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1 篇博文 含有标签「P2P 网络」

查看所有标签

以太坊的 P2P 网络:为何更大的池子并不总是更安全

· 阅读需 4 分钟
Dora Noda
Software Engineer

多年来,区块链领域的传统观念是“更大更好”。以太坊全球网络(Ethereum Global Network,EGN)——支撑以太坊主网以及无数其他项目的庞大点对点(P2P)层——正是基于这一理念构建的[cite: 4, 25]。理论很简单:一个庞大、混合的网络,让所有节点共享同一空间,可提升节点发现效率,使生态系统对攻击更具韧性[cite: 34, 35]。

然而,一篇关键研究论文《为每个人提供空间 vs 每个人在其空间:衡量与攻击以太坊全球网络》对这一根本信念提出质疑。研究显示,这种“为每个人提供空间”的架构并非强项,反而带来了严重的低效和令人担忧的安全漏洞,可能影响总市值超过 5000 亿美元的服务[cite: 6, 24]。

效率噩梦:在喧闹中呼喊

EGN 的承诺是节点能够轻松找到并连接提供相同服务的同行[cite: 34]。现实却恰恰相反。研究发现,节点在庞大且嘈杂的 EGN 海洋中极度难以找到对应的伙伴[cite: 8]。

低效程度惊人:

  • 浪费的连接:超过 75% 的连接尝试指向完全不同服务的节点[cite: 8]。
  • 极高的连接成本:在一起惊人的案例中,节点平均需要 45,908 次连接尝试 才能找到一个有效邻居[cite: 9]。这与比特币约四分之一成功率形成鲜明对比[cite: 54]。
  • 倒退:新版发现协议 Discv5 本应改进,却表现更差。在一次 12 小时的测试中,使用 Discv5 的节点仅建立了三次或更少的连接,主要因为所有主流客户端中用于广告服务的关键 “主题发现机制” 尚未实现[cite: 57, 59]。

根本问题在于,EGN 中绝大多数节点的路由表(即 “地址簿”)充斥着无关的同行。研究发现,大多数 Discv4 节点在其 DHT(分布式哈希表)中,仅保留不到 5% 的同服务节点[cite: 44]。

安全幻象:脆弱的巨人

“更大更好”论点的第二支柱是安全——EGN 的庞大规模会稀释任何攻击者的影响[cite: 35]。论文通过模拟 DHT 污染攻击——一种恶意节点向网络地址簿注入自身条目的基础攻击[cite: 61, 62]——彻底推翻了这一假设。

结果表明,EGN 的混合特性不是防御,而是关键漏洞[cite: 10, 65]:

  • 毁灭性高效:仅 300 个恶意节点(不足网络的 0.3%)即可将大多数服务的连接成功率压低至 1% 以下[cite: 11, 63]。
  • 大规模孤立:仅 24 小时后,这场小规模攻击便成功将网络分区,使数千个诚实节点与其服务隔离[cite: 11, 64]。
  • 设计缺陷而非 Bug:该漏洞并非代码错误,而是混合架构的固有后果[cite: 65]。当相同攻击在为每项服务单独设立的专用网络上模拟时,因路由表干净且仅包含相关同行,攻击“基本无效”[cite: 66]。

前进之路:“每个人在其位置”

研究得出结论:EGN 的混合架构有害,尤其是对在这种低效且不安全环境中成为附带损伤的小型服务[cite: 37]。解决方案不是放弃全球网络,而是对其进行更好的组织,从 “为每个人提供空间” 转向确保 “每个人在其位置”[cite: 522]。

论文提出两项关键方案:

  1. 服务专属 DHT:要求所有节点在其以太坊节点记录(ENR)中直接写入服务信息[cite: 490, 491]。此举可让节点过滤并优先选择同服务的同行,显著提升发现效率和安全性,同时不牺牲去中心化[cite: 495]。
  2. 更可靠的引导节点:仿真凸显引导节点在防止网络分区方面的关键作用[cite: 496]。论文建议各服务增加引导节点数量,并配置其优先存储同服务节点,以构建弹性的网络骨干,提升网络恢复能力[cite: 499]。

对于开发者以及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这些发现是一次重要的警醒。稳健高效的 P2P 层是任何去中心化服务的基石。通过实施上述修复,社区可以迈向更有序、更安全、真正全球化的网络,让每个人都能在其应有的位置上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