利用了以太坊强大的安全性,同时允许 Plume 拥有自己的高吞吐量执行环境。Plume 运行一个排序器 (sequencer),该排序器聚合交易并定期将其提交到以太坊,从而为 RWA 用例提供更快的执行速度和更低的费用,但其信任和最终性则锚定于以太坊。

由于 Plume 与 EVM 兼容,开发者可以在 Plume 上部署 Solidity 智能合约,就像在以太坊上一样,几乎无需任何更改。该链支持标准的以太坊 RPC 方法和 Solidity 操作,只有微小的差异(例如,由于 Layer-2 设计,Plume 的区块号和时间戳语义反映了 Arbitrum 的惯例)。实际上,这意味着 Plume 可以轻松集成现有的 DeFi 协议和开发者工具。Plume 的文档指出,以太坊(“父”链)和 Plume(L2)之间支持跨链消息传递,从而使资产和数据能够根据需要在链之间移动。

值得注意的是,Plume 将自己描述为一个为 RWA 金融优化的“模块化区块链”。这种模块化方法在其架构中显而易见:它拥有用于桥接资产的专用组件(称为 Arc,用于将任何东西上链)、用于跨多个区块链的全链收益路由 (SkyLink),以及用于链上数据馈送的组件(Nexus,一个“链上数据高速公路”)。这表明 Plume 正在构建一个互联系统,其中 Plume 上的现实世界资产代币可以与其他链上的流动性互动,并且链下数据(如资产估值、利率等)能够可靠地馈送到链上。Plume 的基础设施还包括一个名为 Plume Passport(“RWAfi 钱包”)的定制钱包,该钱包可能处理 RWA 合规所需的身份/AML 检查,以及一个用于在生态系统中进行交易的原生稳定币 (pUSD)

重要的是,Plume 的当前版本通常被称为 Layer-2 或 rollup 链——它是建立在以太坊之上以确保安全。然而,团队已经暗示了进一步发展该技术的宏伟计划。Plume 的首席技术官指出,他们最初是一个模块化的 L2 rollup,但现在正向“底层堆栈”推进,目标是建立一个完全主权的 Layer-1 架构,从头开始优化一条新链,使其具有高性能、可与“瑞士银行相媲美”的隐私功能,以及一种新颖的加密经济安全模型,以保障下一万亿美元的链上资产安全。虽然具体细节不多,但这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Plume 可能会过渡到一个更独立的链,或整合 FHE(全同态加密)或 zk-proofs(提及 zkTLS 和隐私)等高级功能,以满足机构要求。不过,目前 Plume 的主网利用以太坊的安全性和 EVM 环境来快速引入资产和用户,为 RWA 提供熟悉但增强的 DeFi 体验。

代币经济学与激励机制

PLUME (PLUME)PlumeNetwork的原生实用代币。PLUME)** 是 Plume Network 的原生实用代币。PLUME 代币用于驱动 Plume 上的交易、治理和网络安全**。作为 gas 代币,PLUME是在Plume链上支付交易费用所必需的(类似于ETH是以太坊上的gas)。这意味着所有操作——交易、质押、部署合约——都需要消耗PLUME 是在 Plume 链上支付交易费用所必需的(类似于 ETH 是以太坊上的 gas)。这意味着所有操作——交易、质押、部署合约——都需要消耗 PLUME 作为费用。除了 gas 之外,$PLUME 还具有多种实用和激励作用:

  • 治理: $PLUME 持有者可以参与治理决策,推测是就协议参数、升级或资产引入决策进行投票。
  • 质押/安全: 该代币可以被质押,这可能支持网络的验证者或排序器操作。质押者帮助保护链的安全,并作为回报获得 $PLUME 的质押奖励。(即使作为 rollup,Plume 也可能为其排序器或最终的区块生产去中心化使用权益证明机制)。
  • 真实收益与 DeFi 效用: Plume 的文档提到,用户可以在 dApp 中使用 PLUME来“解锁真实收益”。这表明持有或质押PLUME 来“解锁真实收益”。这表明持有或质押 PLUME 可能会在某些 RWA 收益农场中获得更高的收益,或获得生态系统中的独家机会。
  • 生态系统激励: $PLUME 也用于奖励社区参与——例如,用户可能通过社区任务、推荐计划、测试网参与(如“Take Flight”开发者计划或测试网“Goons”NFT)来赚取代币。这种激励设计旨在通过向积极使用和发展平台的人分发代币来引导网络效应。

代币供应与分配: Plume 的总供应量固定为 100 亿枚 $PLUME 代币。在代币生成事件(主网上线)时,初始流通供应量为总量的 20%(即 20 亿枚代币)。分配严重偏向于社区和生态系统发展:

  • 59% 分配给_社区、生态系统和基金会_——这大部分份额保留用于资助、流动性激励、社区奖励和一个基金会池,以支持生态系统的长期增长。这确保了大部分代币可用于引导使用(并可能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去中心化的承诺)。
  • 21% 分配给_早期支持者_——这些代币分配给资助 Plume 发展的战略投资者和合作伙伴。(正如我们将看到的,Plume 从著名的加密基金筹集了资金;这部分分配可能会根据投资者协议随时间解锁。)
  • 20% 分配给_核心贡献者(团队)_——分配给推动 Plume 的创始团队和核心开发者。这部分激励团队,并使他们与网络的成功保持一致,通常会在多年内解锁。

除了 $PLUME,Plume 的生态系统还包括一个名为 Plume USD (pUSD)稳定币pUSD 被设计为 Plume 的 RWAfi 生态系统稳定币。它在 Plume 的 DeFi 应用中充当记账单位和主要的交易/抵押货币。独特的是,pUSD 由 USDC 1:1 完全支持——实际上是 Plume 网络的封装版 USDC。这种设计选择(封装 USDC)是为了减少传统机构的摩擦:如果一个组织已经习惯于持有和铸造 USDC,他们可以在相同的框架下无缝地在 Plume 上铸造和使用 pUSD。pUSD 在以太坊和 Plume 上都可以原生铸造和赎回,这意味着用户或机构可以在以太坊上存入 USDC 并在 Plume 上收到 pUSD,反之亦然。通过将 pUSD 与 USDC 1:1 挂钩(并最终与美元储备挂钩),Plume 确保其稳定币保持完全抵押和流动性,这对于 RWA 交易至关重要(其中交易媒介的可预测性和稳定性是必需的)。实际上,pUSD 为 Plume 上所有的 RWA 应用提供了一个共同的稳定流动性层——无论是购买代币化债券、投资 RWA 收益金库,还是在 DEX 上交易资产,pUSD 都是支撑价值交换的稳定币。

总体而言,Plume 的代币经济学旨在平衡网络效用与增长激励。$PLUME 确保网络能够自我维持(通过费用和质押安全)并由社区治理,而对生态系统基金和空投的大量分配有助于推动早期采用。同时,pUSD 将金融生态系统锚定在一个值得信赖的稳定资产上,使传统资本更容易进入 Plume,并让 DeFi 用户更容易衡量现实世界投资的回报。

创始团队与支持者

Plume Network 由三位具有加密和金融背景的企业家于 2022 年创立:Chris Yin (CEO)Eugene Shen (CTO)Teddy Pornprinya (CBO)。Chris Yin 被描述为团队富有远见的产品领导者,推动平台的战略和在 RWA 领域的思想领导力。Eugene Shen 作为 CTO 领导技术开发(鉴于他提到“定制 geth”并从头开始构建,他之前曾从事模块化区块链架构的工作)。Teddy Pornprinya 作为首席商务官,负责合作伙伴关系、业务发展和市场营销——他在早期将数十个项目引入 Plume 生态系统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创始人们共同发现了市场上对 RWA 优化链的空白,并辞去之前的职务来构建 Plume,在构思大约一年后正式启动了该项目。

Plume 吸引了来自加密原生风投和传统金融巨头的大力支持,这表明了对其愿景的强烈信心:

  • 2023 年 5 月,Plume 在由 Haun Ventures(前 a16z 合伙人 Katie Haun 的基金)领投的种子轮中筹集了 1000 万美元。种子轮的其他参与者包括 Galaxy Digital、Superscrypt(淡马锡的加密部门)、A Capital、SV Angel、Portal Ventures 和 Reciprocal Ventures。这个多元化的投资者基础为 Plume 提供了一个强大的开端,结合了加密专业知识和机构联系。

  • 到 2024 年底,Plume 获得了 2000 万美元的 A 轮融资,以加速其发展。此轮融资得到了顶级投资者的支持,如 Brevan Howard Digital、Haun Ventures(再次投资)、Galaxy 和 Faction VCBrevan Howard 的加入尤其引人注目,它是全球最大的对冲基金之一,拥有专门的加密部门,这凸显了华尔街对区块链上 RWA 日益增长的兴趣。

  • 2025 年 4 月,全球最大的另类资产管理公司之一 Apollo Global Management 对 Plume 进行了战略投资。Apollo 的投资额为七位数(美元),旨在帮助 Plume 扩展其基础设施并将更多传统金融产品上链。Apollo 的参与是对 Plume 方法的有力验证:Apollo 数字资产主管 Christine Moy 表示,他们的投资**“凸显了 Apollo 对拓宽机构级产品准入技术的高度关注……Plume 代表了一种专注于数字资产效用、投资者参与和下一代金融解决方案的新型基础设施”**。换句话说,Apollo 将 Plume 视为通过区块链使私募市场更具流动性和可访问性的关键基础设施。

  • 另一个战略支持者是 YZi Labs,前身为 Binance Labs。2025 年初,YZi(Binance 的风险投资部门更名后)宣布对 Plume Network 进行战略投资。YZi Labs 强调 Plume 是一个_“专为扩展现实世界资产而设计的前沿 Layer-2 区块链”_,他们的支持表明了对 Plume 能够大规模连接 TradFi 和 DeFi 的信心。(值得注意的是,Binance Labs 更名为 YZi Labs 表明了他们对像 Plume 这样的核心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连续性。)

  • Plume 的支持者还包括通过合作伙伴关系(详见下文)的传统金融科技和加密机构——例如,Mercado Bitcoin(拉丁美洲最大的数字资产平台)和 Anchorage Digital(一家受监管的加密托管机构)都是生态系统合作伙伴,实际上将他们的成功与 Plume 挂钩。此外,全球最大的数字资产管理公司 Grayscale Investments 也注意到了这一点:2025 年 4 月,Grayscale 正式将 $PLUME 加入其未来投资产品“考虑中”的资产清单。被 Grayscale 关注意味着 Plume 有可能被纳入机构加密信托或 ETF,这对于一个相对较新的项目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合法性认可。

总而言之,Plume 的资金和支持来自顶级投资者的精英阵容:顶级的加密风投(Haun、Galaxy、通过 GFI 对 Goldfinch 的支持而来的 a16z 等)、对冲基金和传统金融参与者(Brevan Howard、Apollo),以及企业风险投资部门(Binance/YZi)。这种支持者组合不仅带来了资本,还带来了战略指导、监管专业知识以及与现实世界资产发起方的联系。它还为 Plume 提供了充足的资金(种子轮和 A 轮融资至少 3000 万美元以上),用于构建其专业化的区块链并引入资产。强大的支持证明了Plume 在快速增长的 RWA 领域中被定位为领先平台的信心。

生态系统合作伙伴与集成

Plume 一直非常积极地在加密和传统金融领域建立生态系统合作伙伴关系,甚至在主网上线之前(以及上线后立即)就组建了一个广泛的集成网络。这些合作伙伴提供了使 Plume 的 RWA 生态系统得以运作的_资产、基础设施和分销渠道_:

  • Nest Protocol (Nest Credit): 一个在 Plume 上运行的 RWA 收益平台,允许用户将稳定币存入金库,并接收由现实世界资产支持的计息代币。Nest 本质上是 RWA 收益的 DeFi 前端,提供代币化的美国国库券、私人信贷、矿产权等产品,但将复杂性抽象化,使其“感觉像加密货币”。用户将 USDC(或 pUSD)兑换为 Nest 发行的代币,这些代币由受监管、经审计的托管人持有的资产完全支持。Nest 与 Plume 密切合作——Anemoy(合作伙伴)的 Anil Sood 的一段证言强调:“与 Plume 合作加速了我们向每位投资者提供机构级 RWA 的使命……这次合作是 RWA 创新未来的蓝图。”。实际上,Nest 是 Plume 的原生收益市场(有时称为“Nest Yield”或 RWA 质押平台),许多 Plume 的大型合作伙伴关系都汇入 Nest 金库。

