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稳定币重塑中国企业的跨境支付

· 阅读需 47 分钟
Dora Noda
Software Engineer

稳定币已成为中国企业进行国际扩张的变革性基础设施,可节省 50-80% 的成本,并将结算时间从数天缩短至数分钟。到2025年10月,该市场规模已达到 3000 多亿美元(年初至今增长 47%),在过去 12 个月内处理了 6.3 万亿美元的跨境支付——相当于全球零售跨境支付总额的 15%。包括京东、蚂蚁集团和中联重科在内的中国主要公司,正在通过香港于 2025 年 8 月 1 日生效的新监管框架,积极部署稳定币战略。这一发展正值中国大陆维持严格的加密货币限制,同时将香港定位为合规门户,形成了一种双轨制策略,允许中国企业在享受稳定币优势的同时,政府也同步发展数字人民币(e-CNY)作为战略替代方案。

这一转变不仅是技术创新,更是对跨境支付基础设施的根本性重构。传统的 SWIFT 转账成本占交易额的 6-6.3%,耗时 3-5 个工作日,导致全球约有 120 亿美元的资金滞留在途。而稳定币消除了代理行链条,实现 7x24 小时全天候运营,可在数秒内完成结算,总成本仅为 0.5-3%。对于面临资本管制、外汇波动和高昂银行费用的中国公司而言,稳定币提供了一条提高运营效率的途径——尽管这条路充满了监管复杂性、技术风险,以及美元支持的稳定币与中国数字货币雄心之间的战略张力。


理解稳定币:类型、机制与市场主导地位

稳定币是一种旨在通过与外部资产(主要是美元)挂钩来维持价值稳定的加密货币。该领域由法定货币抵押模型主导,其占据 99% 的市场份额,并以 1:1 的比例通过储备金(通常是美国国库券、现金及等价物)为每个代币提供支持。Tether (USDT) 以 1740-1770 亿美元的市值(占 58-68% 的市场份额)领先,其次是 Circle 的 USDC,市值为 740-750 亿美元(占 20.5-24.5%)。两者在 2024 年均实现了爆炸性增长:USDT 新增发行 450 亿美元(年增 50%),而 USDC 则从 244 亿美元增长 79% 至 439 亿美元。

USDT 从其持有的超过 1130 亿美元的美国国库券中获得了可观的收益,2024 年实现净利润 130 亿美元(创历史记录)。该公司还持有超过 82,000 枚比特币(约 55 亿美元)和 48 公吨黄金作为额外储备,并拥有超过 70 亿美元的超额缓冲。然而,其透明度仍存争议:Tether 从未完成一次完整的独立审计,而是依赖 BDO 的季度鉴证报告。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在 2021 年因 Tether 声称 USDT 完全由美元支持,但在 2016-2018 年期间只有 27.6% 的时间属实,而对其罚款 4250 万美元。尽管争议不断,USDT 仍主导市场,日交易量持续超过 750 亿美元——通常超过比特币和以太坊的总和。

USDC 通过德勤(Deloitte & Touche)的月度鉴证报告和详细至 CUSIP 级别的国库券持仓披露,提供了更高的透明度。Circle 通过贝莱德(BlackRock)的政府货币市场基金(USDXX)管理约 80% 的储备,另有 20% 的现金存放在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GSIBs)。这种结构既是优势也是弱点:在 2023 年 3 月硅谷银行倒闭期间,Circle 的 33 亿美元风险敞口(占储备的 8%)导致 USDC 短暂脱锚至 0.87 美元,在联邦干预后四天内恢复。该事件表明传统银行系统风险会传导至稳定币,并引发连锁效应——由于 40% 的抵押品为 USDC,DAI 也脱锚至 0.85 美元,导致 Aave 平台上约 3,400 笔价值 2400 万美元的头寸被自动清算。

DAI (MakerDAO) 为代表的加密货币抵押稳定币是去中心化的替代方案,其市值为 50-54 亿美元。DAI 要求超额抵押——通常抵押率超过 150%——使用锁定在智能合约中的加密资产(如 ETH、WBTC、USDC)。当抵押品价值过低时,头寸会自动清算以维持 DAI 的稳定性。在 2023 年的银行业危机中,该模型在 USDC 动荡时仍保持挂钩,显示了其韧性,但也面临资本效率低下和复杂性的挑战。MakerDAO 正在向 "Endgame" 计划演进,旨在将 DAI(将更名为 USDS)的供应量扩大到 1000 亿,以与 Tether 竞争。

继 2022 年 5 月 Terra/Luna 灾难性崩盘(抹去 450-600 亿美元市值)之后,算法稳定币已基本被市场抛弃。TerraUST (UST) 完全依赖与 LUNA 代币的套利机制,没有真正的抵押品,并通过 Anchor Protocol 提供不可持续的 19.5% 年化收益率(APY),到 2022 年 4 月,该协议每日需要 600 万美元的补贴。当 2022 年 5 月 7 日的大额提款引发挤兑时,其“死亡螺旋”机制导致 LUNA 指数级增发,而 UST 从 1 美元跌至 0.35 美元,最终跌至几美分。研究显示,72% 的 UST 集中在 Anchor,富有的投资者率先退出,损失较小,而“抄底”的散户投资者损失最为惨重。Luna 基金会卫队持有的 4.8 亿美元比特币储备不足以恢复挂钩,暴露了抵押不足的算法模型的致命缺陷。

稳定币通过套利机制维持其与美元的挂钩:当交易价格高于 1 美元时,套利者以 1 美元的价格从发行商处铸造新币,并在市场上卖出获利,从而增加供应,压低价格;当交易价格低于 1 美元时,套利者在市场上购买廉价代币,并向发行商以 1 美元的价格赎回,从而减少供应,推高价格。在发行商承诺可信的正常情况下,这一自我稳定系统是有效的,并辅以储备管理、赎回保证和抵押品清算协议。


稳定币为中国企业解决的跨境支付痛点

中国企业在传统跨境支付中面临着严重的阻力,主要源于高昂的成本、结算延迟、资本管制和货币波动。根据 2024 年世界银行的数据,交易费用平均占转账金额的 6-6.3%,包括汇款行费用(15-75 美元)、多家中间代理行费用(每家 15-50 美元,通常支付链中有 2-4 家)、收款行费用(10-30 美元)以及外汇加价(在汇率中隐藏的高于市场中间价 2-6% 的差价)。对于一笔典型的 10,000 美元电汇,总成本高达 260-463 美元(2.6-4.63%),而向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国际汇款平均成本为 7.7%。

