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1 篇博文 含有标签「数字货币」

查看所有标签

如何让稳定币像信用卡一样走向主流

· 阅读需 8 分钟
Dora Noda
Software Engineer

稳定币最为人熟知的角色是加密市场的“结算层”。然而,要真正实现其作为价值互联网核心的潜力,稳定币必须跨越从内部工具到日常支付方式的鸿沟,成为我们口袋里的新一代数字货币。

这条道路充满挑战,但并非不可实现。先给出结论:要让稳定币在美国从“结算层”转变为“日常支付”,最可行的路径是——

首先,利用激励和相对便利性,在细分场景中建立可持续的“据点”。

然后,使用开放、中立、由参与者共同治理的网络,对这些碎片化的据点进行标准化和互联,聚合为统一整体,进而进入主流。

1. 从信用卡学习 “两步走”

任何新支付方式在早期都会面临一个共同的难题:启动问题。这是经典的“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困境——网络没有用户就没有价值,用户也不会加入没有价值的网络。要理解稳定币如何打破这一循环,我们可以借鉴信用卡的成功路径,尤其是 BankAmericard(Visa 前身)开创的 “两步走” 策略。

信用卡的最初突破并非通过瞬时的全国覆盖,而是基于其 “固有特性” 在局部地区形成正向反馈循环。第一是便利性——一张卡可在多家商户使用,极大降低了携带现金和开支票的摩擦。第二是激励——提供更易获取的循环信用,覆盖了传统信用卡服务不足的人群,并为用户带来实在的好处。对商户而言,信用卡带来了增量销售;通过将信用和风险管理外包给金融机构,即使是中小企业也能因提供信用而提升销量。

当这些碎片化的据点形成正向反馈后,第二步的真正飞跃出现:将它们连接起来。关键在于构建一个由所有参与者共同治理的组织中立网络。这解决了 “既是裁判又是选手” 的早期不信任,使银行和商户能够放心加入。同时,技术互操作性提供了统一的授权、清算、结算和争议解决规则,使系统效率足以与现金和支票竞争。

要点是:首先利用 “固有特性” 在细分场景中创建正向反馈循环,然后通过 “开放网络” 将这种局部优势扩展为全国网络效应。

2. 稳定币的三大杠杆:便利性 | 激励 | 增量销售

当下的稳定币生态正逐步获得信用卡曾经拥有的 “固有特性”。

1) 便利性(差距正在缩小)

当前稳定币支付的痛点很明确:法币入金摩擦大、私钥与 gas 费用的用户体验差、跨链兼容性复杂。幸运的是,我们已有清晰的技术和监管路径来逼近银行卡体验。

未来,深度对接受监管的托管机构和金融机构将显著降低法币兑换为稳定币的摩擦。同时,账户抽象、gas 赞助和 Passkey 等基础设施改进将让用户摆脱私钥管理和 gas 支付的负担。再加上链抽象和智能路由技术的进步,将简化用户和商户必须在同一链上的复杂性,实现无缝支付。

结论是:虽然今天的稳定币支付尚未足够便利,但技术和监管路径已经明朗,并在快速赶超。

2) 激励(面向商户和消费者)

稳定币可以提供远超静态积分的激励。想象一下 “白标稳定币”,由受监管的发行方负责底层发行和运营,品牌方以自有标签进行分发。这种新型会员资产比传统闭环储值更友好,因为它可转让、可兑换。品牌可以利用其可编程性提供精准补贴,如即时折扣、免运费、优先访问,甚至 VIP 服务。

对消费者而言,可编程奖励将带来革命性体验。稳定币的原生可编程性让奖励与支付紧密耦合:可以在结算时实现即时补贴,或根据特定行为触发动态奖励。空投可用于低成本、精准触达和即时激活。如果钱包能够无缝将用户的浮动资金路由至合规的收益来源,用户将更愿意在生态内保留余额并直接使用稳定币消费。

3) 增量销售(收益驱动的 “先买后付” 类模型)