  • Mercado Bitcoin (MB): 拉丁美洲最大的数字资产交易所(总部位于巴西)已与 Plume 合作,将约 4000 万美元的巴西现实世界资产代币化。这项于 2025 年 2 月宣布的计划涉及 MB 使用 Plume 的区块链发行代表巴西资产支持证券、消费信贷组合、公司债务和应收账款的代币。其目标是将全球投资者与巴西经济中的计息机会联系起来——实际上是通过 Plume 向全球链上投资者开放巴西信贷市场。这些巴西 RWA 代币将_从 Plume 主网上线的第一天起_在 Nest 平台上提供,提供由巴西小企业贷款和信贷应收款支持的稳定链上回报。这一合作伙伴关系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因为它为 Plume 提供了地理覆盖范围(拉丁美洲)和新兴市场资产的渠道,展示了 Plume 如何充当连接区域资产发起方与全球流动性的枢纽。

  • Superstate: Superstate 是由 Robert Leshner(Compound 前创始人) 创立的金融科技初创公司,专注于将受监管的美国国债基金产品上链。2024 年,Superstate 推出了一个代币化的美国国债基金(被批准为 1940 年法案共同基金),目标是加密用户。Plume 被 Superstate 选为其多链扩张的动力。实际上,这意味着 Superstate 的代币化国库券基金(提供来自美国政府债券的稳定收益)将在 Plume 上提供,并可集成到 Plume 的 DeFi 生态系统中。Leshner 本人表示:“通过扩展到 Plume——这个独特的 RWAfi 链——我们可以展示专门构建的基础设施如何为代币化资产带来伟大的新用例。我们很高兴能在 Plume 上进行建设。”。这表明 Superstate 将在 Plume 上部署其基金代币(例如,可能是国债基金的链上份额),允许 Plume 用户在 DeFi 中持有或使用它们(或许作为借贷抵押品,或在 Nest 金库中进行自动收益)。这是对 Plume 链被视为_受监管资产代币(如国债)的首选家园_的有力验证。

  • Ondo Finance: Ondo 是一个著名的 DeFi 项目,通过提供代币化债券和收益产品转型进入 RWA 领域(值得注意的是,Ondo 的 OUSG 代币代表短期美国国债基金的份额,而 USDY 代表计息美元存款产品)。Ondo 被列为 Plume 的生态系统合作伙伴之一,这意味着 Ondo 的计息代币(如 OUSG、USDY)可以在 Plume 上使用。事实上,Ondo 的产品与 Plume 的目标非常一致:Ondo 设立了法律实体(SPV)以确保合规,其 OUSG 代币由贝莱德(BlackRock)的代币化货币市场基金(BUIDL)支持,提供约 4.5% 的国债年化收益率。通过整合 Ondo,Plume 获得了像美国国债这样的蓝筹 RWA 资产上链。事实上,截至 2024 年底,Ondo 的 RWA 产品市值约为 6 亿多美元,因此将它们桥接到 Plume 会增加显著的 TVL。这种协同作用可能允许 Plume 用户兑换成 Ondo 的代币或将它们包含在 Nest 金库中以实现复合策略。

  • Centrifuge: Centrifuge 是 RWA 代币化的先驱(运营自己的 Polkadot 平行链用于 RWA 池)。Plume 的网站将 Centrifuge 列为合作伙伴,表明存在合作或集成。这可能意味着可以从 Plume 访问 Centrifuge 的资产池(贸易融资、房地产过桥贷款等),或者 Centrifuge 将使用 Plume 的基础设施进行分销。例如,Plume 的 SkyLink 全链收益可能会将流动性从 Plume 路由到 Polkadot 上的 Centrifuge 池,或者 Centrifuge 可以将某些资产直接代币化到 Plume 上以实现更深的 DeFi 可组合性。鉴于 Centrifuge 在私人信贷 RWA 类别中以其池中约 4.09 亿美元的 TVL 领先,其参与 Plume 的生态系统意义重大。这表明行业正朝着 RWA 平台之间的互操作性发展,Plume 充当跨链 RWA 流动性的统一层。

  • Credbull: Credbull 是一个私人信贷基金平台,与 Plume 合作推出了一个大型代币化信贷基金。据 CoinDesk 报道,Credbull 正在 Plume 上推出一个高达 5 亿美元的私人信贷基金,为链上投资者提供固定的高收益。这可能涉及将私人信贷(对中型公司的贷款或其他信贷资产)打包成一个工具,链上稳定币持有者可以投资以获得固定回报。其意义有两方面:(1)它为 Plume 的网络增加了巨大的收益资产渠道(约 5 亿美元),(2)它体现了 Plume 如何吸引真正的资产管理公司在其链上发起产品。加上其他渠道资产,Plume 表示计划到 2024 年底代币化约 12.5 亿美元的 RWA,包括 Credbull 的基金,外加 3 亿美元的可再生能源资产(通过 Plural Energy 的太阳能农场)、约 1.2 亿美元的医疗保健应收款(由 Medicaid 支持的发票),甚至还有石油和天然气矿产权。这个庞大的渠道表明,在启动时,Plume 并非空无一物——它带有准备就绪的有形资产。

  • Goldfinch: Goldfinch 是一个去中心化信贷协议,向全球金融科技贷款机构提供抵押不足的贷款。2023 年,Goldfinch 转型为 “Goldfinch Prime”,通过提供对顶级私人信贷基金的链上访问,瞄准合格和机构投资者。Plume 和 Goldfinch 宣布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将 Goldfinch Prime 的产品引入 Plume 的 Nest 平台,有效地将 Goldfinch 的机构信贷交易与 Plume 的用户群结合起来。通过这一合作,Plume 上的机构投资者可以通过 Goldfinch 的集成,将稳定币质押到由 Apollo、Golub Capital、Aries、Stellus 和其他领先私人信贷管理公司管理的基金中。这一雄心是巨大的:这些管理公司总共代表超过 1 万亿美元的资产,该合作旨在最终将其中一部分资产上链。实际上,Plume 上的用户可以投资于一个多元化的池子,该池子从这些信贷基金进行的数百笔现实世界贷款中赚取收益,所有这些都通过 Goldfinch Prime 进行代币化。这不仅增强了 Plume 的资产多样性,也凸显了 Plume 与顶级 RWA 平台合作的信誉。

  • 基础设施合作伙伴(托管与连接): Plume 还整合了关键的基础设施参与者。Anchorage Digital,一家受监管的加密托管银行,是其合作伙伴——Anchorage 的参与可能意味着机构用户可以在银行级别的托管解决方案中安全地托管其代币化资产或 $PLUME(这对大额资金来说是必须的)。Paxos 是另一个列出的合作伙伴,这可能与稳定币基础设施有关(Paxos 发行 USDP 稳定币,并提供托管和经纪服务——可能 Paxos 正在为 pUSD 保管储备金或促进资产代币化渠道)。LayerZero 也被提及,表明 Plume 使用 LayerZero 的互操作性协议进行跨链消息传递。这将允许 Plume 上的资产以信任最小化的方式移动到其他链(反之亦然),补充了 Plume 的 rollup 桥。

  • 其他 DeFi 集成: Plume 的生态系统页面引用了 180 多个协议,包括 RWA 专家和主流 DeFi 项目。例如,像 Nucleus Yield(一个代币化收益平台)以及可能的链上 KYC 提供商或身份解决方案都在其中。到主网上线时,Plume 在其测试网环境中已经集成了超过 200 个协议——这意味着许多现有的 dApp(DEX、货币市场等)已经部署或准备在 Plume 上部署。这确保了一旦现实世界资产被代币化,它们就具有即时效用:例如,一个代币化的太阳能农场收入流可以在订单簿交易所上交易,或用作贷款的抵押品,或包含在一个指数中——因为 DeFi 的“货币乐高”组件(DEX、借贷平台、资产管理协议)从一开始就在链上可用。

总而言之,Plume 的生态系统战略一直积极而全面:确保_资产_的锚定合作伙伴关系(例如,来自 Apollo、通过 Superstate/Ondo 的 BlackRock 基金、通过 Goldfinch 和 Credbull 的私人信贷、通过 Mercado Bitcoin 的新兴市场资产),确保_基础设施和合规性_到位(Anchorage 托管、Paxos、身份/AML 工具),并移植_DeFi 原语_以促进二级市场和杠杆的繁荣。结果是,Plume 进入 2025 年时可能成为 Web3 中连接最紧密的 RWA 网络——一个各种 RWA 协议和现实世界机构接入的枢纽。这种“网络之网”效应可能会推动显著的总锁仓价值和用户活动,正如早期指标所示(Plume 的测试网在短时间内见证了 1800 多万个独立钱包和 2.8 亿多笔交易,这主要归功于激励活动和广泛的项目测试)。

路线图与发展里程碑

Plume 的发展速度很快,采用分阶段的方法在链上扩展现实世界资产:

  • 测试网与社区增长 (2023 年): Plume 于 2023 年中后期启动了其激励性测试网(代号“Miles”)。测试网活动在吸引用户方面非常成功——创建了超过 1800 万个测试网钱包地址,执行了 2.8 亿多笔交易。这很可能是由测试网“任务”和空投活动(Plume 空投的第一季由早期用户领取)推动的。测试网还引入了_超过 200 个协议_,并见证了 100 万个 NFT(“Goons”)的铸造,表明了一个充满活力的试用生态系统。这个大规模的测试网是一个里程碑,证明了 Plume 的技术可扩展性,并产生了热议(以及一个庞大的社区:Plume 现在拥有约 100 万 Twitter 关注者和数十万 Discord/Telegram 成员)。

  • 主网上线 (2025 年第一季度): Plume 的目标是在 2024 年底或 2025 年初上线主网。事实上,到 2025 年 2 月,像 Mercado Bitcoin 这样的合作伙伴宣布他们的代币化资产将_“从 Plume 主网上线的第一天”_起上线。这意味着 Plume 主网在 2025 年 2 月左右上线或计划上线。主网上线是一个关键的里程碑,将测试网的经验教训带入生产环境,同时还有首批准备代币化的现实资产(价值约 10 亿多美元)。此次上线可能包括 Plume 核心产品的发布:Plume 链(主网)、用于资产引入的 ArcpUSD 稳定币Plume Passport 钱包,以及由合作伙伴部署的初始 DeFi dApp(DEX、货币市场)

  • 分阶段资产引入: Plume 表示将采用**“分阶段引入”资产的策略,以确保一个安全、流动的环境**。在早期阶段,更简单或风险较低的资产(如完全支持的稳定币、代币化债券)会首先引入,同时伴随着受控的参与(可能是白名单机构),以建立信任和流动性。随着生态系统的自我证明,每个阶段将解锁更多的用例和资产类别。例如,第一阶段可能专注于链上国债和私人信贷基金代币(相对稳定、产生收益的资产)。后续阶段可能会引入更具异国情调或更高收益的资产,如可再生能源收入流、房地产股权代币,甚至奇异资产(文档中幽默地提到_“GPU、铀、矿产权、榴莲农场”_作为最终可能上链的资产)。因此,Plume 的路线图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扩展资产菜单,同时发展所需的市场深度和链上风险管理。

  • 扩展与去中心化: 主网上线后,一个关键的发展目标是去中心化 Plume 链的运营。目前,Plume 采用排序器模型(可能由团队或少数节点运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计划引入一个强大的验证者/排序器集合,其中 $PLUME 质押者帮助保护网络,甚至可能过渡到完全独立的共识机制。创始人关于构建一个具有新加密经济模型的优化 L1 的说明暗示,Plume 可能会实施一种新颖的权益证明或混合安全模型来保护链上的高价值 RWA。这一类别的里程碑将包括开源更多的堆栈、为节点运营商运行激励性测试网,以及实施欺诈证明或 zk-proofs(如果超越乐观 rollup 的话)。