3-5 个工作日的结算时间造成了巨大的营运资金效率低下问题,全球任何时刻约有 120 亿美元的资金滞留在途。SWIFT 的 T+2 到 T+3 结算周期是由不同时区和银行营业时间(仅限工作日)、周末和节假日、支付链中的多个中间行、手动反洗钱/客户身份验证(AML/KYC)流程、批量处理系统以及货币兑换要求造成的。SWIFT 数据显示,约 10% 的跨境交易需要修正或失败:4% 在结算日或之前被取消,1% 在结算日之后被取消,5% 在结算日之后才完成。

在国家外汇管理局(SAFE)和中国人民银行(PBOC)的管理下,中国的资本管制带来了独特的挑战。所有超过 500 万美元的对外汇款都需要 SAFE 批准(此前限额为 5000 万美元)。5000 万美元的境外直接投资(ODI)门槛意味着 SAFE 会监督并可能叫停需要更大额转账的 ODI 项目。预付款登记要求公司在合同签订后 15 个工作日内向 SAFE 登记预付款项。公司必须报告期限超过 90 天的海外付款,且超付金额不得超过上一年进口总额的 10%。2024 年 12 月 SAFE 的新规要求银行监控并报告与加密货币相关的交易,特别是针对非法的跨境交易。

个人限制加剧了挑战:每人每年 5 万美元的外汇兑换限额,超过 1 万美元的交易必须上报,超过 5 万元人民币(约 7,350 美元)的现金交易必须上报。企业反映,SAFE 的审批时间不可预测,窗口指导因城市和地区而异,导致缺乏一致性,处理时间因地而异。

稳定币通过多种机制显著解决了这些痛点。成本降低 50-80%:以太坊上的 USDC 转账费用平均约为 1 美元(低于 2021 年的 12 美元),而像 Base 和 Arbitrum 这样的 Layer 2 网络的平均费用不到 0.01 美元,Solana 处理交易的费用约为 0.01 美元,结算时间为 1-2 秒。稳定币的总费用占转账金额的 0.5-3.0%,而传统方式为 6-6.3%。对于一笔 10,000 美元的转账,稳定币成本为 111-235 美元(1.11-2.35%),而传统方式为 260-463 美元,每笔交易净节省 149-228 美元(降低 49-57%)。对于年跨境支付额为 100 万美元的公司,这相当于每年节省 30,000-70,000 美元(降低 50-87%)。

速度提升更为显著:结算时间从 3-5 天缩短至数秒或数分钟,且 7x24x365 全天候可用。Solana 达到 1,133 TPS,最终确认时间为 30 秒;以太坊在 2-5 分钟内处理交易,最终确认时间约 3 分钟(12 个区块确认);Layer 2 解决方案实现 1-5 秒结算;Stellar 在 3-5 秒内完成交易。对于每月跨境支付额为 1000 万美元的公司,这消除了任何时刻约 150 万美元的在途资金。按 5% 的年资金成本计算,这笔被释放的资金每年可带来 75,000 美元的收益,加上 60,000-80,000 美元的费用节省,年总收益为 135,000-155,000 美元(占支付量的 1.35-1.55%)。

稳定币通过直接的点对点钱包转账绕过了传统银行的阻力,无需银行中介,消除了支付链中的 3-5 个中间行,规避了资本管制(基于区块链的转账比传统银行流更难限制),通过智能合约自动化和链上合规工具(如 Chainalysis, Elliptic, TRM Labs 提供实时 AML 筛选)减少了 AML/KYC 摩擦,并且没有预融资要求,无需在多个司法管辖区开设本地货币账户。对中国公司而言,稳定币可能绕过小额交易的 SAFE 审批要求,提供比 15 天预付款登记更快的选择,比 500 万美元的门槛限制更具灵活性,并能在资本管制下实现实时结算——香港作为门户,京东的“京东西链”(Jingdong Coinlink)正在筹备港元和美元稳定币。

通过与法币 1:1 挂钩,稳定币缓解了波动性,每个稳定币都由等值的法币储备支持。USDC 的储备构成包括 85% 的短期美国国债或回购协议和 15% 的现金以保证即时流动性。即时结算消除了多日的货币风险敞口,提供了可预测性,公司可以确切知道收款方收到的金额。到 2025 年,主要稳定币的总流通量达到 2500 亿美元(比 18 个月前的 1200 亿美元翻了一番),日周转率为 0.15-0.25,显示出高流动性,预计到 2025 年底将增至 4000 亿美元,到 2028 年达到 2 万亿美元。


监管格局:中国的双轨制方法与全球框架

中国在大陆维持严格的加密货币限制,同时将香港定位为受监管的门户,为中国企业创造了一个复杂的双轨体系。2025 年 6 月,对加密货币持有、交易和挖矿的全面刑事化正式生效,扩大了 2021 年的禁令。2024 年 8 月,最高人民法院的裁决将使用加密货币转换犯罪所得的行为归类为触犯刑法。2024 年 12 月,国家外汇管理局(SAFE)的新规要求银行监控和报告与加密货币相关的交易,特别针对非法的跨境金融活动。使用人民币购买加密资产再转换为外币的行为,现在被归类为非法跨境金融活动,银行需根据个人身份、资金来源和交易频率识别高风险交易。

尽管有这些限制,估计仍有 5900 万中国用户通过 VPN 和离岸平台继续进行加密活动,并且中国政府持有从非法活动中没收的 194,000 枚比特币(约 180 亿美元)。稳定币被视为对资本管制的威胁——之前的估计显示,在全面禁令实施前的 2020 年,约有 500 亿美元通过加密货币/稳定币流出中国。

