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稳定币法案:全球加密货币和数字人民币的游戏规则改变者
香港,2025年5月21日 – 香港立法会已通过 《稳定币条例法案》,成为全球首批建立完整稳定币发行监管框架的司法管 辖区之一。此举不仅回应了围绕稳定币风险(如储备透明度不足)的日益关注,也巩固了香港在受监管虚拟资产领域的领袖地位。
下面我们来探讨该立法将如何影响全球稳定币格局、香港在加密世界的地位,以及人民币国际化,尤其是数字人民币的前景。
全球对稳定币监管的推动力度加大
对稳定币监管的需求日益凸显。2024年全球稳定币交易额超过 38 万亿美元,但超过 60% 的发行方拒绝披露储备细节,导致出现“信任危机”,并因 TerraUSD 崩盘等事件进一步恶化。这促使全球监管机构加速行动。
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已敲定其对稳定币监管的建议,“同业活动、同等风险、同等监管”的原则正获得广泛认同。香港的新法律与这一全球趋势高度契合。
全球主要监管进展:
- 美国: “GENIUS 法案” 已在参议院通过,成为首部全面的联邦层面稳定币法案。该法案要求 1:1 高质量资产储备、破产时持有人优先受偿、以及严格的 AML/CFT 合规。虽然 USDT、USDC 等主要稳定币基本满足储备与透明度要求,但监管焦点将转向其运营合规性。
- 欧洲: 欧盟的 《加密资产市场监管框架》(MiCA) 自 2024 年底生效,将单一法币锚定的稳定币归类为电子货币代币(EMT),多资产锚定的归类为资产参考代币(ART)。两者均需取得授权、保持 100% 储备并具备赎回权。MiCA 已推动欧元计价稳定币的增 长,显示出对美元主导地位的潜在冲击。
- 新加坡: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于 2023 年8月完成单一货币稳定币框架,要求取得牌照、100% 与对应法币匹配的储备以及严格的资本要求。
- 日本: 日本自 2023 年6月起实施修订后的《支付服务法》,将稳定币定义为“电子支付工具”,并限制仅由持牌银行和信托公司发行,要求 1:1 法币支持。
这场全球“稳定币监管军备竞赛”凸显了香港的前瞻性,为其他地区树立了标杆。
对主要稳定币的影响:
Tether 与 Circle 等领先发行方已开始调整策略以符合日益严格的全球标准。Tether 大幅增加美国国债持有,使其储备更符合监管要求。Circle 的 USDC 以高比例现金和短期美国国债储备为后盾,在监管环境下具备良好竞争力。
然而,去中心化、加密抵押的稳定币如 DAI 因缺乏中心化发行方或法币储备,可能在新规下面临挑战,因为其不在法币锚定稳定币框架之列。
香港在加密金融生态系统中的崛起
香港的稳定币许可制度是其迈向全球领先虚拟资产中心的重要一步。继 2022 年《虚拟资产发展政策声明》以及 2023 年虚拟资产交易所牌照制度,香港现已拥有全球最完整的监管框架之一。
正如金融服务及库务局局长许晖所言,香港的“基于风险、同业活动、同等风险、同等监管”模式在保障金融稳定的同时,也促进创新。香港金融管理局(HKMA)行政总裁余伟文亦表示, 健全的监管体系将推动数字资产生态的健康、负责任和可持续增长。
吸引全球玩家:
明确的监管框架已提升国际及本地机构的信心。渣打银行(香港)和蚂蚁集团的国际业务已表达申请稳定币牌照的意向。即便在“监管沙盒”试点阶段,京东、Round Dollar 以及渣打合资企业等主要玩家亦参与其中,显示出强劲的行业兴趣。
先行者优势与全方位监管:
香港的法规进一步限制公众只能向持牌发行方购买稳定币,大幅降低欺诈风险。此外,条例具备一定的域外适用性:在香港境外发行但锚定港元的稳定币亦须取得牌照。HKMA 还能将对香港金融稳定构成重大风险的境外发行稳定币指定为“受监管的稳定币实体”。这种“持牌运营 + 实时审计 + 全球问责”模式堪称突破,令香港成为全球稳定币监管的领跑者。
构建更丰富的生态:
香港不仅关注交易所和稳定币,还计划就场外交易(OTC)和托管服务进行监管咨询,第二版《虚拟资产发展政策声明》亦在酝酿中。香港证监会已批准虚拟资产现货 ETF,显示出对数字资产产品创新的支持。
这一全方位的做法孕育了活跃的 Web3 与数字金融环境。例如,香港电讯的 “Tap & Go” 电子钱包拥有 800 万用户,正与支付宝对接跨境支付,有望将国际汇款时效从数天压缩至数秒。 在代币化资产方面,HashKey 集团提供无损稳定币兑换工具,渣打的代币化债券项目将结算效率提升 70%。 绿色金融亦受数字化推动,HKMA 的 “Project Ensemble” 正探索将稳定币作为全球碳市场定价锚的可能性。这些举措巩固了香港作为合规加密创新中心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