  • 功能升级: Plume 的路线图还包括增加机构要求的先进功能。这可能涉及:

    • 隐私增强: 例如,集成零知识证明用于机密交易或身份,以便 RWA 的敏感财务细节(如借款人信息或现金流数据)可以在公共账本上保持私密。提及 FHE 和 zkTLS 表明正在研究实现私密但可验证的资产处理。
    • 合规与身份: Plume 已经有 AML 筛选和合规模块,但未来的工作将完善链上身份(可能在 Plume Passport 中集成 DID),以便 RWA 代币可以在需要时强制执行转让限制或仅由合格投资者持有。
    • 互操作性: 进一步与跨链协议(在 LayerZero 基础上扩展)和桥梁集成,以便 Plume 的 RWA 流动性可以无缝流入以太坊主网、Layer-2 甚至其他应用链等主要生态系统。SkyLink 全链收益产品很可能是其中的一部分,使其他链上的用户能够利用 Plume 的 RWA 池的收益。
  • 增长目标: Plume 的领导层已公开表示目标,如**“到 2024 年第四季度代币化 30 亿多美元的资产”,并最终实现更多**。虽然 12.5 亿美元是上线时的短期渠道,但_通往 30 亿美元_的代币化 RWA 之旅是一个明确的里程碑。从长远来看,考虑到可能被代币化的数万亿机构资产,Plume 将通过其为链上带来的现实世界价值来衡量成功。另一个指标是 TVL 和用户采用:到 2025 年 4 月,RWA 代币化市场的总 TVL 超过 200 亿美元,Plume 渴望占据其中的重要份额。如果其合作伙伴关系成熟(例如,即使 Goldfinch 1 万亿美元渠道的 5% 上链),Plume 的 TVL 也可能呈指数级增长。

  • 近期亮点: 到 2025 年春季,Plume 有几个值得注意的里程碑:

    • Apollo 的投资(2025 年 4 月)——这不仅带来了资金,还带来了与 Apollo 投资组合合作的机会(Apollo 管理着 6000 多亿美元的资产,包括信贷、房地产和私募股权,这些最终都可能被代币化)。
    • Grayscale 的考虑(2025 年 4 月)——被列入 Grayscale 的观察名单是一个认可的里程碑,可能为机构推出 Plume 投资产品铺平道路。
    • RWA 市场领导地位: Plume 的团队经常发布_“Plumeberg”新闻通讯_,关注 RWA 市场趋势。在其中一期中,他们庆祝 RWA 协议的 TVL 超过 100 亿美元,并指出Plume 在这一叙事中的关键作用。他们将 Plume 定位为该领域增长的核心基础设施,这表明成为 RWA 对话中的参考平台是一个里程碑。

本质上,Plume 的路线图是关于向上和向外扩展:在资产方面向上扩展(从数亿到数十亿代币化),在功能方面向外扩展(隐私、合规、去中心化)和集成(连接到全球更多的资产和用户)。每一次成功的资产引入(无论是巴西的信贷交易还是 Apollo 的基金份额)都是证明该模型的发展里程碑。如果 Plume 能够保持势头,未来的里程碑可能包括主要金融机构直接在 Plume 上推出产品(例如,银行在 Plume 上发行债券),或政府实体使用 Plume 进行公共资产拍卖——所有这些都是 Plume 作为全球现实世界金融链上市场的长期愿景的一部分。

指标与市场表现

虽然尚处于早期阶段,但 Plume Network 的市场表现可以通过测试网指标、合作伙伴渠道以及链上 RWA 的整体增长来衡量:

  • 测试网采用情况: Plume 的激励性测试网(2023 年)获得了_非凡的参与度_。记录了 1800 多万个独立地址2.8 亿笔交易——这些数字可与许多主网相媲美甚至超过。这是由 Plume 的空投激励和 RWA 的吸引力所驱动的热情社区推动的。这表明了平台强大的零售兴趣(尽管许多人可能是为了奖励的投机者,但这仍然播下了一个庞大的用户基础)。此外,超过 200 个 DeFi 协议在测试网上部署了合约,表明了广泛的开发者兴趣。这有效地在上线前就为 Plume 准备了一个庞大的用户和开发者社区。

  • 社区规模: Plume 迅速建立了数百万的社交媒体关注者(例如,X/Twitter 上有 100 万关注者,Discord 中有 45 万等)。他们将社区成员称为“Goons”——作为测试网成就的一部分,铸造了超过 100 万个“Goon”NFT。这种游戏化的增长反映了近期 Web3 中最快的社区建设之一,表明现实世界资产的叙事与加密领域的广泛受众产生了共鸣。

  • 生态系统与 TVL 储备: 在主网上线时,Plume 预计第一天就有超过 10 亿美元的现实世界资产被代币化或可用。联合创始人 Chris Yin 在一份声明中强调了对高收益、私人持有资产的_专有访问权_,这些资产将_“独家”_登陆 Plume。事实上,已排定的具体资产包括:

    • 来自 Credbull 私人信贷基金的 5 亿美元
    • 3 亿美元的太阳能农场(Plural Energy),
    • 1.2 亿美元的医疗保健(Medicaid 应收款),
    • 加上矿产权和其他奇异资产。这些总计约 10 亿美元,Yin 表示目标是到 2024 年底实现 30 亿美元的代币化。如果实现,这些数字将使 Plume 成为 RWA TVL 的顶级链之一。相比之下,整个 RWA 领域的链上 TVL 在 2025 年 4 月约为 200 亿美元,因此一个平台上的 30 亿美元将是一个非常显著的份额。
  • 当前 TVL / 使用情况: 由于主网上线不久,Plume 上的具体 TVL 数据尚未像 DeFiLlama 上那样公开报告。然而,我们知道几个集成项目带来了自己的 TVL:

    • Ondo 的产品(OUSG 等)在 2024 年初的市值约为 6.23 亿美元——其中一部分现在可能驻留或镜像在 Plume 上。
    • 通过 Mercado Bitcoin(巴西)代币化的资产增加了 4000 万美元的渠道。
    • Goldfinch Prime 的池子可能吸引大量存款(Goldfinch 的传统池子发放了约 1 亿多美元的贷款;Prime 在机构的参与下可能规模更大)。
    • 如果 Nest 金库聚合多种收益,随着稳定币持有者寻求 5-10% 的 RWA 收益,这可能迅速在 Plume 上积累九位数的 TVL。 作为一个定性指标,对 RWA 收益的需求即使在熊市中也很高——例如,像 Ondo 这样的代币化国债基金在几个月内就吸引了数亿美元。Plume 集中了许多此类产品,随着 DeFi 用户转向更“真实”的收益,其 TVL 可能会迅速上升。
  • 交易与活动: 我们可以预期 Plume 上的链上交易数量会相对低于游戏链,因为 RWA 交易价值更高但频率较低(例如,移动数百万美元的债券代币与许多微交易相比)。话虽如此,如果二级交易活跃起来(在 Plume 上的订单簿交易所或 AMM 上),我们可能会看到稳定的活动。2.8 亿笔测试交易的存在表明,如果需要,Plume 可以处理高吞吐量。凭借 Plume 的低费用(设计得比以太坊便宜)和可组合性,它鼓励更复杂的策略(如循环抵押品、智能合约的自动收益策略),这可能会推动互动。

  • 现实世界影响: 另一个“指标”是传统参与。Plume 与 Apollo 等公司的合作意味着与 Plume 相关的机构管理资产 (AuM) 达数百亿美元(仅计算 Apollo 涉及的基金、BlackRock 的 BUIDL 基金等)。虽然并非所有这些价值都在链上,但即使每个机构的一小部分分配也可能迅速增加 Plume 的链上资产。例如,BlackRock 的 BUIDL 基金(代币化货币市场)在一年内达到了 10 亿美元的资产管理规模。富兰克林邓普顿的链上政府货币基金达到了 3.68 亿美元。如果类似的基金在 Plume 上推出或现有基金连接,这些数字反映了潜在的规模。

  • 安全/合规指标: 值得注意的是,Plume 宣称自己是_完全链上 24/7、无需许可但合规_。衡量成功的一个标准将是初始批次的 RWA 代币零安全事件或违约。诸如向用户支付的收益(例如,通过 Plume 智能合约从真实资产中支付的 X 金额利息)等指标将建立信誉。Plume 的设计包括实时审计和资产抵押品的链上验证(一些合作伙伴提供每日透明度报告,如 Ondo 对 USDY 所做的那样)。随着时间的推移,持续、经过验证的收益支付以及可能的链上信用评级可能成为值得关注的关键指标。

总而言之,早期指标显示Plume 具有强烈的兴趣和强大的渠道。测试网数据展示了加密社区的吸引力,而合作伙伴关系则勾勒出通往显著链上 TVL 和使用量的路径。随着 Plume 过渡到稳定状态,我们将跟踪诸如上线资产类型数量、分配收益多少以及活跃用户(尤其是机构用户)数量等指标。鉴于整个 RWA 类别正在快速增长(截至 2025 年 5 月,TVL 超过 224 亿美元,月增长率为 9.3%),Plume 的指标应在此不断扩大的市场背景下看待。如果 Plume 继续执行,它很有可能成为一个领先的 RWA 中心,占据数十亿美元的市场份额


Web3 中的现实世界资产 (RWA):概述与重要性

现实世界资产 (RWA) 指的是来自传统经济的有形或金融资产,这些资产在区块链上被代币化——换句话说,是代表对真实资产或现金流的所有权或权利的数字代币。这些资产可以包括房地产、公司债券、贸易发票、大宗商品(黄金、石油)、股票,甚至像碳信用额度和知识产权这样的无形资产。RWA 代币化可以说是加密领域中最具影响力的趋势之一,因为它充当了传统金融 (TradFi) 与去中心化金融 (DeFi) 之间的桥梁。通过将现实世界资产上链,区块链技术可以为历史上不透明和缺乏流动性的市场注入透明度、效率和更广泛的准入。

近年来,RWA 在 Web3 中的重要性显著增长:

  • 它们为加密生态系统解锁了新的抵押品和收益来源。DeFi 用户不再依赖投机性代币交易或纯粹的加密原生收益农场,而是可以投资于从真实经济活动中获取价值的代币(例如,来自房地产投资组合的收入或贷款利息)。这引入了**“真实收益”**和多样化,使 DeFi 更具可持续性。
  • 对于传统金融而言,代币化有望增加流动性和可访问性。像商业房地产或贷款组合这样的资产,通常买家有限且结算过程繁琐,可以被分割并在全球市场上 24/7 交易。这可以降低融资成本,并使曾经仅限于银行或大型基金的投资民主化。
  • RWA 还利用了区块链的优势:透明度、可编程性和效率。代币化证券的结算可以接近即时和点对点,消除了中间层,并将结算时间从几天缩短到几秒。智能合约可以自动支付利息或执行契约。此外,区块链的不可变审计追踪增强了透明度——投资者可以确切地看到资产的表现(尤其是在与预言机数据结合时),并相信代币供应与真实资产相匹配(通过链上储备证明等)。
  • 重要的是,RWA 代币化被视为推动下一波机构采用区块链的关键驱动力。与 2020 年主要投机性的 DeFi 之夏或 NFT 热潮不同,RWA 通过提高熟悉资产的效率,直接吸引了金融行业的核心。Ripple 和 BCG 最近的一份报告预测,到 2033 年,代币化资产市场可能达到 18.9 万亿美元,凸显了其巨大的潜在市场。即使在短期内,增长也很快——截至 2025 年 5 月,RWA 项目的 TVL 为 224.5 亿美元(一个月内增长约 9.3%),预计到 2025 年底将达到约 500 亿美元。一些估计预测到 2030 年将有 1-3 万亿美元被代币化,如果采用加速,上限情景高达 30 万亿美元。

简而言之,RWA 代币化正在通过使传统资产更具流动性、无国界和可编程性来改变资本市场。它代表了加密行业的成熟——从纯粹的自我参照资产转向为实体经济融资。正如一项分析所说,RWA “正迅速成为连接传统金融和区块链世界的桥梁”,将区块链颠覆金融的长期承诺变为现实。这就是为什么 2024-2025 年 RWA 被吹捧为 Web3 的增长叙事,吸引了大型资产管理公司、政府和 Web3 企业家的 серьезное внимание。