香港的稳定币框架提供了合规途径。2025 年 5 月,香港立法会通过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稳定币法案》,允许持牌实体发行法币支持的稳定币(港元挂钩和离岸人民币挂钩),于 2025 年 8 月 1 日生效。香港金融管理局(HKMA)负责牌照发放和审计,要求最低资本为 2500 万港元(320 万美元)、全额储备金、月度鉴证和反洗钱合规。超过 40 家公司申请了牌照,预计首批获批的将是少数几家。首批沙盒参与者(2024 年 7 月)包括京东西链科技、Circle Coin Technology 和渣打银行。

中国公司正在积极寻求香港牌照:阿里巴巴旗下蚂蚁集团的新加坡子公司 Ant International 正在香港、新加坡和卢森堡申请稳定币牌照,专注于通过 Alipay+ 全球支付网络提供跨境支付服务和供应链金融。京东正在参与香港金管局的稳定币沙盒,计划“在全球主要货币市场获得稳定币牌照”,初步推出港元和美元稳定币,并可能在获得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后推出离岸人民币稳定币。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 2025 年 6 月陆家嘴论坛上的讲话标志着一个重大的政策转变——这是官方首次承认稳定币的积极作用,他指出稳定币正在“重塑全球支付体系”,并认识到其能缩短跨境支付周期。这表明中国的政策正在从全面禁止演变为有控制的实验,采用“两区”方法:离岸实验(香港),在岸控制(大陆)。

美国的监管清晰度随着 2025 年 7 月特朗普总统签署的 GENIUS 法案(《指导和建立美国稳定币国家创新法案》)而到来。这是首个全面的联邦稳定币立法,定义了抵押品、披露和营销规则;为银行发行稳定币创造了途径;建立了储备金要求;并赋予美联储对大型稳定币发行商的监督权,并要求大规模运营者需获得主账户准入。GENIUS 法案旨在在中国数字货币挑战下维持美元的主导地位,并预计将加速机构入场。州一级的监管仍在继续,多个州维持对稳定币发行商的货币传输许可证,其中纽约(通过 NYDFS)尤为活跃。2024 年 6 月的法庭裁决(SEC vs. Binance)确认像 USDC 和 BUSD 这样的法币支持稳定币不是证券,SEC 结束了调查(Paxos/BUSD 案撤销)并将焦点从稳定币转向其他加密资产。

欧盟的 MiCA(加密资产市场)法规于 2025 年 1 月生效,要求详细的储备披露,并为在欧盟运营的发行商颁发许可证,为现有运营商提供 18 个月的过渡期(至 2026 年 7 月)。MiCA 禁止对稳定币支付利息,以阻止其被用作价值储存手段,并施加交易限制:如果资产参考代币(ARTs)的日交易量超过 100 万笔或日交易额超过 2 亿欧元,发行商必须停止新发行。Circle 于 2024 年 7 月成为首家获得 MiCA 许可的发行商,Tether 声称完全合规。

亚太地区的司法管辖区正在创建支持性框架: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于 2023 年 8 月最终确定了其框架,并正通过“守护者计划”(Project Guardian)积极试验代币化存款。日本自 2022 年 6 月起根据《支付服务法》对稳定币进行监管,JPYC 于 2025 年 8 月作为首个日元挂钩稳定币推出,区分了受监管的法币支持稳定币和监管较松的算法稳定币。巴林的《稳定币发行和发售模块》(2025 年 7 月)允许单一货币法币支持的稳定币,同时禁止算法稳定币。萨尔瓦多于 2024 年授予 Tether 稳定币发行商和 DASP 牌照,Tether 在此设立了总部。迪拜和香港于 2024 年授予 Tether VASP 牌照,两个司法管辖区都欢迎稳定币发行商。

中国公司的合规途径需要离岸法律结构(香港子公司最为常见)、与持牌实体的支付服务提供商合作、通过自动化合规工具(Chainalysis, Elliptic 为区块链身份解决方案提供实时 AML 筛选)满足广泛的 KYC/AML 要求,并根据目标市场获得适当的牌照。香港的框架允许中国公司在与大陆限制保持隔离的同时合规运营,使香港成为中国稳定币实验的主要门户。


实际应用:中国公司如何使用稳定币

中国公司正在四大领域部署稳定币:跨境电商、供应链金融、国际贸易结算和海外薪酬——具体实施案例在 2024-2025 年间涌现。

跨境电商支付与结算

京东是旗舰案例。作为中国第二大电商公司(常被称为“中国的亚马逊”),京东在香港成立了京东西链科技,自 2024 年 7 月起参与香港金管局的稳定币沙盒。董事长刘强东在 2025 年 6 月宣布,京东打算“在全球主要货币市场获得稳定币牌照”,初步推出港元和美元挂钩的稳定币,并未来可能推出离岸人民币(CNH)稳定币,等待中国人民银行批准。

刘强东表示,京东“可以将全球跨境支付成本降低 90%,并将效率提高到十秒内”,希望“京东稳定币能成为全球通用的支付方式”。京东西链 CEO Teddy Liu 在 2025 年 6 月宣称:“我相信稳定币将成为下一代支付系统——这是毫无疑问的。”京东的初期重点是 B2B 支付,然后才是消费者采用,计划与东南亚供应商直接使用京东稳定币进行分钟级转账,目标市场是亚太、中东和非洲。

亚马逊和 eBay 上的中国卖家生态系统非常庞大:超过 63% 的亚马逊第三方卖家来自中国大陆或香港,仅深圳就占了所有亚马逊第三方卖家的约 25%。2023 年,中国跨境电商出口增长 19.6%,达到 2.38 万亿元人民币(3310 亿美元)。这些卖家面临亚马逊 7-15 天的付款周期,但稳定币可以实现分钟级转账,而传统方式需要 1-5 天。稳定币的交易费用约为传统外贸交易费用的十分之一。

跨境支付专家蒋博在 2025 年接受 36Kr 采访时分析道:“从我们接触的客户来看,跨境电商商户和从事数字服务出口的企业更愿意尝试稳定币,主要是因为他们看到了稳定币在效率和成本上的优势。”他指出,“亚马逊商家的回款周期一般是 7-15 天。更高的支付效率有助于保证稳定的现金流,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支持这种模式的支付平台包括 Shopify 与 Coinbase Commerce 的集成,商户可以通过它接受全球的 USDC 和 USDT 支付。TransFi 年化支付量超过 100 亿美元(2025 年同比增长 300%),支持 70 多个市场的本地收款和付款,并得到了 Circle Ventures 和 Ripple 的支持。东南亚的 Grab 于 2024 年 3 月与支付宝和 StraitsX 合作,允许中国游客使用支付宝支付,支付款项被转换为 XSGD 稳定币,商户则收到新加坡元。