稳定币本身不是信用工具,但可以与托管和收益机制叠加,形成刺激消费的新模型。商户可以设置:当交易资金进入托管账户并产生收益时,部分收益在到期时用于补贴用户账单。这本质上是将 DeFi 收益重新分配为更精细、更具吸引力的交易补贴,用更低的资本成本换取更高的转化率和客单价。

3. 如何启动稳定币支付网络

第一步:构建自洽的 “据点”

成功的秘诀是先在边缘、细分场景落地,而不是直接挑战主流。

  • 细分场景 A:相对便利 + 新销售。

    • 情境: 美国商户向国际用户销售美元计价的数字商品或服务,传统支付方式要么费用高昂,要么受限。
    • 价值: 稳定币提供可及且低成本的支付通道,为商户带来新销售和更广覆盖。
  • 细分场景 B:激励驱动的受众 & 高频平台。

    • 情境 1:粉丝经济/文化偶像。 粉丝社区持有 “她品牌的美元” 以换取优先访问和专属权益。
    • 情境 2:平台内部高速交易市场。 如二手交易平台或内容创作平台,卖家收入常在平台内循环。使用 “平台美元” 可降低资金进出摩擦,提升周转效率。

要让这些据点成功,必须满足三要素:激励要有冲击力(即时减免优于长期积分),体验要顺畅(快速入金、免 gas、链抽象),资金要可转让/可兑换(避免 “永久锁定” 的心理负担)。

第二步:使用开放网络连接 “据点”

当碎片化据点达到规模后,需要一个统一网络将其聚合。该网络必须具备:

  • 中立治理: 由所有参与者共同治理,避免被单一发行方或收单方垂直整合,从而赢得各方信任。
  • 统一规则: 在合规许可框架下,制定统一的 KYC/AML、消费者保护、兑换与争议解决规则,并明确资产冻结或黑名单等极端情形的处理流程。
  • 技术互操作: 标准化授权、清算、对账消息。提供统一 API 与多链稳定币智能路由,接入合规的风险网关以实现反洗钱、可疑交易监控与可追溯性。
  • 共享经济: 公平分配网络费用、服务费和收益,确保发行方、商户、钱包及各类服务提供商皆受益。支持联合品牌忠诚计划和收益共享,类似过去联合品牌信用卡“招募”大型商户的模式。

4. 常见异议与反驳

  • “信用卡更便利,为什么要换?”

    • 这不是替代,而是 “先攻侧翼”。稳定币首先在服务不足的细分人群和激励驱动的受众中建立优势,然后通过网络聚合扩大覆盖。
  • “没有拒付,消费者如何受保护?”

    • 可通过托管、争议仲裁和保险机制实现功能等价。高风险场景可提供可撤销层和基于代币的身份管理。
  • “监管不确定,如何规模化?”

    • 前提是 “合规优先” 的发行和托管。在明确的州或联邦框架下,先做能做的事。网络层可设计为可插拔合规和地理围栏,随监管明朗逐步扩张。
  • “卡组织会以更低费用报复吗?”

    • 稳定币的核心优势在于其可编程性和开放 API 带来的新产品空间,而非单纯的费用竞争。在跨境和高频闭环场景下,其结构性成本和体验优势难以被卡组织复制。

5. 12–24 个月可验证的里程碑

未来 1‑2 年,我们可以预期以下进展:

  • 体验: 新用户从零到完成支付的时间 ≤ 2 分钟;实现免 gas、自动跨链路由,失败率与延迟与主流电子钱包持平。
  • 生态: ≥ 5 家合规发行/托管服务商推出白标稳定币;≥ 50,000 家商户接受支付,其中 ≥ 30% 为跨境或数字商品/服务。
  • 经济性: 稳定币支付的全链路商户成本(含风险管理与兑换)在目标场景下显著低于传统方案;通过联合品牌/收益共享驱动的复购或客单价提升达到统计显著。

结论

如果让稳定币直接与银行卡正面交锋,胜算不大。但通过在细分场景建立 “据点”,以激励和相对便利性赢得先机,再借助开放、中立、参与者共治的网络实现标准化、互联与规模化,这条路径不仅可行,而且一旦网络成形,回头看将是顺理成章的自然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