RWA 领域的关键协议与项目

Web3 中的 RWA 格局非常广泛,包括各种专注于不同资产类别或细分市场的项目。这里我们重点介绍一些引领 RWA 运动的关键协议和平台,以及它们的重点领域和最新进展:

项目 / 协议重点与资产类型区块链值得注意的指标 / 亮点
Centrifuge私人信贷的去中心化证券化——通过资产池 (Tinlake) 将发票、贸易应收款、房地产过桥贷款、版税等现实世界支付资产代币化。投资者通过为这些资产融资赚取收益。Polkadot 平行链 (Centrifuge Chain) 与以太坊 dApp (Tinlake) 集成池中 TVL ≈ 4.09 亿美元;与 MakerDAO 合作开创了 RWA DeFi(Centrifuge 池支持某些 DAI 贷款)。与 New Silver 和 FortunaFi 等机构合作进行资产发起。正在推出 Centrifuge V3,以实现更轻松的跨链 RWA 流动性。
Maple Finance机构借贷平台——最初是抵押不足的加密贷款(给交易公司),现已转向基于 RWA 的借贷。提供池子,合格的贷款人向借款人提供 USDC(现在通常由现实世界抵押品或收入支持)。推出了用于链上美国国债投资的现金管理池和用于超额抵押 BTC/ETH 贷款的 Maple Direct。以太坊 (V2 & Maple 2.0),之前是 Solana (已弃用)迄今为止总贷款发放额 24.6 亿美元;在无担保贷款出现违约后转向完全抵押贷款。Maple 的新国债池允许非美国投资者通过 USDC 赚取约 5% 的国库券收益。其原生代币 MPL(即将转换为 SYRUP)捕获协议费用;Maple 在私人信贷 RWA TVL 中排名第二,是少数拥有流动性代币的项目之一。
Goldfinch去中心化私人信贷——最初向新兴市场(拉丁美洲、非洲等)的金融科技贷款机构提供抵押不足的贷款,通过从 DeFi 投资者那里汇集稳定币。现已推出 Goldfinch Prime,目标是机构投资者,通过一个多元化池子提供对数十亿美元私人信贷基金(由 Apollo、Ares、Golub 等管理)的链上访问。本质上是将成熟的私人债务基金上链,供合格投资者使用。以太坊自成立以来,已向 30 多个借款人提供了约 1 亿美元的贷款。Goldfinch Prime (2023) 正在提供对顶级私人信贷基金(Apollo、Blackstone、T. Rowe Price 等)的敞口,涉及数千笔基础贷款。由 a16z、Coinbase Ventures 等支持。旨在将 DeFi 资本与经过验证的 TradFi 信贷策略相结合,收益率通常为 8-10%。GFI 代币用于协议治理。
Ondo Finance代币化基金和结构化产品——从 DeFi 服务转型,专注于链上投资基金。发行 OUSG(Ondo 短期政府债券基金代币——实际上是美国国债基金的代币化份额)和 OSTB/OMMF(货币市场基金代币)等代币。还提供 USDY(收益约 5% 的代币化存款,来自国库券和银行存款)。Ondo 还构建了 Flux,一个允许以其基金代币为抵押进行借贷的协议。以太坊(代币也部署在 Polygon、Solana 等链上以提高可访问性)6.2 亿多美元的代币化基金资产管理规模(例如 OUSG、USDY 等)。OUSG 是最大的链上国债产品之一,资产管理规模约 5.8 亿美元,提供约 4.4% 的年化收益率。Ondo 的基金通过经纪交易商根据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 Reg D/S 豁免提供,确保合规。Ondo 使用受监管的 SPV 并与贝莱德的 BUIDL 基金合作的方法,为美国的代币化证券设定了典范。ONDO 代币(治理)的完全稀释估值 (FDV) 约为 28 亿美元,流通量为 15%(表明投资者期望很高)。
MakerDAO (RWA 计划)去中心化稳定币发行方 (DAI),已越来越多地将其抵押品分配给 RWA 投资。Maker 的 RWA 工作涉及接受现实世界抵押品的金库(例如通过 Huntingdon Valley Bank 的贷款,或像 CFG (Centrifuge) 池DROP 代币等代币,以及通过与 BlockTower 和 Monetalis 等合作伙伴的链下结构投资短期债券)。Maker 基本上将 DAI 投资于 RWA 以赚取收益,这有助于巩固 DAI 的稳定性。以太坊截至 2023 年底,Maker 拥有超过 16 亿美元的 RWA 敞口,包括超过 10 亿美元的美国国债和公司债券,以及数亿美元的房地产和银行贷款(Maker 的 Centrifuge 金库、银行贷款和法国兴业银行债券金库)。这现在占 DAI 抵押品的很大一部分,为 Maker 贡献了真实收益(这些资产的收益率约为 4-5%)。Maker 转向 RWA(作为“Endgame”计划的一部分)是对 DeFi 中 RWA 的重要验证。然而,Maker 并不为更广泛的使用而将这些资产代币化;它通过法律实体将它们持有在信托中以支持 DAI。
TruFi & Credix(将两个类似的信贷协议归为一类)TruFi——一个向加密和 TradFi 借款人提供无抵押贷款的协议,其部分业务涉及现实世界贷款(例如向金融科技公司贷款)。Credix——一个基于 Solana 的私人信贷市场,将 USDC 贷款人与拉丁美洲的信贷交易(通常是应收款和中小企业贷款,代币化为债券)联系起来。两者都使承销商能够创建贷款池,供 DeFi 用户提供资金,从而连接到实体经济贷款。以太坊 (TruFi),Solana (Credix)TruFi 自推出以来促成了约 5 亿美元的贷款(加密 + 一些 RWA),尽管面临违约;其重点正在转向信贷基金代币化。Credix 在巴西/哥伦比亚为数千万美元的应收款提供了资金,并于 2023 年与 CircleVISA 合作进行试点,将应收款转换为 USDC 以加快融资。这些是相对 Maple/Goldfinch 而言较小的参与者,但值得注意。Credix 的模型影响了 Goldfinch 的设计。
Securitize & Provenance (Figure)这些是更偏向 CeFi 的 RWA 平台Securitize 为企业提供代币化技术(它为客户代币化了私募股权基金、股票和债券,在完全合规的情况下运营;最近与 Hamilton Lane 合作,将其 8 亿美元基金的一部分代币化)。Provenance Blockchain (Figure),由 Figure Technologies 构建,是一个主要用于贷款证券化和交易的金融科技平台(他们在其私有链上处理了 HELOC 贷款、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等)。私有或许可链(Provenance 是基于 Cosmos 的链;Securitize 在以太坊、Polygon 等链上发行代币)Figure 的 Provenance 已在链上促成了超过 120 亿美元的贷款发放(主要在机构之间),按交易量计算可以说是最大的之一(它是在私人信贷领域被评为顶级的“Figure”)。Securitize 已代币化了多个基金,甚至使散户能够在 Coinbase 上市前购买其代币化股权。它们不是“DeFi”平台,而是 RWA 的关键桥梁——通常与受监管的实体合作,并专注于合规(Securitize 是注册的经纪交易商/过户代理)。它们的存在凸显了 RWA 代币化涵盖了去中心化和企业领域。

(表格来源:Centrifuge TVL、Maple 转型和贷款量、Goldfinch Prime 描述、Ondo 统计数据、Ondo–BlackRock 合作关系、Maker 与市场预测、Maple 排名。)

Centrifuge: 通常被认为是第一个 RWA DeFi 协议(于 2019 年推出),Centrifuge 允许资产发起方(如融资公司)汇集现实世界资产,并发行名为 DROP(高级部分)和 TIN(次级部分)的 ERC-20 代币,代表对资产池的债权。这些代币可用作 MakerDAO 中的抵押品或持有以获取收益。Centrifuge 运营自己的链以提高效率,但连接到以太坊以获取流动性。它目前在链上私人信贷 TVL(约 4.09 亿美元) 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展示了在发票融资等领域的产品市场契合度。最近的发展是 Centrifuge 与 Clearpool 即将推出的 RWA 链 (Ozea) 合作以扩大其覆盖范围,并致力于 Centrifuge V3,该版本将使资产能够在任何 EVM 链上组合(因此 Centrifuge 池可以被以太坊、Avalanche 或 Plume 等链上的协议利用)。

Maple Finance: Maple 展示了抵押不足的 DeFi 借贷的希望与风险。它为委托管理人提供了一个平台,以无担保的方式向做市商和加密公司提供信贷池贷款。在 2022 年发生高调违约事件(例如与 FTX 相关的 Orthogonal Trading 倒闭)打击了 Maple 的流动性后,Maple 选择以更安全的模式重塑自我。现在 Maple 的重点是双重的:(1) RWA“现金管理”——让稳定币贷款人获得国债收益,以及 (2) 超额抵押的加密借贷——要求借款人提供流动性抵押品(BTC/ETH)。国债池(与 Icebreaker Finance 合作)于 2023 年在 Solana 上推出,然后在以太坊上推出,使合格的贷款人能够通过购买短期美国国库券在 USDC 上赚取约 5% 的收益。Maple 还推出了 Maple Direct 池,以加密抵押品向机构贷款,实际上成为更传统担保贷款的促进者。Maple 2.0 架构(于 2023 年第一季度推出)提高了贷款人的透明度和控制力。尽管遭遇挫折,Maple 已累计促成近 25 亿美元的贷款,并且仍然是一个关键参与者,现在跨越加密和 RWA 借贷。它的历程凸显了适当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并验证了转向现实世界抵押品以求稳定的做法。

Goldfinch: Goldfinch 的创新在于允许**“借款人池”,现实世界的贷款业务(如小额信贷机构或金融科技贷款机构)可以从 DeFi 中获取稳定币流动性而无需提供抵押品,而是依赖于“通过共识建立信任”的模型(其中支持者质押次级资本为借款人担保)。它使得在肯尼亚、尼日利亚、墨西哥等地能够发放贷款,通常提供超过 10% 的收益。然而,为了遵守法规并吸引更大的资本,Goldfinch 引入了 KYC 门槛和 Prime。现在,通过 Goldfinch Prime,该协议基本上是在引入知名的私人信贷基金经理,并让非美国的合格用户在链上向他们提供资本。例如,Goldfinch Prime 用户可以投资于一个聚合了由 Ares 或 Apollo 管理的许多高级担保贷款的池子,而不是向单个金融科技贷款机构贷款——本质上是投资于这些基金的一部分(这些基金在链下规模巨大,例如 Blackstone 的私人信贷基金超过 500 亿美元)。这将 Goldfinch 推向了高端市场:它不再是关于前沿市场的金融科技贷款,而是更多地为加密投资者提供进入机构级收益**(风险更低)的途径。Goldfinch 的 GFI 代币和治理仍然存在,但用户基础和池子结构已转向更受监管的立场。这反映了一个更广泛的趋势:RWA 协议越来越多地直接与大型传统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合作以实现规模化。

Ondo Finance: Ondo 的转型是适应需求的一个案例研究。当 DeFi 的高风险高收益在熊市中枯竭时,对安全收益的渴望促使 Ondo 将国库券和货币市场基金代币化。Ondo 设立了一家子公司(Ondo Investments)并注册了产品,以便合格甚至零售投资者(在某些地区)可以购买受监管的基金代币。Ondo 的旗舰产品 OUSG 代币实际上是短期美国国债 ETF 的代币化份额;它迅速增长到超过 5 亿美元的流通量,证实了对链上国债的巨大需求。Ondo 还创建了 USDY,它通过混合国库券和银行存款来近似于链上的高收益储蓄账户,更进一步。凭借约 4.6% 的年化收益率和 500 美元的低门槛,USDY 旨在面向加密领域的大众市场。为了补充这些产品,Ondo 的 Flux 协议允许 OUSG 或 USDY 的持有者以其为抵押借入稳定币(解决了流动性问题,因为这些代币否则可能会被锁定)。Ondo 的成功使其成为按 TVL 计算的前三大 RWA 发行方之一。这是在监管框架内(SPV、经纪交易商)将传统证券上链的典范。它还与现有企业合作(例如,使用贝莱德的基金)而不是竞争,这是 RWA 的一个主题:合作而非颠覆