供应链金融与“一带一路”结算

中联重科提供了制造业的旗舰案例。这家建筑和农业机械制造商 2024 年海外收入达 33 亿美元,与香港金融科技公司 AnchorX 合作,使用 AxCNH——首个获得许可的离岸人民币挂钩稳定币。AxCNH 获得了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金融服务管理局(AFSA)的监管许可,并在 Conflux Network 区块链上运行。在 2025 年 2 月于香港举行的第十届“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上,中联重科在 Conflux 区块链上完成了与“一带一路”倡议(BRI)合作伙伴的跨境结算试点交易。

其战略意义重大:2024 年,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贸易额达到 22.1 万亿元人民币(3.2 万亿美元),覆盖亚洲、非洲、南美洲和大洋洲的 150 多个国家。AxCNH 降低了汇率波动性、交易成本,并提高了结算效率(从数天缩短至分钟级)。联想也与 AnchorX 签署了使用 AxCNH 的谅解备忘录,重点是供应链和国际结算。ATAIX Eurasia(哈萨克斯坦交易所)上线了 AxCNH,并提供 AxCNH:KZT 和 AxCNH:USDT 交易对,将哈萨克斯坦定位为“一带一路”贸易结算通往中亚和欧洲的门户。

蚂蚁集团/Ant International 专注于跨境金融和供应链金融,正在香港、新加坡和卢森堡申请稳定币牌照。该公司完成了重要的代币化资产项目:2024 年 8 月与朗新科技合作进行可再生能源资产代币化,2024 年 12 月与协鑫能源科技合作太阳能资产项目(2 亿元人民币 / 2800 万美元)。蚂蚁的代币化模型使用稳定币作为代币化资产的结算层,绕过 SWIFT 系统进行资产交易,同时提供类似现金的低波动性投资选择。

渣打银行与 Animoca Brands 成立合资公司,发行港元稳定币,并参与香港的稳定币沙盒。作为三家获准发行实体港元的银行之一,渣打银行专注于跨境 B2B 支付,代表了传统银行业对稳定币基础设施的拥抱。

国际贸易结算与 B2B 交易

2025 年初,企业间的月度稳定币交易量达到 30 多亿美元,而 2023 年初还不到 1 亿美元。2024 年,加密支付交易量增长了 29.6%(CoinGate 数据),其中稳定币占所有加密交易的 35.5%(高于 2023 年的 25.4% 和 2022 年的 16%,2022-2023 年同比增长 171%,2023-2024 年同比增长 26.2%)。

京东的 B2B 重点优先考虑与东南亚供应商的直接交易,使用京东稳定币进行分钟级转账和供应链支付,然后再扩展到消费者。应用场景包括:使用 AxCNH 进行“一带一路”商品进口的大宗商品交易;通过直接向供应商付款进行制造业结算;实现跨境实时流动性管理的资金管理;以及通过香港和上海自贸区的试点走廊进行的贸易融资

蚂蚁数科的代币化可再生能源资产项目使用稳定币作为结算层,投资者收到以稳定币计价的回报,同时绕过传统银行进行资产支持融资。这代表了贸易融资的演变,稳定币成为代币化现实世界资产的通用结算层。

海外员工薪酬与承包商付款

市场普遍接受度显示,75% 的 Z 世代员工更愿意至少将部分薪水以稳定币形式接收,Web3 专业人士的平均年薪为 103,000 美元。在薪酬支付方面,USDC 占据 63% 的市场份额,USDT 占 28.6%。其优势包括:稳定币交易费用为 0.1-1%,而信用卡费用为 3.5%;国际转账速度为数分钟,而传统方式为 3-5 天;所有交易都在区块链上记录,具有透明性;与美元挂钩的稳定币可以抵御本地货币贬值。

Rise 处理了超过 8 亿美元的薪酬支付,在 20 多个区块链上运营,并与 Circle 合作进行 USDC 支付。该平台通过与 Chainalysis 和 SumSub 的集成提供合规工具,开具 1099 表格,并收集 W9/W8-Ben 表格。Deel 使用 BVNK 进行稳定币结算,为 100 多个国家的承包商付款,专注于国际招聘。Bitwage 在加密薪酬领域拥有超过 10 年的经验,支持比特币和稳定币支付,可作为现有薪酬系统的附加功能。

虽然公开报道中具体提及使用这些服务支付薪酬的中国公司有限,但基础设施正在为 Web3 领域的科技初创公司、拥有国际开发者的游戏公司以及拥有全球远程团队的电商平台而建。拥有分散国际劳动力的中国公司正越来越多地探索这些平台,以降低汇款成本并提高海外承包商的付款速度。

东南亚支付走廊

新加坡-中国走廊展示了实际应用。StraitsX 作为受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监管的持牌发行商,发行 XSGD(新加坡元稳定币),处理了超过 80 亿美元的交易量。实际应用场景是:中国游客使用支付宝扫描 GrabPay 二维码,后台操作是支付宝购买 XSGD 并转给 Grab 商户,商户收到新元结算。数据显示,75% 的 XSGD 转账金额在 100 万美元以下,25% 在 1 万美元以下(零售活动),自 2022 年第三季度以来,季度转账额稳定在 2 亿多美元。

泰国-新加坡的 PromptPay-PayNow 连接(自 2021 年起)提供了一个蓝图:实时、低成本的移动支付,每日限额为 1,000 新元 / 25,000 泰铢(约 735/695 美元),在泰国的成本为 150 泰铢(约 4 美元),在新加坡免费。这代表了中国-东盟支付集成的潜在基础设施,可在快速支付系统之上增加稳定币层,支持在东南亚运营的中国企业。


风险与挑战:监管、技术与运营风险

监管风险占据主导

中国于 2025 年 6 月全面将加密货币的持有、交易和挖矿定为刑事犯罪,为大陆实体带来了生存性的法律风险。使用稳定币规避资本管制可能导致刑事起诉,银行被要求监控并报告与加密货币相关的交易。2024 年 8 月,最高人民法院的裁决将使用加密货币转换犯罪所得的行为归类为触犯刑法,将执法范围从交易扩大到任何使用加密货币的金融操纵行为。

由于外汇管制,中国实体在中国大陆境内极难获得合规的法币出入金通道。自 2017 年以来,所有中心化交易所都被禁止,场外交易(OTC)虽然存在,但带有法律风险。访问外国平台所需的 VPN 使用本身也受到限制。截至 2024 年 12 月,人民币与加密货币的兑换被归类为非法外汇活动。香港提供了合法的门户,但需要广泛的 KYC/AML 合规,持牌交易所可以运营,但与大陆的资本管制保持隔离。

银行的去风险化担忧带来了运营挑战。美国银行越来越警惕处理与加密货币相关的交易,迫使发行商转向离岸银行。Tether 缺乏全面的监管监督,没有权威机构监控其储备投资。Circle 在硅谷银行 33 亿美元的风险敞口,揭示了相互关联的风险。中国实体极难获得合规的出入金通道,西方银行因 AML/KYC 合规成本高昂,以及担心助长资本管制规避,而不愿为与中国相关的加密实体提供服务。

执法行动展示了实际后果。Chainalysis 估计,2024 年非法行为者收到了 250-320 亿美元的稳定币(占市值的 12-16%)。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公室(2024 年 1 月)指出,稳定币是东南亚网络犯罪分子的首选货币。通过受制裁的俄罗斯交易所 Garantex 进行的 200 亿美元 Tether 交易正在接受调查,尽管 Tether 已通过其 T3 金融犯罪部门(2024 年)冻结了与诈骗相关的 1200 万美元,并追回了 1.088 亿美元与非法活动相关的 USDT。

技术风险:智能合约、网络拥堵与托管

2024 年,智能合约漏洞造成了巨大损失。根据 DeFiHacksLabs 的数据,仅 2024 年就发生了超过 150 起合约攻击事件,损失超过 3.28 亿美元,而根据 DeFiLlama 的数据,累计的 DeFi 损失已达 91.1 亿美元。仅 2024 年第一季度,16 起事件就造成了 4500 万美元的损失(平均每次攻击损失 280 万美元)。

OWASP 智能合约十大风险(2025)分析了 14.2 亿美元的损失,发现:访问控制漏洞(9.532 亿美元)、逻辑错误(6380 万美元)、重入攻击(3570 万美元)、闪电贷攻击(3380 万美元)和价格预言机操纵(880 万美元)。2024 年备受瞩目的攻击包括 Sonne Finance(2024 年 5 月),利用 Compound V2 分叉漏洞通过闪电贷被盗 2000 万美元。

稳定币特有的漏洞显示,中心化稳定币面临托管和监管风险,而去中心化稳定币则仍然容易受到智能合约和预言机问题的影响。当 USDC(占其 40% 抵押品)在 2023 年 3 月脱锚时,DAI 也随之脱锚,显示了连锁传染效应。算法稳定币仍然存在根本性缺陷,正如 UST 的崩盘所证明的那样。

区块链拥堵带来了运营挑战。以太坊主网限制在约 15 TPS,导致拥堵时 Gas 费用高昂,尽管 Layer 2 解决方案(Arbitrum, Optimism)降低了费用但增加了复杂性。跨链桥成为单点故障——Ronin 攻击损失 6.25 亿美元,Wormhole 损失 3.25 亿美元。新兴的解决方案包括:Layer 2 加速普及,Base 的费用不到 0.01 美元,而传统电汇为 44 美元;Solana 在 1-2 秒内处理稳定币交易,费用不到 0.01 美元;Circle 的 CCTP V2 将结算时间从 15 分钟缩短至数秒;LayerZero 的 OFT 标准实现了无缝的多链稳定币部署。

交易所和托管风险依然显著。流动性的集中造成了系统性脆弱——在 SVB 危机期间(2023 年 3 月),Coinbase 曾暂停 USDC 赎回。私钥管理至关重要,社交工程仍然是最大的威胁。然而,多方计算(MPC)和硬件安全模块(HSM)正在提高安全性,现在已有受监管的合格托管机构提供机构级托管服务。至关重要的是,稳定币持有者在法律上无权要求即时赎回,在破产程序中被视为无担保债权人,对底层资产没有法律索赔权。

脱锚事件:灾难性的先例

TerraUST 在 2022 年 5 月的崩盘仍然是决定性的灾难。2022 年 5 月 7 日,大额提款(3.75 亿 UST)引发挤兑,Curve Finance 上一笔 8500 万美元的交易压垮了稳定机制。到 5 月 9 日,UST 跌至 0.35 美元,而 LUNA 从 80 美元跌至几美分。生态系统总损失达到 450-600 亿美元,对更广泛市场的冲击达 4000 亿美元。

根本原因包括:不可持续的收益率,Anchor 支付 19.5% 的年化收益率,到 2022 年 4 月每日需要 600 万美元的补贴;算法不稳定,UST 完全依赖 LUNA 套利,没有真正的抵押品;死亡螺旋机制,恐慌的 UST 持有者导致 LUNA 指数级增发,稀释了价值;以及流动性攻击,在计划将流动性迁移到 4pool 期间利用了 Curve 3pool 的漏洞。集中风险显示,72% 的 UST 存放在 Anchor,富有的投资者率先退出,损失较小,而“抄底”的散户投资者损失最惨重。Luna 基金会卫队的 4.8 亿美元比特币储备不足以恢复挂钩。

USDC 在 2023 年 3 月因硅谷银行倒闭而脱锚,揭示了传统银行风险如何传导至稳定币。2023 年 3 月 10 日,SVB 的倒闭暴露出 Circle 在该银行持有 33 亿美元(约占储备的 8%)。3 月 11 日星期六,USDC 跌至 0.87 美元(脱锚 13%),Coinbase 在银行关闭的周末暂停了 USDC-USD 的兑换。连锁效应包括:DAI 脱锚至 0.85 美元(其 40% 的抵押品是 USDC),FRAX 也因 USDC 敞口而受影响,Aave 上约 3,400 笔自动清算,涉及 2400 万美元的抵押品(其中 86% 是 USDC)。