MakerDAO: 虽然不是一个独立的 RWA 平台,但 Maker 值得一提,因为它实际上已成为加密领域最大的 RWA 投资者之一。Maker 意识到,将 DAI 的抵押品多样化,超越波动的加密资产,既可以稳定 DAI,又可以产生收入(通过现实世界的收益)。从小型实验开始(如向一家美国银行贷款,以及为 Centrifuge 池代币设立金库),Maker 在 2022-2023 年加大了力度,分配了数亿美元的 DAI 来购买短期债券并通过托管账户投资货币市场基金。到 2023 年中,Maker 已向贝莱德管理的债券基金分配了 5 亿美元,并向一家初创公司(Monetalis)分配了类似金额以投资国债——这类似于 Ondo 的方法,但在 Maker 治理下完成。Maker 还引入了像法国兴业银行 3000 万美元的链上债券这样的贷款,以及为 Harbor Trade 的贸易融资池设立的金库等。这些 RWA 投资的收入相当可观——据一些报告称,到 2023 年底,Maker 的 RWA 投资组合年化收益达数千万美元,这使得 DAI 系统的盈余增长(并且 MKR 代币开始使用这些利润进行回购)。这一 RWA 策略是 Maker“Endgame”计划的核心,最终 Maker 可能会分拆出专门的 subDAO 来处理 RWA。关键在于,即使是去中心化的稳定币协议也将 RWA 视为可持续性的关键,而 Maker 的规模(DAI 供应量约 50 亿美元)意味着它可以通过在那里部署流动性来对现实世界市场产生实质性影响。

其他项目: RWA 领域还有许多其他项目,每个项目都在开拓自己的细分市场:

  • 代币化大宗商品: 像 Paxos Gold (PAXG) 和 Tether Gold (XAUT) 这样的项目使黄金可以在链上交易(总市值约 14 亿美元)。这些代币提供了加密货币的便利性和黄金的稳定性,并由金库中的实物黄金完全支持。
  • 代币化股票:Backed FinanceSynthesized(前身为 Mirror 等) 这样的公司发行了模仿苹果 (bAAPL) 或特斯拉等股票的代币。Backed 的代币(例如,bNVDA 代表英伟达)由托管人持有的股票 100% 抵押,并在欧盟监管沙盒豁免下提供,实现了在 DEX 上 24/7 交易股票。代币化股票的总量仍然很小(约 4.6 亿美元),但随着对全天候交易和部分所有权兴趣的增加而增长。
  • 房地产平台: Lofty AI(基于 Algorand)允许以低至每份 50 美元的代币实现租赁物业的部分所有权。RealT(以太坊)为底特律和其他地方的出租房屋股份提供代币(以 USDC 股息支付租金收入)。房地产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全球超过 300 万亿美元),因此即使是一小部分上链也可能使其他类别相形见绌;预测显示,如果采用加速,到 2030-2035 年将有 3-4 万亿美元的代币化房地产。虽然目前链上房地产规模很小,但试点项目正在进行中(例如,香港政府出售了代币化绿色债券迪拜正在运行一个代币化房地产沙盒)。
  • 机构基金: 除了 Ondo,传统资产管理公司也在推出其基金的代币化版本。我们看到了 BlackRock 的 BUIDL(一个代币化货币市场基金,在一年内资产管理规模从 1 亿美元增长到 10 亿美元)。WisdomTree 到 2025 年发行了 13 只代币化 ETF。富兰克林邓普顿的政府货币基金(Polygon 上的 BENJI 代币)资产管理规模接近 3.7 亿美元。这些努力表明,大型资产管理公司将代币化视为一种新的分销渠道。这也意味着对加密原生发行方的竞争,但总体上验证了这个领域。这些代币中的许多最初都针对机构或合格投资者(以遵守证券法),但随着法规的演变,可能会向零售开放。

为什么有多种方法? RWA 领域之所以有如此多样化的参与者,是因为“现实世界资产”这个领域极其广泛。不同的资产类型具有不同的风险、回报和监管特征,因此需要专门的平台:

  • 私人信贷(Maple、Goldfinch、Centrifuge)专注于借贷和债务工具,需要信用评估和主动管理。
  • 代币化证券/基金(Ondo、Backed、Franklin)处理监管合规问题,以一对一的方式在链上代表传统证券。
  • 房地产涉及财产法、所有权和通常的地方性法规——一些平台采用类似 REIT 的结构或 NFT,授予拥有房产的有限责任公司的所有权。
  • 大宗商品如黄金具有更简单的一对一支持模型,但需要对托管和审计的信任。

尽管存在这种碎片化,我们看到了融合与合作的趋势:例如,Centrifuge 与 Clearpool 合作,Goldfinch 与 Plume(并间接与 Apollo)合作,Ondo 的资产被 Maker 等使用。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可能会得到互操作性标准(也许通过像 RWA.xyz 这样的项目,它正在为所有 RWA 代币构建数据聚合器)。

常见的代币化资产类型

理论上,几乎任何具有收入流或市场价值的资产都可以被代币化。实际上,我们今天看到的 RWA 代币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 政府债务(国债与债券): 这已成为链上 RWA 按价值计算的最大类别。代币化的美国国库券和债券非常受欢迎,因为它们风险低,收益率约为 4-5%——在 DeFi 收益率低的环境下对加密持有者非常有吸引力。多个项目提供此服务:Ondo 的 OUSG、Matrixdock 的国债代币 (MTNT)、Backed 的 TBILL 代币等。截至 2025 年 5 月,政府证券以约 67.9 亿美元的 TVL 主导着代币化资产,使其成为 RWA 市场中最大的一块。这不仅包括美国国债,还包括一些欧洲政府债券。其吸引力在于全球 24/7 访问安全资产;例如,亚洲的用户可以在凌晨 3 点购买一个代币,实际上是将资金投入美国国库券。我们也看到中央银行和公共实体在进行实验:例如,新加坡金融管理局 (MAS) 开展了“守护者计划” (Project Guardian),探索代币化债券和外汇;香港的汇丰银行和南方东英推出了代币化货币市场基金。政府债券很可能是迄今为止 RWA 的“杀手级应用”。

  • 私人信贷与公司债务: 这些包括对企业的贷款、发票、供应链金融、消费贷款等,以及公司债券和私人信贷基金。链上私人信贷(通过 Centrifuge、Maple、Goldfinch、Credix 等)是一个快速增长的领域,按项目数量计算占 RWA 市场的 50% 以上(尽管按价值计算不如国债大)。代币化私人信贷通常提供更高的收益率(8-15% APY),因为风险更高,流动性更低。示例: 由贷款组合支持的 Centrifuge 代币 (DROP/TIN);Goldfinch 的金融科技贷款池;Maple 对做市商的池子;摩根大通的私人信贷区块链试点(他们在链上进行日内回购);以及像 Flowcarbon 这样的初创公司(将碳信用支持的贷款代币化)。甚至**政府的贸易应收款(Medicaid 索赔)**也正在被代币化(正如 Plume 所强调的)。此外,公司债券也正在被代币化:例如,欧洲投资银行在以太坊上发行了数字债券;像西门子这样的公司发行了 6000 万欧元的链上债券。截至 2025 年初,链上约有 230 亿美元的代币化“全球债券”——这个数字相对于超过 100 万亿美元的债券市场仍然很小,但其发展轨迹是向上的。

  • 房地产: 代币化房地产可以指债务(例如,代币化抵押贷款、房地产贷款)或股权/所有权(物业的部分所有权)。到目前 目前,更多的活动集中在代币化债务上(因为它很容易适应 DeFi 借贷模型)。例如,房地产过桥贷款的一部分可能会在 Centrifuge 上变成 DROP 代币,并用于生成 DAI。在股权方面,像 Lofty 这样的项目已经将住宅租赁物业代币化(发行代币,使持有者有权获得租金收入和销售收益的一部分)。我们也看到了一些类似 REIT 的代币(RealT 的物业等)。房地产传统上流动性很差,因此代币化的前景巨大——人们可以在 Uniswap 上交易建筑物的零碎部分,或使用房产代币作为贷款的抵押品。话虽如此,法律基础设施很棘手(你通常需要将每个房产放入一个有限责任公司,而代币代表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份)。尽管如此,鉴于到 2030-35 年代币化房地产将达到 3-4 万亿美元的预测,许多人看好这个领域会随着法律框架的完善而起飞。一个显著的例子:RedSwan 将商业房地产(如学生公寓)的一部分代币化,并通过向合格投资者进行代币销售筹集了数百万美元。

  • 大宗商品: 黄金是这里的典型代表。Paxos Gold (PAXG)Tether Gold (XAUT) 的总市值超过 14 亿美元,为投资者提供对实物黄金的链上敞口(每个代币 = 1 金衡盎司存放在金库中)。这些已成为在加密市场中对冲的流行方式。其他被代币化的大宗商品包括白银、铂金(例如,Tether 有 XAGT、XAUT 等),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还有石油(曾有过石油桶或算力期货代币的实验)。以大宗商品为支持的稳定币,如 Ditto 的鸡蛋或大豆代币也曾出现,但由于其稳定的需求,黄金仍然占主导地位。我们还可以包括碳信用额度和其他环境资产:像 MCO2(Moss Carbon Credit)或 Toucan 的基于自然的碳代币在 2021 年引起了一波兴趣,因为企业开始关注链上碳抵消。总的来说,链上大宗商品很简单,因为它们是完全抵押的,但它们需要对托管人和审计师的信任。

  • 股票 (Equities): 代币化股票允许 24/7 交易和股票的部分所有权。像 Backed(来自瑞士)和 DX.Exchange / FTX(早期) 这样的平台发行了模仿流行股票(特斯拉、苹果、谷歌等)的代币。Backed 的代币是完全抵押的(他们通过托管人持有实际股票,并发行代表它们的 ERC-20 代币)。这些代币可以在 DEX 上交易或存放在 DeFi 钱包中,这是新颖的,因为传统的股票交易仅在工作日进行。截至 2025 年,约有 4.6 亿美元的代币化股票在流通——仍然是数万亿美元股票市场的微小一部分,但它正在增长。值得注意的是,在 2023 年,MSCI 推出了跟踪代币化资产的指数,包括代币化股票,这标志着主流的监控。另一个角度是合成股票(通过衍生品模仿股票价格而不持有股票,像 Synthetix 这样的项目所做的那样),但监管的反对(它们可以被视为掉期)使得完全支持的方法现在更受青睐。

  • 稳定币(法币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像 USDC、USDT 这样的法币支持的稳定币本质上是代币化的现实世界资产(每个 USDC 由银行账户或国库券中的 1 美元支持)。事实上,稳定币是迄今为止最大的 RWA——超过 2000 亿美元的稳定币流通(USDT、USDC、BUSD 等),主要由现金、国库券或短期公司债务支持。这通常被认为是加密领域第一个成功的 RWA 用例:代币化的美元成为加密交易和 DeFi 的命脉。然而,在 RWA 的背景下,稳定币通常被分开考虑,因为它们是货币代币,而不是投资产品。尽管如此,稳定币的存在为其他 RWA 代币铺平了道路(事实上,像 Maker 和 Ondo 这样的项目有效地将稳定币资本引导到真实资产中)。

  • 其他: 我们开始看到更多奇异的资产:

    • 艺术品与收藏品: 像 Maecenas 和 Masterworks 这样的平台探索了将高端艺术品代币化(每个代币代表一幅画的一部分)。NFT 已经证明了数字所有权,因此可以想象真实艺术品或奢侈品收藏品也可以类似地进行分割(尽管法律托管和保险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 收入分享代币: 例如,CityDAO 和其他 DAO 实验了赋予收入流权利的代币(如城市收入或业务收入的一部分)。这些模糊了证券和实用代币之间的界限。
    • 知识产权与版税: 有人努力将音乐版税(以便粉丝可以投资艺术家的未来流媒体收入)或专利代币化。Royalty Exchange 等公司已经研究了这一点,允许代币在歌曲播放时支付(使用智能合约分配版税)。
    • 基础设施与实物资产: 公司已经考虑将诸如数据中心容量、挖矿算力、航运货物空间,甚至基础设施项目代币化(一些能源公司考虑将太阳能农场或油井的所有权代币化——Plume 本身也提到了_“铀、GPU、榴莲农场”_的可能性)。这些仍然是实验性的,但显示了可以上链的广泛范围。

总而言之,几乎任何可以在法律和经济上进行圈定的资产都可以被代币化。目前的重点是具有明确现金流或价值储存属性的金融资产(债务、大宗商品、基金),因为它们非常符合投资者的需求和现行法律(例如,一个 SPV 可以持有债券并相对直接地发行代币)。更复杂的资产(如直接的财产所有权或知识产权)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因为法律上的复杂性。但潮流正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因为技术首先通过更简单的资产证明了自己,然后才扩大范围。

同样重要的是要注意,每种资产类型的代币化都必须解决如何在链下执行权利的问题:例如,如果你持有一个房产的代币,你如何确保对该房产的合法所有权?解决方案涉及法律包装(有限责任公司、信托协议),承认代币持有者为受益人。标准化工作(如证券代币的 ERC-1400 标准或 Interwork Alliance 对代币化资产的倡议)正在进行中,以使不同的 RWA 代币更具互操作性和法律上的健全性。

RWA 的近期趋势、创新与挑战

趋势与创新:

  • 机构涌入: 也许最大的趋势是主要金融机构和资产管理公司进入 RWA 区块链领域。在过去两年中,像贝莱德、摩根大通、高盛、富达、富兰克林邓普顿、WisdomTree 和 Apollo 这样的巨头要么投资于 RWA 项目,要么启动了代币化计划。例如,贝莱德的首席执行官 Larry Fink 公开称赞“证券代币化”是下一次进化。贝莱德自己的代币化货币市场基金 (BUIDL) 在一年内达到 10 亿美元的资产管理规模就是一个证明。WisdomTree 到 2025 年创建了 13 只代币化指数基金,显示了传统 ETF 正在上链。Apollo 不仅投资了 Plume,还在代币化信贷方面进行了合作(Apollo 和 Hamilton Lane 与 Figure 的 Provenance 合作,将其部分基金代币化)。这些机构的参与具有飞轮效应:它在监管机构和投资者眼中使 RWA 合法化,并加速了合规平台的开发。调查显示,67% 的机构投资者计划到 2026 年将其投资组合的平均 5.6% 分配给代币化资产,这很有说服力。高净值个人同样对通过代币化获得敞口表现出约 80% 的兴趣。这与 2017-2018 年的 ICO 时代相比是一个巨大的转变,因为现在的运动是_机构主导_的,而不是纯粹的草根加密主导。

  • 受监管的链上基金: 一个显著的创新是将受监管的投资基金直接上链。一些项目不是从头开始创建新工具,而是在监管机构注册传统基金,然后发行代表股份的代币。富兰克林邓普顿的链上美国政府货币基金是一个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注册的共同基金,其股份所有权在 Stellar(现在是 Polygon)上跟踪——投资者购买一个 BENJI 代币,这实际上是一个受监管基金的股份,受到所有通常的监督。同样,ARB ETF(欧洲) 在公共链上推出了一个完全受监管的数字债券基金。这种_代币化受监管基金_的趋势至关重要,因为它将合规性与区块链的效率结合起来。这基本上意味着我们所知的传统金融产品(基金、债券等)可以通过作为代币存在而获得新的效用,这些代币可以随时交易并与智能合约集成。Grayscale 考虑 $PLUME 以及其他资产管理公司在其产品中列出加密或 RWA 代币的类似举动也表明了传统金融和 DeFi 产品菜单的融合。

  • 收益聚合与可组合性: 随着更多 RWA 收益机会的出现,DeFi 协议正在创新以聚合和利用它们。Plume 的 Nest 是将多种收益聚合到一个界面的一个例子。另一个例子是 Yearn Finance 开始将金库部署到 RWA 产品中(Yearn 考虑通过 Notional 或 Maple 等协议投资国债)。Index Coop 创建了一个包含 RWA 收益来源的收益指数代币。我们也看到了结构化产品,如链上分层:例如,发行收益流的初级-高级部分的协议(Maple 探索了对池子进行分层以提供更安全与更高风险的部分)。可组合性意味着你有一天可以做这样的事情:在 Aave 中使用代币化债券作为抵押品借入稳定币,然后用该稳定币在别处进行收益农场——连接传统金融收益和 DeFi 收益的复杂策略。这已经开始发生;例如,Flux Finance(由 Ondo 提供) 允许你以 OUSG 为抵押进行借贷,然后你可以将其部署到稳定币农场中。杠杆化的 RWA 收益农场可能成为一个主题(尽管需要谨慎的风险管理)。

  • 实时透明度与分析: 另一个创新是RWA 数据平台和标准的兴起。像 RWA.xyz 这样的项目聚合链上数据,以跟踪跨网络所有代币化 RWA 的市值、收益和构成。这提供了急需的透明度——人们可以看到每个领域有多大,跟踪表现,并标记异常。一些发行方提供实时资产跟踪:例如,一个代币可能每天用来自传统金融托管人的 NAV(净资产值)数据进行更新,并且这可以在链上显示。预言机的使用也很关键——例如,Chainlink 预言机可以报告利率或违约事件,以触发智能合约功能(如在债务人违约时支付保险)。向链上信用评级或声誉发展的趋势也已开始:Goldfinch 实验了对借款人的链下信用评分,Centrifuge 有模型来估计池子风险。所有这些都是为了使链上 RWA 像其链下对应物一样透明(甚至更透明)。

  • 与 CeFi 和传统系统的集成: 我们看到 RWA 中 CeFi 和 DeFi 的融合越来越多。例如,Coinbase 推出了“机构 DeFi”,他们将客户资金引导到像 Maple 或 Compound Treasury 这样的协议中——为机构提供熟悉的界面,但收益来自 DeFi。美国银行和其他公司已经讨论过使用私有区块链网络相互交易代币化抵押品(以实现更快的 repo 市场等)。在零售方面,金融科技应用可能会开始提供在底层来自代币化资产的收益。这是分销方面的一个创新:用户甚至可能不知道他们正在与区块链互动,他们只是看到了更好的收益或流动性。这种集成将扩大 RWA 的覆盖范围,超越加密原生用户。

挑战:

尽管令人兴奋,RWA 代币化仍面临若干挑战和障碍

  • 监管合规与法律结构: 这可能是最大的挑战。通过将资产转化为数字代币,你通常在监管机构眼中将它们变成了证券(如果它们还不是的话)。这意味着项目必须应对证券法、投资法规、货币传输规则等。大多数 RWA 代币(尤其是在美国)是根据Reg D(向合格投资者私募)或 Reg S(离岸) 豁免提供的。这限制了参与:例如,美国零售投资者通常不能合法购买这些代币。此外,每个司法管辖区都有自己的规则——在瑞士允许的(如 Backed 的股票代币)可能在美国未经注册就行不通。还有法律可执行性的问题:代币是对真实资产的债权;确保该债权得到法院承认至关重要。这需要在幕后进行稳健的法律结构设计(有限责任公司、信托、SPV)。建立这些结构既复杂又昂贵,这就是为什么许多 RWA 项目与律师事务所合作或被拥有许可证的现有参与者收购的原因(例如,Securitize 为其他人处理了大量繁重的工作)。合规也意味着 KYC/AML:与 DeFi 的无需许可性质不同,RWA 平台通常要求投资者进行 KYC 和资格认证检查,无论是在购买代币时还是通过白名单持续进行。这种摩擦可能会阻止一些 DeFi 纯粹主义者,也意味着在许多情况下,这些平台不能完全向“任何有钱包的人”开放。

  • 流动性与市场采用: 将资产代币化并不会自动使其具有流动性。许多 RWA 代币目前存在流动性低/交易量低的问题。例如,如果你购买了一个代币化的贷款,当你想要出售时可能没有多少买家。做市商开始为某些资产(如稳定币或 Ondo 的基金代币)在 DEX 上提供流动性,但订单簿深度仍在建设中。在市场压力时期,人们担心 RWA 代币可能变得难以赎回或交易,特别是如果基础资产本身不具流动性(例如,一个房地产代币可能实际上只有在房产出售时才能赎回,这可能需要数月/数年)。解决方案包括创建赎回机制(如 Ondo 的基金允许通过 Flux 协议或直接与发行人定期赎回),并吸引多元化的投资者基础来交易这些代币。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更多习惯于持有这些资产的传统投资者上链,流动性应该会改善。但目前,跨不同链和平台的碎片化也阻碍了流动性——需要努力标准化并可能聚合 RWA 代币的交易所(也许是一个专门的 RWA 交易所或在主要 CEX 上进行更多交叉上市)。

  • 信任与透明度: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对于基于区块链的资产,RWA 通常需要大量的链下信任。代币持有者必须相信发行人确实持有真实资产并且不会滥用资金。他们必须信任持有抵押品的托管人(在稳定币或黄金的情况下)。他们还必须相信,如果出现问题,他们有法律追索权。过去曾有过失败的案例(例如,一些早期的“代币化房地产”项目 fizzled,让代币持有者陷入困境)。因此,建立信任是关键。这是通过审计、链上储备证明、信誉良好的托管人(例如,Coinbase Custody 等)和保险来实现的。例如,Paxos 每月发布 PAXG 储备的审计报告,USDC 发布其储备的证明。MakerDAO 在进行 RWA 贷款时要求超额抵押和法律契约以减轻违约风险。尽管如此,RWA 项目中的重大违约或欺诈可能会使该行业倒退。这就是为什么目前许多 RWA 协议专注于高信用质量的资产(政府债券、高级担保贷款),以在涉足风险更高的领域之前建立业绩记录。

  • 技术集成: 一些挑战是技术性的。将现实世界数据上链需要强大的预言机。例如,为贷款组合定价或更新基金的 NAV 需要来自传统系统的数据馈送。预言机的任何延迟或操纵都可能导致链上估值不正确。此外,像以太坊这样的主网上的可扩展性和交易成本可能是一个问题——在链上移动可能数千笔现实世界的支付(想象一个有数百笔贷款的池子,每笔都有月度支付)可能会成本高昂或缓慢。这部分解释了为什么正在使用专门的链或 Layer-2 解决方案(如 Plume,或某些项目的 Polygon,甚至是许可链)——以便对这些交易有更多的控制和更低的成本。互操作性是另一个技术障碍:许多 RWA 活动在以太坊上,但有些在 Solana、Polygon、Polkadot 等上。在链之间安全地桥接资产仍然不简单(尽管像 Plume 使用的 LayerZero 这样的项目正在取得进展)。理想情况下,投资者不应该为了管理一个 RWA 投资组合而追逐五个不同的链——更顺畅的跨链可操作性或统一的界面将很重要。

  • 市场教育与认知: 许多加密原生用户最初对 RWA 持怀疑态度(认为它们将“链下风险”带入了 DeFi 的纯净生态系统)。与此同时,许多传统金融人士对加密货币持怀疑态度。需要不断教育双方关于其好处和风险。对于加密用户来说,理解一个代币不仅仅是另一个 meme 币,而是对具有可能锁定期的合法资产的债权,这一点至关重要。我们看到过 DeFi 用户因为无法立即从 RWA 池中提取资金而感到沮丧的案例,因为链下贷款结算需要时间——管理期望是关键。同样,机构参与者通常担心代币的托管问题(如何安全地持有它们)、合规性(避免与受制裁地址互动的钱包等)和波动性(确保代币技术稳定)。最近的积极发展,如币安研究院显示 RWA 代币波动性较低,甚至在某些宏观事件中被认为“比比特币更安全”,有助于改变认知。但广泛的接受将需要时间、成功案例,以及可能需要监管明确性,即持有或发行 RWA 代币在法律上是安全的。