周一,在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宣布豁免 25 万美元的保险上限后,USDC 恢复了挂钩,但标普研究(2023 年 6 月)发现,USDC 在 0.90 美元以下持续了 23 分钟(最长脱锚时间),DAI 在 0.90 美元以下持续了 20 分钟,USDT 仅在 0.95 美元以下停留了 1 分钟,而 BUSD 从未跌破 0.975 美元。频率分析显示,在 24 个月内,USDC 和 DAI 的脱锚次数远多于 USDT。危机后,Circle 扩大了银行合作伙伴(纽约梅隆银行、Cross River),增加了储备多样性,并通过月度鉴证报告提高了透明度。

尽管相对稳定,Tether 的透明度问题依然存在。历史问题包括:2018 年声称 25.4 亿美元的 USDT 由 25.5 亿美元的储备支持,但仅有一份律师事务所的报告(非审计报告)佐证;2019 年纽约总检察长调查发现,其仅由 74% 的现金/等价物支持;2021 年 CFTC 因其关于美元支持的虚假陈述而罚款 4100 万美元;根据 CFTC 的调查结果,在 2016-2018 年的抽样期间,其储备仅在 27.6% 的时间内得到完全支持。

当前的储备构成(2024 年第二季度)显示,有超过 1000 亿美元的美国国债,超过 82,000 枚比特币(价值约 55 亿美元),48 公吨黄金,以及超过 1200 亿美元的总储备和 56 亿美元的盈余(2025 年第一季度)。然而,1200 亿美元的储备与超过 1500 亿的 USDT 流通量之间存在差异。Tether 仍未提供来自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全面审计报告(只有 BDO 的季度鉴证报告),并且其 65.7 亿美元的“有担保贷款”(高于 2024 年第一季度的 47 亿美元)构成不明确。由于依赖离岸银行且缺乏权威的储备监控,标普在 2023 年 12 月给予其 4 分的风险评级(满分 5 分)。

运营挑战:出入金通道、银行关系与税务

中国大陆的限制使得法币出入金通道极为困难。自 2017 年以来,所有中心化交易所都被禁止,场外交易虽然存在,但带有法律风险。访问外国平台所需的 VPN 使用本身也受到限制。人民币与加密货币的兑换被归类为非法外汇活动(2024 年 12 月)。香港通过持牌交易所提供门户,但需要满足 KYC/AML 合规要求。在 ATAIX Eurasia(哈萨克斯坦)上市的 AxCNH 针对中国企业,中联重科(33 亿美元海外收入)已签约使用 AxCNH 进行结算。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正在开发一个跨境数字支付平台。

全球准入挑战包括:出金流动性分散在 100 多个区块链上,跨链桥的安全性在重大黑客事件后备受关注,周末/节假日的兑换受到传统银行营业时间的限制(如 SVB 危机),尽管实时支付(RTP)和 FedNow 可能最终实现 7x24 小时的法币结算。

银行关系构成了代理行问题,西方银行不愿为与中国相关的加密实体提供服务。由于 AML/KYC 要求,合规成本高昂。SWIFT 每日处理 5 万亿美元,占据主导地位,而中国的 CIPS 虽然每日处理超过 2000 亿美元且在增长,但仍有差距。银行关系对机构规模的稳定币运营至关重要。机构解决方案正在涌现:Stripe 以 11 亿美元收购 Bridge(稳定币基础设施),标志着金融科技的整合;PayPal 和 SAP 提供原生稳定币支持;Coinbase 和 Circle 在有利的美国监管环境下寻求银行牌照;区域性 API 提供商在合规和服务方面实现差异化。

税务影响和报告带来了复杂性。2025 年 6 月的禁令后,加密货币税对大陆个人基本无关,但之前未报告的加密收益仍需缴纳资本利得税。跨境交易受到资本外流的监控,而香港则以明确的稳定币监管框架提供了更清晰的路径。国际合规要求中国采纳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FATF)的“旅行规则”进行国际交易,钱包注册以实现可追溯性,使用离岸结构的中国实体面临复杂的多司法管辖区报告,而脱锚事件造成的资本损失需要根据是商业损失还是资本损失进行分类。


未来趋势:数字人民币扩张、机构采用与技术演进

中央银行数字货币:数字人民币的国际化推进

中国的**数字人民币(e-CNY)**代表了政府对私人稳定币的战略替代方案,其在国内大规模部署,并不断扩大国际雄心。截至 2025 年,数字人民币已开立 2.61 亿个个人钱包,累计交易额达 7.3 万亿美元(高于 2024 年中期的 1 万亿美元),个人用户达 1.8 亿(2024 年 7 月),并在 17 个省的 29 个城市运营,用于支付地铁票、政府工资和商家付款。

2025 年 9 月是一个关键的转折点,中国人民银行在上海成立了国际运营中心,并推出了三个平台:一个探索数字人民币用于国际交易的跨境数字支付平台;一个提供标准化跨链交易转账的区块链服务平台;以及一个与现有金融基础设施集成的数字资产平台

mBridge 项目代表了通过与国际清算银行(BIS)合作的批发型 CBDC 基础设施,截至 2024 年已有 11 家以上中央银行参与试验,并于 2025 年扩大到 15 个新国家。2025 年的目标是通过 mBridge 实现年交易额 5000 亿美元,到 2030 年,预计 20-30% 的中国对外贸易可能使用数字人民币轨道。

“一带一路”整合显示,与东盟的人民币贸易额达到 5.8 万亿元,数字人民币被用于石油交易。中老铁路和雅万高铁接受数字人民币支付。银联将数字人民币网络扩展到 30 多个国家,重点是柬埔寨和越南,目标是“一带一路”走廊。

中国的战略目标包括:对抗美元稳定币的主导地位(99% 的稳定币活动以美元计价)、规避潜在的 SWIFT 制裁、为农村地区和飞行中使用提供离线支付,以及通过基于代码的资本管制和交易限制实现可编程主权

挑战依然巨大:人民币在全球支付中的份额仅为 2.88%(2024 年 6 月),低于 4.7% 的峰值(2024 年 7 月),资本管制限制了其可兑换性。在国内,来自已建立的微信支付/支付宝(占 90% 以上市场份额)的竞争限制了数字人民币的采用热情。美元仍然占据全球支付的 47% 以上,欧元占 23%,使得人民币国际化成为一个长期的战略挑战。

机构采用:至 2030 年的预测

市场增长预测差异很大,但都指向增长。Bernstein 的保守估计是到 2028 年达到 3 万亿美元,渣打银行预测到 2028 年达到 2 万亿美元,而当前为 2400-2500 亿美元(2025 年第一季度)。激进的预测包括,基于 GENIUS 法案的监管清晰度,到 2030 年可能达到 10 万亿美元以上;花旗 GPS 预测到 2028 年达到 2 万亿美元,如果企业采用,可能更高;麦肯锡则表示,未来 3 年日交易额可能达到 2500 亿美元。

转账量数据显示,2024 年总额达到 27.6 万亿美元(超过 Visa 和万事达卡的总和),每日实际支付交易额为 200-300 亿美元(汇款+结算)。目前占全球资金转移量的不到 1%,但每 18 个月翻一番,2025 年第一季度汇款额达到全球 200 万亿美元跨境支付总额的 3%。

银行业发展包括:摩根大通的 JPM Coin 每日处理超过 10 亿美元的代币化存款结算。花旗银行、高盛和瑞银通过 Canton Network 进行实验。美国银行正在讨论联合发行稳定币,50% 以上的金融机构报告已具备稳定币基础设施(2025 年调查)。

企业采用显示:Stripe 以 11 亿美元收购 Bridge,标志着金融科技的整合;PayPal 推出 PYUSD(2025 年 1 月发行 3800 万美元,但增长放缓);零售商探索品牌稳定币(预计亚马逊、沃尔玛将在 2025-2027 年推出);渣打银行推出港元挂钩稳定币。

学术和机构研究显示:60% 的机构投资者偏好稳定币(《哈佛商业评论》2024);麻省理工学院数字货币计划正在进行积极研究;2025 年发表了 200 多篇关于稳定币的新学术论文;斯坦福大学启动了稳定币和数字资产实验室。

监管演变与合规框架

美国 GENIUS 法案的影响为美联储创造了守门人和基础设施提供者的双重角色。预计银行发行的稳定币将凭借其合规基础设施占据主导地位,二线银行将组成联盟以扩大规模,区域性银行将依赖技术堆栈提供商(Fiserv, FIS, Velera)。该框架预计到 2028 年将产生 1.75 万亿美元的新美元稳定币,被中国视为对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威胁,从而促使中国加速香港稳定币框架的建立,并支持离岸人民币挂钩稳定币。

欧盟 MiCA 自 2024 年末全面适用,禁止支付利息,限制了其采用(欧盟最大的稳定币仅为 2 亿欧元,而 USDC 为 600 亿美元),并施加了严格的储备要求和流动性管理,18 个月的宽限期将于 2026 年 7 月结束。

亚太地区框架显示,新加坡和香港正在创建支持性框架以吸引发行商。香港的稳定币牌照为合规的人民币挂钩稳定币创造了选择,日本的监管清晰度促进了扩张,88% 的北美公司对法规持积极看法(2025 年调查)。

跨司法管辖区挑战包括:同一种稳定币在不同国家可能被视为支付工具、证券或存款。域外法规带来了合规复杂性,监管碎片化迫使发行商选择市场或采用复杂的结构,即使没有明确的指导方针,执法风险依然存在。

技术改进:Layer 2 扩容与跨链互操作性

Layer 2 扩容解决方案显著降低了成本并提高了速度。2025 年的主要网络包括:Arbitrum 使用乐观 Rollups 实现以太坊高速扩容;Optimism 在保持以太坊安全性的同时降低了费用;Polygon 达到 65,000 TPS,拥有超过 28,000 名合约创建者,2.2 亿个独立地址,总锁定价值(TVL)为 2.0483 亿美元;Base(Coinbase 的 L2)交易成本低于 0.01 美元;zkSync 使用零知识 Rollups 实现无需信任的扩容;Loopring 为去中心化交易所(DEX)操作实现了 9,000 TPS。

成本降低是显著的:Base 的费用不到 0.01 美元,而传统电汇为 44 美元;Solana 稳定币在 1-2 秒内结算,费用不到 0.01 美元;通过 L2 捆绑,以太坊的 Gas 费用显著降低。

跨链互操作性通过领先的协议取得进展。LayerZero 的 OFT 标准使 Ethena 的 USDe 能够在 10 多个链上部署,每周跨链交易量达 5000 万美元。Circle 的 CCTP V2 将结算时间从 15 分钟缩短至数秒。WormholeCosmos IBC 从“锁定-铸造”模式转向消息传递验证。自推出以来,USDe 的月均跨链交易量超过 2.3 亿美元,而 CCTP 上个月的交易量超过 30 亿美元。

桥接技术正在从易受攻击的“锁定-铸造”模式演变为轻客户端验证和消息传递,原生互操作性正成为标准而非可选。稳定币发行商利用这些协议来降低运营成本。市场影响显示,Layer 2 上的稳定币交易迅速增长,Arbitrum 上的 USDC 促进了主要的 Uniswap 市场。币安智能链和 Avalanche 也运行着主要的法币支持代币。多链现实意味着稳定币必须具有原生互操作性才能成功。

专家预测与行业展望

麦肯锡的见解表明,“2025 年可能见证支付行业的重大转变”,稳定币将超越银行营业时间和国界。真正的规模化需要从货币结算到稳定币留存的范式转变,金融机构需要整合,否则将面临被淘汰的风险。

花旗 GPS 预测,“2025 年将是区块链的 ChatGPT 时刻”,稳定币将点燃变革。发行量从 2025 年初的 2000 亿美元跃升至 2025 年中期的 2800 亿美元,机构通过公司上市和创纪录的融资加速采用。

Fireblocks 2025 年调查发现,90% 的公司今天正在对稳定币采取行动,48% 的公司将速度列为首要好处(成本被列在最后),86% 的公司报告基础设施已准备就绪,十分之九的公司表示法规推动了采用。

区域性见解显示:拉丁美洲 71% 的企业使用稳定币进行跨境支付(全球最高);亚洲 49% 的企业将市场扩张作为主要驱动力;北美 88% 的企业将法规视为绿灯而非障碍;欧洲 42% 的企业提到了遗留风险,37% 的企业要求更安全的轨道。