  • 监管不确定性: 虽然我们讨论了合规性,但一个更广泛的不确定性是监管制度的演变。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尚未就许多代币化证券给出明确指导,除了执行现有法律(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发行人使用豁免或避免美国零售)。欧洲推出了 MiCA(加密资产市场) 法规,该法规主要规定了如何处理加密货币(包括资产参考代币),并推出了一个 DLT 试点制度,让机构在区块链上交易证券,并提供一些监管沙盒。这很有希望,但还不是永久性法律。像新加坡、阿联酋(阿布扎比、迪拜)、瑞士这样的国家正在积极推出沙盒和数字资产法规以吸引代币化业务。一个挑战是,如果法规变得过于繁重或碎片化:例如,如果每个司法管辖区都要求略有不同的合规方法,这会增加成本和复杂性。另一方面,监管的接受(如香港最近鼓励代币化日本探索链上证券)可能是一个福音。在美国,一个积极的发展是某些代币化基金(如富兰克林的)获得了 SEC 的批准,表明在现有框架内是可能的。但悬而未决的问题是:监管机构最终会允许_更广泛的零售投资者接触_ RWA 代币吗(也许通过合格的平台或提高众筹豁免的上限)?如果不是,RWAfi 可能仍然主要是机构在围墙花园内的游戏,这限制了“开放金融”的梦想。

  • 无信任地扩展: 另一个挑战是如何在不引入中心化故障点的情况下扩展 RWA 平台。许多当前的实现依赖于一定程度的中心化(一个可以暂停代币转让以执行 KYC 的发行人,一个处理资产托管的中心方等)。虽然这对机构来说是可以接受的,但在哲学上与 DeFi 的去中心化相悖。随着时间的推移,项目将需要找到正确的平衡点:例如,使用去中心化身份解决方案进行 KYC(这样就不是一个方控制白名单,而是一个验证者网络),或使用多重签名/社区治理来控制发行和托管操作。我们看到了一些早期的举动,如 Maker 的 Centrifuge 金库,其中 MakerDAO 治理批准和监督 RWA 金库,或 Maple 去中心化池委托人角色。但完全的“DeFi”RWA(甚至法律执行都是无信任的)是一个难题。最终,也许智能合约和现实世界的法律系统将直接接口(例如,一个贷款代币智能合约,如果发生违约,可以通过连接的法律 API 自动触发法律行动——这是未来主义的,但可以想象)。

总而言之,RWA 领域正在迅速创新以应对这些挑战。这是一项多学科的努力:需要法律、金融和区块链技术的精通。每一次成功(如一个完全偿还的代币化贷款池,或一个顺利赎回的代币化债券)都会建立信心。每一次挑战(如监管行动或资产违约)都为加强系统提供了教训。发展轨迹表明,这些障碍中的许多都将被克服:机构参与的势头和明显的好处(效率、流动性)意味着代币化很可能会持续下去。正如一个专注于 RWA 的新闻通讯所说,“代币化的现实世界资产正在成为新的机构标准……基础设施终于赶上了链上资本市场的愿景。”

监管环境与合规考量

加密领域中 RWA 的监管环境复杂且仍在演变,因为它涉及传统证券/商品法与新型区块链技术的交叉。关键点和考量包括:

  • 证券法: 在大多数司法管辖区,如果一个 RWA 代币代表对一项资产的投资并有盈利预期(通常是这种情况),它就被视为证券。例如,在美国,代表创收房地产或贷款组合份额的代币完全符合投资合同(豪威测试)或票据的定义,因此必须注册或在豁免下发行。这就是为什么迄今为止在美国几乎所有的 RWA 发行都使用私募豁免(Reg D 506(c) 针对合格投资者,Reg S 针对离岸,Reg A+ 针对有限的公开发行等)。遵守这些规定意味着将代币销售限制在经过验证的投资者,实施转让限制(代币只能在白名单地址之间移动),并提供必要的披露。例如,Ondo 的 OUSG 和 Maple 的国债池要求投资者通过 KYC/AML 和资格认证检查,并且代币不能自由转让给未经批准的钱包。这创造了一个半许可的环境,与开放的 DeFi 大相径庭。欧洲在 MiFID II/MiCA 下同样将代币化股票或债券视为传统金融工具的数字表示,要求提供招股说明书或使用 DLT 试点制度进行交易。底线: RWA 项目必须从第一天起就整合法律合规——许多项目都有内部法律顾问或与像 Securitize 这样的法律科技公司合作,因为任何失误(如未经豁免向公众出售证券代币)都可能招致执法行动。

  • 消费者保护与许可: 一些 RWA 平台可能需要额外的许可证。例如,如果一个平台持有客户的法币以转换为代币,它可能需要货币传输许可证或同等许可证。如果它提供建议或经纪服务(匹配借款人和贷款人),它可能需要经纪交易商或 ATS(另类交易系统)许可证(这就是为什么一些项目与经纪交易商合作——Securitize、INX、Oasis Pro 等,它们拥有 ATS 许可证来运营代币市场)。资产的托管(如房地产契约或现金储备)可能需要信托或托管许可证。Anchorage 作为 Plume 的合作伙伴意义重大,因为 Anchorage 是一个合格的托管人——如果一个有执照的银行持有基础资产甚至代币的私钥,机构会感到更安心。在亚洲和中东,监管机构一直在为代币化平台颁发特定许可证(例如,阿布扎比全球市场的 FSRA 颁发包括 RWA 代币在内的加密资产许可,新加坡的 MAS 在其沙盒下给予项目特定的批准)。

  • 监管沙盒与政府举措: 一个积极的趋势是监管机构为代币化启动沙盒或试点项目欧盟的 DLT 试点制度 (2023) 允许经批准的市场基础设施在不完全遵守每条规则的情况下测试交易代币化证券,最高可达一定规模——这已导致几家欧洲交易所试点区块链债券交易迪拜宣布了一个代币化沙盒以促进其数字金融中心。香港在 2023-24 年将代币化作为其 Web3 战略的支柱,香港证监会正在探索代币化绿色债券和艺术品。英国在 2024 年就根据英国法律承认数字证券进行了咨询(他们已经承认加密货币为财产)。日本更新了其法律以允许证券代币(他们称之为“电子记录的可转让权利”),并且在该框架下已经发行了几种代币化证券。这些官方项目表明监管机构愿意现代化法律以适应代币化——这最终可能简化合规性(例如,为代币化债券创建特殊类别以简化审批)。

  • 旅行规则 / AML: 加密货币的全球性触发了反洗钱法。FATF 的“旅行规则”要求,当超过一定阈值的加密货币(包括代币)在 VASP(交易所、托管人)之间转移时,识别信息必须随之传递。如果 RWA 代币主要在经过 KYC 的平台上交易,这是可以管理的,但如果它们进入更广泛的加密生态系统,合规性就会变得棘手。大多数 RWA 平台目前都严格控制:转让通常仅限于其所有者已完成 KYC 的白名单地址。这减轻了 AML 的担忧(因为每个持有者都是已知的)。尽管如此,监管机构仍期望有健全的 AML 计划——例如,根据制裁名单(OFAC 名单等)筛选钱包地址。英国曾有一个代币化债券平台的案例,由于一个代币持有者成为受制裁实体,不得不撤销一些交易——这种情况将考验协议遵守的能力。许多平台内置了暂停或冻结功能以遵守执法请求(这在 DeFi 中是有争议的,但对于 RWA 来说,拥有锁定与不法行为相关的代币的能力通常是不可协商的)。

  • 税收与报告: 另一个合规考量是:这些代币如何征税?如果你从代币化贷款中获得收益,这是利息收入吗?如果你交易代币化股票,洗售规则是否适用?税务机关尚未发布全面的指导。在此期间,平台通常向投资者提供税务报告(例如,在美国,为通过代币获得的利息或股息提供 1099 表格)。区块链的透明度在这里可以提供帮助,因为每笔付款都可以被记录和分类。但跨境税收(如果欧洲有人持有支付美国来源利息的代币)可能很复杂——需要像数字 W-8BEN 表格等。这更多是一个操作上的挑战而不是障碍,但它增加了需要自动化合规技术来解决的摩擦。

  • 执法与先例: 我们尚未看到许多专门针对 RWA 代币的高调执法行动——很可能是因为大多数项目都在努力遵守。然而,我们在邻近领域看到了执法行动:例如,SEC 对加密借贷产品(BlockFi 等)的行动强调了未经注册提供收益可能是一种违规行为。如果一个 RWA 平台失误,比如说,允许零售投资者自由购买证券代币,它可能会面临类似的行动。还有一个二级交易场所的问题:如果一个去中心化交易所允许非合格投资者之间交易证券代币,这是否违法?在美国很可能是。这就是为什么很多 RWA 代币没有在 Uniswap 上市,或者被包装成限制地址的方式。在 DeFi 流动性和合规性之间走钢丝——许多项目宁愿选择合规,即使这会降低流动性。

  • 司法管辖区与法律冲突: RWA 本质上与特定的司法管辖区相关联(例如,德国的代币化房地产受德国财产法管辖)。如果代币在全球交易,可能会出现法律冲突。智能合约可能需要编码适用哪个法律。一些平台选择友好的司法管辖区进行注册(例如,发行实体在开曼群岛,资产在美国等)。这很复杂,但可以通过仔细的法律结构设计来解决。

  • 投资者保护与保险: 监管机构也会关心投资者保护:确保代币持有者有明确的权利。例如,如果一个代币应该可以赎回资产收益的一部分,那么该机制必须在法律上是可执行的。一些代币代表可能违约的债务证券——关于该风险的披露是什么?平台通常会发布发行备忘录或招股说明书(Ondo 对其代币就是这样做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监管机构可能会要求 RWA 代币有标准化的风险披露,就像共同基金提供的那样。此外,保险可能会被强制要求或至少是预期的——例如,为房地产代币中的建筑物投保,或为持有抵押品的托管人购买犯罪保险。

  • 去中心化 vs 监管: 这里存在一个固有的紧张关系:你把一个 RWA 平台做得越去中心化和无需许可,它就越与现行法规相抵触,因为现行法规假定有可识别的中介机构。一个正在演变的策略是使用去中心化身份 (DID) 和可验证凭证来解决这个问题。例如,一个钱包可以持有一个证明所有者是合格投资者的凭证,而不在链上透露其身份,智能合约可以在允许转让前检查该凭证——使合规自动化并保留一些隐私。像 Xref(在 XDC 网络上)和 Astra Protocol 这样的项目正在探索这一点。如果成功,监管机构可能会接受这些新颖的方法,这可能允许在经过审查的参与者之间进行无需许可的交易。但这仍处于萌芽阶段。

本质上,监管是 RWA 采用的成败关键。当前的格局显示,监管机构感兴趣并持谨慎支持的态度,但也很警惕。能够蓬勃发展的 RWA 项目将是那些主动拥抱合规,同时又创新以使其尽可能无缝的项目。提供清晰、宽松规则的司法管辖区将吸引更多此类业务(我们已经看到大量的代币化活动 gravitating to places like Switzerland, Singapore, and the UAE due to clarity there)。与此同时,行业正在与监管机构接触——例如,通过成立行业协会或回应咨询——以帮助制定明智的政策。一个可能的结果是,受监管的 DeFi 将作为一个类别出现:像 Plume 旗下的那些平台可能会成为代币化资产的另类交易系统 (ATS) 或注册的数字资产证券交易所,在许可证下运营,但拥有区块链基础设施。这种混合方法可能会满足监管机构的目标,同时仍然提供加密轨道带来的效率提升。

投资与市场规模数据

代币化现实世界资产的市场已经取得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增长,并预计在未来几年内将爆炸式增长,如果预测成立,将达到数万亿美元。这里我们将总结一些关于市场规模、增长和投资趋势的关键数据点:

  • 当前链上 RWA 市场规模: 截至 2025 年中,**链上现实世界资产市场(不包括传统稳定币)**的总规模在数百亿美元。不同来源根据纳入标准给出的总数略有不同,但 2025 年 5 月的一项分析将其定为 224.5 亿美元的总锁仓价值。这个数字比上个月增长了约 9.3%,显示出快速增长。这约 220 亿美元的构成(如前所述)包括约 68 亿美元的政府债券、15 亿美元的商品代币、4.6 亿美元的股票、2.3 亿美元的其他债券,以及数十亿美元的私人信贷和基金。从角度来看,这相对于更广泛的加密市场(截至 2025 年市值约 1.2 万亿美元,主要由 BTC 和 ETH 驱动)仍然很小,但它是加密领域增长最快的部分。还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计算在内,稳定币(约 2260 亿美元)将使这些数字相形见绌,但通常它们被分开计算。

  • 增长轨迹: RWA 市场在 2024 年显示出 32% 的年增长率。如果我们外推或考虑加速采用,一些人估计到 2025 年底达到 500 亿美元是合理的。除此之外,行业预测变得非常庞大:

    • BCG 等 (2030+): 经常被引用的 BCG/Ripple 报告预测到 2030 年将有 16 万亿美元(到 2033 年约 19 万亿美元)的代币化资产。这包括金融市场的广泛代币化(不仅仅是 DeFi 中心的使用)。这个数字将代表约 10% 的所有资产被代币化,这是激进的,但并非不可想象,因为现金的代币化(稳定币)已经成为主流。
    • 花旗 GPS 报告 (2022) 谈到到 2030 年有 4-5 万亿美元的代币化资产作为基本情况,如果机构采用更快,则有更高的情景。
    • 我们看到的 LinkedIn 分析指出,预测范围从 2030 年的 1.3 万亿美元到 30 万亿美元——表明存在很多不确定性,但共识是数万亿是可能的。
    • 即使是保守的一端(比如到 2030 年 1-2 万亿美元),也意味着比今天的约 200 亿美元水平增长超过 50 倍,这给人一种强劲增长预期的感觉。
  • 对 RWA 项目的投资: 风险资本和投资正在流入 RWA 初创公司:

    • Plume 自己的融资(2000 万美元的 A 轮等)是 VC 信念的一个例子。
    • Goldfinch 筹集了约 2500 万美元(2021 年由 a16z 领投)。Centrifuge 在 2021 年筹集了约 400 万美元,并通过代币销售筹集了更多;它也得到了 Coinbase 等的支持。
    • Maple 在 2021 年筹集了 1000 万美元的 A 轮融资,然后在 2022 年又进行了额外融资。
    • Ondo 在 2022 年筹集了 2000 万美元(来自 Founders Fund 和 Pantera),最近还进行了一次代币销售。
    • 还有新的专门基金:例如,a16z 的加密基金和其他基金为 RWA 预留了部分资金富兰克林邓普顿在 2022 年加入了一个代币化平台的 2000 万美元融资轮;Matrixport 推出了一个 1 亿美元的代币化国债基金。
    • 传统金融正在投资:纳斯达克风险投资公司投资了一家代币化初创公司 (XYO Network)伦敦证券交易所集团收购了 TORA(具有代币化能力) 等。
    • 我们也看到了合并:Securitize 收购了 Distributed Technology Markets 以获得经纪交易商牌照;INX(代币交易所)筹集资金以扩大产品。

    总的来说,数千万美元已经投资于领先的 RWA 协议,而更大的金融机构正在收购股份或在该领域组建合资企业。Apollo 对 Plume 的直接投资以及 Hamilton Lane 与 Securitize 合作将基金代币化(Hamilton Lane 的基金本身就是数十亿美元)表明,这不仅仅是 VC 的赌注,而是真金白银的参与。

  • 值得注意的链上资产与表现: 一些特定代币的数据可以说明市场表现:

    • Ondo 的 OUSG: 2023 年初推出,到 2025 年初已发行超过 5.8 亿美元,提供约 4-5% 的收益。由于其完全抵押和可赎回,价格很少偏离。
    • 富兰克林的 BENJI: 到 2023 年中达到 2.7 亿美元,到 2024 年约 3.68 亿美元。这是美国主要共同基金在链上反映的首批实例之一。
    • MakerDAO 的 RWA 收益: Maker 通过其约 16 亿美元的 RWA 投资,到 2023 年底年化收益约为 8000 万美元以上(主要来自债券)。这在加密收益枯竭后扭转了 Maker 的财务状况。
    • Maple 的国债池: 在其试点中,从不到 10 个参与者(机构)那里为国库券投资筹集了约 2200 万美元。Maple 重组后的总贷款额现在较小(约 5000 万-1 亿美元的活跃贷款),但随着信任的恢复,它开始回升。
    • Goldfinch: 提供了约 1.2 亿美元的贷款,偿还了约 9000 万美元,违约额不到 100 万美元(他们在肯尼亚有一个显著的贷款人违约,但部分收回)。GFI 代币在 2021 年底曾达到 6 亿美元的市值峰值,现在低得多(约 5000 万美元),表明市场对风险的重新评级,但仍然有兴趣。
    • Centrifuge: 约有 15 个活跃的池子。一些关键的池子(如 ConsolFreight 的发票池,New Silver 的房地产修复贷款池)每个都在 500-2000 万美元的范围内。Centrifuge 的代币 (CFG) 在 2025 年的市值约为 2 亿美元。
    • 整体 RWA 回报: 许多 RWA 代币提供 4-10% 范围内的收益。例如,Aave 对稳定币的收益率可能约为 2%,而将 USDC 放入 Goldfinch 的高级池中收益率约为 8%。这种利差逐渐将 DeFi 资本吸引到 RWA 中。在加密市场低迷期间,RWA 收益看起来特别有吸引力,因为它们是稳定的,导致分析师称 RWA 为 Web3 中的**“避风港”或“对冲”**。
  • 地理/市场细分: 按地区划分:许多代币化国债是美国或全球公司(Ondo、Franklin、Backed)提供的美国资产。欧洲的贡献在于代币化 ETF 和债券(几家德国和瑞士的初创公司,以及像桑坦德银行和法国兴业银行这样的大银行进行链上债券发行)。亚洲:新加坡的 Marketnode 平台正在将债券代币化;日本的三井住友银行将一些信贷产品代币化。中东:迪拜的 DFSA 批准了一个代币化基金。拉丁美洲:一些实验,例如,巴西中央银行正在将其部分银行存款代币化(作为其 CBDC 项目的一部分,他们考虑将资产代币化)。非洲:像 Kotani Pay 这样的项目研究了代币化微资产融资。这些表明代币化是一个全球趋势,但美国仍然是基础资产的最大来源(由于国债和大型信贷基金),而欧洲在交易的监管明确性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 市场情绪: 2024-2025 年,围绕 RWA 的叙事已经变得非常积极。过去主要关注纯 DeFi 的加密媒体,现在定期报道 RWA 的里程碑(例如,“尽管加密市场低迷,RWA 市场仍超过 200 亿美元”)。像穆迪这样的评级机构正在研究链上资产;主要咨询公司(BCG、德勤)发布代币化白皮书。情绪是RWAfi 可能通过引入数万亿美元的价值来推动加密的下一个牛市阶段。甚至 Grayscale 考虑推出 Plume 产品也表明投资者对以加密工具包装的 RWA 敞口有兴趣。人们也认识到 RWA 在某种程度上与加密是反周期的——当加密收益低时,人们寻求 RWA;当加密繁荣时,RWA 提供稳定的多样化。这使得许多投资者将 RWA 代币视为对冲加密波动性的一种方式(例如,币安研究发现 RWA 代币在某些宏观波动期间保持稳定,甚至被认为“比比特币更安全”)。

用硬数据总结本节:现在链上 200-220 亿美元,一两年内将达到 500 亿美元以上,本十年内可能达到 1 万亿美元以上。投资正在涌入,数十个项目总共获得了超过 2 亿美元的风险投资支持。传统金融正在积极实验,大型机构已经在公共或许可链上发行了超过 20-30 亿美元的真实资产(包括多个 1 亿美元以上的债券发行)。如果到 2030 年,全球债券市场(约 120 万亿美元)的 1% 和全球房地产(约 300 万亿美元)的 1% 被代币化,那将是数万亿美元——这与那些看涨的预测相符。当然存在不确定性(监管、利率环境等会影响采用),但迄今为止的数据支持代币化正在加速的观点。正如 Plume 团队指出的,“RWA 领域现在正引领 Web3 进入其下一阶段”——一个区块链从投机性资产转向真实金融基础设施骨干的阶段。重量级人物对 RWA 的深入研究和一致支持凸显了这并非昙花一现的趋势,而是加密和传统金融的结构性演变。


来源:

  • Plume Network Documentation and Blog
  • News and Press: CoinDesk, The Block, Fortune (via LinkedIn)
  • RWA Market Analysis: RWA.xyz, LinkedIn RWA Report
  • Odaily/ChainCatcher Analysis
  • Goldfinch and Prime info, Ondo info, Centrifuge info, Maple info, Apollo quote, Binance research mention, etc.

Radiant Capital 黑客攻击:朝鲜黑客如何利用单个 PDF 窃取数亿美元

· 阅读需 4 分钟

在 2023 年最为复杂的网络攻击之一中,基于 LayerZero 的去中心化跨链借贷协议 Radiant Capital 因黑客攻击损失约 5000 万美元。此次攻击的复杂性和精准度揭示了国家支持的朝鲜黑客的高级能力,突破了人们对加密安全漏洞的想象边界。

Radiant Capital 黑客攻击:朝鲜黑客如何利用单个 PDF 窃取数亿美元

完美的社会工程攻击

2023 年 9 月 11 日,Radiant Capital 的一名开发者收到一条看似无害的 Telegram 消息。发送者冒充前承包商,自称已转行做智能合约审计,并希望获得项目报告的反馈。这类请求在加密开发的远程工作文化中屡见不鲜,因而成为极具欺骗性的社会工程手段。

攻击者进一步制作了一个高度仿真的假网站,模仿所谓承包商的合法域名,为其欺骗行为增添了可信度。

特洛伊木马

当开发者下载并解压文件时,文件看起来是普通的 PDF 文档。然而,实际文件是一个名为 INLETDRIFT 的恶意可执行文件,伪装成 PDF 图标。打开后,它在 macOS 系统上悄悄安装后门,并与攻击者的指挥服务器 (atokyonews[.]com) 建立通信。

情况进一步恶化:受感染的开发者在寻求反馈时,将恶意文件分享给其他团队成员,无意中在组织内部传播了恶意软件。

高级的中间人攻击

后门植入后,黑客发起了精准的 “诱饵‑换位” 攻击。他们拦截了团队成员使用 Gnosis Safe 多签钱包时的交易数据。虽然交易在网页界面上显示正常,但当交易数据传递到 Ledger 硬件钱包进行签名时,恶意软件已将交易内容替换。

由于 Safe 多签交易采用盲签机制,团队成员无法察觉自己实际上在签署 transferOwnership() 函数调用,这将借贷池的控制权交给了攻击者。于是黑客成功提取了已授权给协议合约的用户资金。

快速清除痕迹

盗窃发生后,攻击者展现出卓越的作战安全性。仅在三分钟内,他们便删除了所有后门和浏览器扩展,彻底抹去痕迹。

行业关键教训

  1. 永不轻信文件下载:团队应统一使用在线文档工具(如 Google Docs、Notion),避免下载文件。例如,OneKey 的招聘流程只接受 Google Docs 链接,明确拒绝打开其他文件或链接。
  2. 前端安全至关重要:本次事件凸显攻击者如何轻易在前端伪造交易信息,使用户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签署恶意交易。
  3. 盲签风险:硬件钱包往往只展示简化的交易摘要,导致用户难以验证复杂智能合约交互的真实意图。
  4. DeFi 协议安全:处理大额资本的项目应实现时间锁机制和完善的治理流程,为发现并响应可疑活动提供缓冲期,防止资金被快速转移。

Radiant Capital 的被攻击事件提醒我们,即使使用硬件钱包、交易模拟工具以及行业最佳实践,仍然可能被高度成熟的攻击者突破安全防线。它强调了在加密安全领域保持持续警惕和不断演进的必要性。

随着行业的成熟,我们必须从这些案例中汲取经验,构建更为坚固的安全框架,以抵御日益复杂的攻击向量。DeFi 的未来取决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