安全焦点显示:36% 的人认为更好的保护将推动规模化,41% 的人要求速度,34% 的人要求合规是不可妥协的,实时威胁检测变得至关重要,企业级安全是规模化的基础。

大西洋理事会 Ashley Lannquist 的专家警告强调:网络交易费用常被忽视,资金在多种稳定币中碎片化,钱包兼容性问题,银行存款/流动性挑战,以及对储备金缺乏法律权利(无担保债权人)。

学术观点包括:斯坦福大学的 Darrell Duffie 指出,数字人民币使中国能够监视外国企业;哈佛大学的研究揭示了 TerraUST 崩盘中的信息不对称,富人率先退出;美联储的分析表明,算法稳定币在设计上存在根本缺陷。

2025-2027 年的时间线预测包括:GENIUS 法案框架巩固企业采用,主要零售商推出品牌稳定币,传统支付公司转型或衰落,银行存款开始流向计息稳定币。2027-2030 年:新兴市场实现稳定币大规模采用,能源和大宗商品代币化全球扩展,通用互操作性创建统一的全球支付系统,AI 驱动的商业大规模出现。2030-2035 年:可编程货币实现以前不可能的商业模式,支付系统完全转型,在激进情景下,稳定币可能达到 10 万亿美元以上。


对中国跨境业务的战略启示

中国公司在采用稳定币进行国际扩张时面临着复杂的考量。该技术带来了不可否认的好处:节省 50-80% 的成本,结算时间从数天缩短至数分钟,7x24 小时的流动性,以及消除了代理行摩擦。包括京东(其稳定币目标为 740-750 亿美元)、蚂蚁集团(在三个司法管辖区申请)和中联重科(使用 AxCNH 的 33 亿美元海外收入)在内的中国主要企业,通过香港的监管框架展示了现实世界的可行性。

然而,风险依然巨大。中国于 2025 年 6 月全面将加密货币定为刑事犯罪,为大陆业务带来了生存性的法律风险。2023 年 3 月 USDC 脱锚至 0.87 美元和 2022 年 5 月 TerraUST 崩盘(损失 450-600 亿美元)展示了灾难性的潜力。Tether 的不透明性——从未完成完整的独立审计,根据 CFTC 的说法,在 2016-2018 年期间仅有 27.6% 的时间得到支持,尽管现在持有超过 1200 亿美元的储备——构成了系统性担忧。仅 2024 年,智能合约漏洞就造成了超过 3.28 亿美元的损失,发生了超过 150 起攻击事件。

中国采取的双轨制方法——大陆严格禁止,香港进行实验——创造了一条可行的途径。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 2025 年 6 月承认稳定币正在“重塑全球支付体系”,标志着政策从完全拒绝演变为战略参与。香港于 2025 年 8 月 1 日生效的稳定币框架,为针对“一带一路”贸易(年交易额 3.2 万亿美元)的人民币挂钩稳定币提供了法律基础设施。

然而,地缘政治维度不容忽视。美国的 GENIUS 法案旨在“在中国数字货币挑战下维持美元主导地位”,预计到 2028 年将产生 1.75 万亿美元的新美元稳定币。当前 99% 的稳定币活动以美元计价,将美国的货币霸权延伸到数字金融领域。中国的回应——通过 mBridge 项目加速数字人民币的国际扩张(2025 年目标 5000 亿美元,到 2030 年占中国贸易的 20-30%)——代表了一场战略竞争,其中稳定币成为货币影响力的代理。

对于中国企业而言,战略建议如下:

  1. 仅利用香港持牌业务以实现法律合规,避免大陆业务面临刑事责任。京东、蚂蚁集团和渣打银行参与香港金管局沙盒的实践证明了这条路径的可行性。
  2. 在多种稳定币(USDC、USDT,可能还有 AxCNH)之间进行分散,以避免集中风险,并维持 10-15% 的法币储备作为应对脱锚事件的应急措施。SVB 危机表明,40% 的 USDC 抵押品敞口导致 DAI 脱锚至 0.85 美元,产生了连锁效应。
  3. 实施稳健的托管解决方案,与使用多方计算(MPC)和硬件安全模块(HSM)的合格托管机构合作,并认识到稳定币持有者是无担保债权人,在破产时对储备金没有法律索赔权。
  4. 将数字人民币的国际扩张视为首要的长期战略选择。2025 年 9 月在上海成立的中国人民银行国际运营中心,及其跨境数字支付平台、区块链服务平台和数字资产平台,代表了国家支持的基础设施,最终将比私人稳定币更受政府青睐。
  5. 保持应急计划,认识到监管的不确定性。在新加坡被视为支付工具的同一技术,在美国某个州可能被视为证券,在另一个州被视为存款,即使没有明确的指导方针,也会产生执法风险。

2025-2027 年是一个关键窗口期,GENIUS 法案框架将固化,MiCA 的 18 个月过渡期将结束(2026 年 7 月),香港的许可制度将成熟。现在通过适当的法律结构、合格的托管、多样化的银行关系和实时合规监控来建立合规稳定币能力的公司,将在全球 90%“正在对稳定币采取行动”的公司重塑跨境支付基础设施的过程中,抓住先发优势。

以美元为支撑的稳定币延伸了美国的货币霸权,而中国的数字人民币则怀揣着雄心壮志,这两者之间的根本性张力将定义未来十年的国际金融。在这一格局中航行的中国企业,必须在即时的运营效益与长期的战略一致性之间取得平衡,认识到今天通过 USDC 和 USDT 获得的效率提升,明天可能会因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升级而面临政策逆转。香港这个门户——凭借其用于“一带一路”贸易的人民币挂钩稳定币和最终的数字人民币整合——为寻求现代化跨境支付同时与国家战略保持一致的中国企业提供了最可持续的路径。

稳定币不仅仅是 SWIFT 的技术升级——它们是对全球支付架构的根本性重构,其中可编程货币、7x24 小时结算和区块链透明度创造了全新的商业模式。通过合规途径掌握这一基础设施的中国企业将在下一个国际商业时代茁壮成长,而那些忽视这些发展的企业则将面临被淘汰的风险,因为世界其他地方正以传统成本的零头在数秒内完成交易。